12.29 這件事已不是創業的加分項,而是必選項!只能說太重要了!

最近幾年,在文化娛樂圈中,“IP”這個詞的出鏡率極高。IP的原意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化娛樂圈通常是指有一定人氣基礎的文學、影視、遊戲、動漫等形式的原創作品。而利用這些原創作品,在同一IP下,可以改編和衍生出其它各種形式的文化娛樂作品,以及周邊創意商品等。

例如網絡小說《盜墓筆記》在互聯網上連載發佈以後,受到了千萬讀者的追捧,從而成為一個原創IP,之後就會有投資方將其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網遊、手遊等其它形式的文化娛樂作品。而依靠《盜墓筆記》這一IP的熱度和影響力,這些衍生出來的其它形式的作品,即便沒有大力宣傳,也能擁有較高的人氣和關注度,從而擁有不錯的票房、收視率或玩家規模。

而隨著原創IP不斷地被應用於不同形式的作品、觸及到不同類型的用戶群、覆蓋不同的區域市場,這些衍生出來的作品反過來會把《盜墓筆記》這一IP的商業價值進一步挖掘和提升。例如有人只看過盜墓筆記的電影,甚至不知道有這本書,但同樣可以說他是《盜墓筆記》這一IP的受眾。這就實現了基於同一IP下的價值放大與多方共贏。

這件事已不是創業的加分項,而是必選項!只能說太重要了!

其實,基於原創文化娛樂作品改編成其它形式作品這一模式,早已有之,例如西遊記,或者金庸武俠,我們現在都可以說它們是中國最大的IP之一,但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IP的說法並不廣泛。

其最大的原因是,目前在被互聯網廣泛影響的商業社會中,非常需要借用IP這一理念,來促進互聯網領域的眼球經濟以及流量戰略,並進而成就一種流量引擎的打造模式,以實現企業的商業目標。可以說,源於文化娛樂圈的IP理念,與互聯網營銷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化學反應,併成為了互聯網營銷的重要載體。

此時,IP到底是不是文化領域的作品,具不具備法律意義上的知識產權性質,已經不重要了,凡是能夠聚集用戶關注度的事務,都可以稱之為IP,比如一個名人(雷軍)、一個明星(楊冪)、一個團隊(開心麻花)、一個地點(穿樓輕軌)、一家商店(西少爺)、一個公眾號(深夜發媸)、一個商品(髒包包)、一個節目(跑男)、一項賽事(北馬)、一項活動(免費午餐)等等。總之,是否擁有較高的用戶關注度或粉絲規模,才是判斷其是否可以稱之為IP的關鍵。

前面提到的幾個概念,並沒有通用的解釋,簡單說一下:

1.眼球經濟:或者叫注意力經濟,是指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以期獲得商業利益的一種經濟模式。在許多人眼中,眼球經濟常常與低級趣味和惡意炒作聯繫在一起的,但這其實是非常片面的,眼球經濟的主體,應該是依賴於有創意和價值的IP,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從而達到文化價值、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所以說,IP概念的火熱,正是一次市場對眼球經濟的良性運用。

2.流量戰略:相比眼球經濟可以直接為企業實現商業價值,流量戰略則更多地著眼於為企業提供更廣泛的潛在消費群體。對於一家商店來說,眼球經濟能夠促進在商店周邊的人,把目光投向這裡;而流量戰略,則是讓不在商店周邊的人,特意來尋找這裡。例如非網紅店的潛在客戶只有周邊客戶,而通過多種手段實施流量戰略打造的網紅店,其潛在客戶則甚至能夠覆蓋全市甚至全國。

3.流量引擎:互聯網業務依賴於流量,但它不像萬達廣場,只要選對了位置,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周邊客流。互聯網企業對於用戶流量,始終有一種不安全感和飢渴感,它們非常需要有穩定的、高忠誠的和有價值的客流。所以能夠自帶用戶流量的某種營銷體系,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領域,越來越重要,因此可以將其稱為“流量引擎”,當然,能夠成為互聯網企業“流量引擎”的體系有很多,而圍繞某些IP打造的營銷體系,肯定可以作為其中之一。

可以說,流量戰略更注重觸達用戶的方式和途徑,例如線上廣告、線下地推、自媒體等等;而眼球經濟則更注重觸達到用戶後,給用戶帶來的感受和吸引力,如優秀的文案、創意的視頻、有大獎的營銷活動等等;兩者相輔相成,互相配合,並共同形成互聯網企業的一種流量引擎。

這件事已不是創業的加分項,而是必選項!只能說太重要了!

而在這樣的流量引擎中,IP能夠起到點石成金、畫龍點睛的作用,能夠使這種流量引擎的打造過程事半功倍,而使用效果煥然一新。

第一:IP有助於宣傳聚焦

IP可以作為營銷宣傳的核心,有助於把宣傳資源集中在一起,以在競爭激烈的宣傳市場中形成相對性優勢,從而提升用戶關注度。

第二:IP有助於用戶沉澱

用戶從瞭解到消費,可能需要較長的過程,對於暫時未轉化為消費者的潛在用戶來說,可以利用其對IP的好感,將其先沉澱下來,這就有了持續影響用戶的機會。例如雖然還不想買小米的手機,但很欣賞雷軍這一IP,而關注了他。

第三:IP有助於業務拓展

圍繞IP,能夠讓企業進行業務拓展時獲得可觀的初始用戶關注度。業務拓展包括同行業中在不同平臺上的業務拓展,例如在天貓上開店的再去京東開店,在微信上做公眾號的去今日頭條開賬號;以及面向不同行業的跨界業務拓展,例如做漫畫的,再去做服裝等等。

這件事已不是創業的加分項,而是必選項!只能說太重要了!

最後回到標題,目前,創業者必須要學會打造IP。而創業者打造IP的最好方式就是打造創業者本人的個人IP或者企業品牌IP。

不要以為如馬雲、馬化騰、雷軍、劉強東、羅永浩等人頻頻曝光媒體是源於喜歡當名人的感覺。雷軍的一條微博,能夠為小米剩下上百萬的廣告費;而有意接盤錘子手機的投資機構,聽說羅永浩要撤,立刻打消了投資的念頭,因為在他們來看,錘子手機裡最大的價值在於羅永浩的個人IP。

不過,如果創業者並不想過早地打造個人IP,那麼也可以重點打造品牌IP。打造品牌IP與進行品牌推廣,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品牌推廣是指利用任何一次營銷廣告以及媒體採訪等與公眾溝通的機會,宣傳演繹品牌的核心價值;而打造品牌IP,則需要為品牌注入更多的知識、內涵與智慧,使其成為文化的符號或專業的象徵。可以相對簡單地認為,廣告領域是進行品牌推廣的重要陣地,而自媒體領域,則是打造品牌IP的重要陣地。

不過,打造品牌IP的過程,也會起到進行品牌推廣的效果;而進行品牌推廣時,也可能會用到打造品牌IP這一手段,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再強調一下創業者打造IP的重要性:

第一:在互聯網領域,是沒有什麼悶頭賺大錢的機會的,即便是那些小而美的業務,在它統治的領域,它也一定是一個最大的頭部IP。如果希望在某個領域創業有所成,那麼一定要多曝光、多發聲。

第二:打造IP,意味著需要不斷進行有創意或專業化的內容輸出,這些內容,相比營銷痕跡過於明顯的品牌推廣,更適合進行用戶之間的自主分享和傳播。

第三:互聯網領域創業,離不開投資機構,而投資機構存在追求頭部企業的趨勢。所以,創業項目的目標,就是成為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由於在實際業務層面發展成為頭部企業需要一定週期,所以打造成為該領域的頭部品牌IP,搶先佔領用戶心智,搶先獲得市場話語權,就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了。

第四:企業打造IP的投入成本較小,相對於廣告費的高成本低效率,打造屬於企業自己的個人IP或品牌IP,可以為企業節省下非常可觀的營銷推廣成本。

不過打造企業IP,也並非易事,尤其是對於那些做慣了線下營銷的企業來說,打造IP可能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是一種長線投資,很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見不到成效,而不可能像銷售或者廣告一樣,能夠立竿見影地有所收穫。但是,從發展趨勢來說,不注重IP打造的企業,在未來的市場上將會越來越艱難。

這件事已不是創業的加分項,而是必選項!只能說太重要了!

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看到IP這個英文縮寫,很多人首先反應的意思還是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例如我們常說的IP地址,是指我們的個人電腦或手機等上網設備的網絡地址。但換個角度來看,目前的這個IP,和以前的IP地址,似乎有著某種相似性。

由於互聯網領域是沒有實體店面的, IP地址就成為了互聯網企業的地址,而目前的IP也相當於是互聯網企業的“地址”,找到雷軍,就可以看到小米;找到馬雲,就可以聽到阿里;找到馬化騰,就可以找到騰訊;找不到賈躍亭,所以樂視也快不見了。

可以說,建立企業自己的IP,就是給自己的企業創建一個讓大家可以找到你、記住你的地址,並且要保護好這個IP,讓這個地址成為百年老店,這樣即便企業進行與時俱進的產品創新和業態調整,也能夠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平臺上。

本文是2018年我們的最後一篇文章,祝讀者們2019年新年快樂,關注我們,讓我們一起進步!本文系“科技無憂網”原創,如轉載請附出處。認知互聯網,解讀新科技,助力創業創新及傳統企業轉型,有問必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