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心意足套路少 滬市公司分紅“禮包”更實在

每股14.54元!貴州茅臺3月29日披露的2018年度分紅方案,刷新了A股分紅新紀錄,也在當日助推其股價攀上新高峰。但分紅並非只有茅臺“一枝獨秀”,滬市已經掀起分紅“百花齊放”的春景:一批公司在單項表現上脫穎而出、長期高分紅公司群體小成氣候、曾經“看上去很美”的高送轉基本難覓蹤跡——2018年經營壓力之下,滬市公司不改慷慨回報之心,2018年度的分紅“禮包”更實在了。

優質公司分紅不手軟

截至3月29日,滬市共有434家公司披露了2018年年報,其中有派現方案的366家,合計分紅金額達5434億元。其中,分紅比例在30%以上的有274家,50%以上的有78家,平均分紅比例高達40.98%,高於2017年度滬市整體37.92%的派現水平。經歷了“不平凡”的2018年,滬市公司依然能有如此水準的分紅禮包,不僅顯示其實力過硬,也體現出對投資者的十足誠意。

儘管貴州茅臺在每股派現額上獨領風騷,但從目前的2018年度派現總額看,工商銀行以年度893億元的現金分紅總額獨佔鰲頭。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石化等公司分紅額都在500億元以上,其中中國石化分紅額為508.5億元,佔2018年全年淨利潤比例高達82.52%。緊隨其後,中國石油、中國平安、中國神華、招商銀行等滬市藍籌公司的中流砥柱,一直都是分紅“大戶”,2018年度的分紅額度都在百億級以上。

“分紅之星”也不乏優質民企,它們不僅在業績上領軍行業,在回饋投資者和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也堪為表率。例如每股分紅指標的“黑馬”養元飲品,於2017年新上市,2018年度每股派現3元的水平僅次於貴州茅臺,也是滬深兩市每股現金分紅的“翹楚”,且2018年度的分紅比例超過84%,成為飲料業上市公司的分紅“新星”。海螺水泥作為全球最大的水泥企業,近兩年扣非後淨利潤複合增長率接近100%,好業績體現為好的股東回報:繼2017年度每股派1.2元創下近年新高,公司2018年度現金分紅更上層樓,達到每股1.69元。用友網絡2018年利潤同比增長57%,每股現金分紅0.25元,較上年度0.15元的增幅已經超過同比業績增速,且公司分紅穩定性可圈可點,近三年比例對應為96%、56%、78%。公司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2018年度對外捐贈超過510萬元,還促進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發展,支持公益活動。

高比例分紅方陣顯山露水

進一步分析上述高分紅企業數據可以發現,一批穩定高比例派現的優質公司已經小成氣候。經統計,滬市最近5年連續派現比例超過30%的公司有107家,其中13家公司更是連續5年派現比例都在50%以上。這些公司平時不因概念炒作頻繁“露臉”,甚至因為“過於透明”缺乏市場偏愛的“朦朧美”,但卻連續多年給投資者“穩穩的幸福”。

上述13家公司都是行業內的標杆企業,從絕對金額上,這些公司分紅也頗為可觀。例如,乳製品行業龍頭伊利股份2016年度分紅金額為36.5億元,2017年度、2018年度均為42.5億元,分別佔淨利潤比重為64.4%、70.9%和66%,較2014年度和2015年度59%的分紅水平又上臺階,近3年分紅總額達到121.6億元。

調味品行業龍頭企業海天味業和汽車玻璃產業領軍企業福耀玻璃經營穩健,近3年分紅總額分別為67.8億元和66.5億元。海天味業近3年分紅額逐年攀升,分別為18.4億元、23億元和26.5億元,分紅比例一直穩定保持在60%以上。福耀玻璃分紅額從2016年度、2017年度的18.8億元,至2018年度一舉躍升為28.8億元,分紅比例從接近60%升至70%。

監管推動重塑分紅生態

上市公司分紅“禮包”之所以更實在,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政策背景:今年年報季是“史上最嚴”高送轉指引實施的首年。從目前滬市上市公司發佈的年度分紅情況看,在監管引導和推動下,紛繁嘈雜的“高送轉”少了,實實在在的現金分紅多了;投資者的迷惑少了,長期投資的信心更堅定了。

滬市公司股東回報生態的優化和改善離不開多年來證監會和上交所的持續大力推動。早在2013年,上交所就專門出臺《現金分紅指引》,首次提出“30%分紅比例”的指導性標準,對於分紅不達30%的公司要求其充分披露原因,並通過召開投資者說明會等形式與投資者進行充分溝通。多年來,這一標準已經逐漸被市場廣泛接受,越來越多上市公司將該標準寫入公司章程,上市公司的股東回報意識不斷提高。

同時,對於一些打著“高送轉”名義進行概念炒作、鋪路減持的亂象,上交所也施以重拳監管。2018年11月,上交所發佈《高送轉信息披露指引》,將10送轉5股以上的“高送轉”行為與公司業績增長幅度掛鉤,同時針對性地制定了與高送轉相關的減持、限售股解禁安排,讓公司送轉股迴歸本源,真實反映公司的經營業績和實際股本擴張需求。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股東回報生態的優化,壓縮了一些“不務正業”公司的灰色運作空間,督促其迴歸並專注主業,上市公司得以通過實在的經營取得紮實的業績,用真金白銀回饋投資者,從而增加股東的獲得感,這也是上市公司質量提升的重要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