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微信不是“法外之地”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下簡稱《條例》),將從今年10月1日起實施。《條例》不僅為黨員幹部的政治紀律劃明瞭諸多“紅線”,還對黨員幹部使用微信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嚴重違紀者甚至會被開除“黨籍”。黨員受到開除黨籍處分,五年內不得重新入黨,也不得推薦擔任與其原任職務相當或者高於其原任職務的黨外職務。(9月24日《工人日報》)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家園,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延伸。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特別是微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常用的溝通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微信不是“法外之地”,雖然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容易成為滋生違紀行為的溫床,給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黨員幹部使用微信時,一定要不踩《條例》規定“紅線”,以免被開除黨籍而“出局”。

微信不是“法外之地”

微信有著信息傳遞快、終端普及廣等突出優勢,已成為互聯網發展新領域、公共服務新平臺、信息分享新渠道,但微信的信息傳播門檻比較低,為謠言、詐騙、色情、暴恐等一些不良有害信息傳播提供了新渠道,一些微信群虛假的、負面的、有害的垃圾和口水還不少。同時,人們在親朋好友結婚、生孩子、喬遷時常常發微信紅包以示祝賀,但我們也要看到,一些有私心雜念的人通過微信紅包、轉賬進行利益輸送,使微信成為腐敗的載體,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並加以解決,更好地促進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

毋庸諱言,如今不少非法活動搬到了網上,特別是一些微信群成了從事違法違紀活動的據點,譬如個別黨員幹部通過微信公開發表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立場、違背四項基本原則的文章、演說、宣言、聲明,妄議黨中央大政方針,詆譭、誣衊黨和國家領導人、英雄模範,製造、散佈、傳播政治謠言,等等。對此,我們黨員幹部必須要擦亮眼,不要誤入或參與這些非法活動或組織,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堅決同錯誤的思想和言行作鬥爭,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微信群不僅僅是大家交流的載體,更應是傳播正能量的平臺。去年9月7日,《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提出“誰建群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誰都不能獨善其身。為此,各位微信群主在群裡齊發聲:政治敏感話題不發,不信謠不傳謠,所謂的內部資料不發,涉黃、涉毒、涉爆等不發,有關港澳臺新聞在官方網站未發佈前不發,軍事資料、新聞不發,有關涉及國家機密文件不發,未經核實的各種形式的募捐不發。其實,這樣的“喊話”,無不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微信不是“法外之地”。

當前,互聯網正在深刻改變著中國,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領域,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微信等各類群組也不是法外之地,無論是服務提供者,還是服務的使用者,都應當有邊界概念,都應當有不得傳播非法有害信息的意識,也都應當致力於維護群組空間的清朗,特別是廣大黨員幹部更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自覺用《條例》的尺子來衡量自己的網上言行,唱響網絡主旋律,傳播網絡正能量,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劉鳳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