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霸屏又如何?八大公司揭露綜藝利潤率不足10%

2018年,電視綜藝式微,超級網綜霸屏。但在這為數不多的亮眼成績背後,大多數內地綜藝這一年的收穫都不太理想。

由於政策的進一步收緊和文化產品增多所帶來的競爭壓力增大,無論是早已經顯露出頹勢的傳統電視綜藝,還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網絡綜藝,在2017年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礙和困擾:許多老牌綜藝收視率大幅下跌,難尋往日輝煌;大量綜藝節目因故停播,有的甚至還遭遇全網下架;各大衛視遭遇招商難的困境,就連湖南衛視也不能倖免;網綜仍舊不太賺錢,相反還有越來越“慘”的趨勢……不知不覺間,一股寒潮席捲了內地綜藝產業。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各家到底如何生存下去?

霸屏又如何?八大公司揭露綜藝利潤率不足10%

八大公司財報顯示,如今綜藝投資收益大幅下降

回顧2017年的綜藝成績,省級衛視季播綜藝105檔,數量基本與去年持平。慢綜藝、文化類綜藝走紅,但頭部節目收視率縮水慘重。網綜逆勢上揚,全年上線103檔網綜,較去年增加27%。

那在資本市場又是什麼情況呢?從八大娛樂公司最近公佈的財報看,綜藝市場目前形勢較為嚴峻,光鮮的表面背後是利潤縮水的尷尬。

霸屏又如何?八大公司揭露綜藝利潤率不足10%

前兩年,綜藝製作週期短、見效快、被送上風口,但電視收視率下滑嚴重、招商難、競爭白熱化、政策干預、明星片酬飛漲、數據造假等因素影響下,綜藝投資回報率迅速下降。如今,像華錄百納這樣曾經靠綜藝養活的,卻也經歷了《來吧兄弟》等項目接二連三的打擊;像華策影視,做了那麼多大綜藝但利潤率才8.69%。

北京文化之所以做綜藝,主要起源於2015年挖來了原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但據悉,夏陳安已經離職,北京文化將投入綜藝,還是減小這塊比例的投入,姑且觀望。

新文化在綜藝這塊,公司已成立綜藝事業部,以IP的多元內容開發運營為核心思路,對頂級IP進行綜藝節目拓展,目前正在積極策劃《美人魚》的真人秀節目。但直到目前為止,從任何平臺打聽不到該綜藝的消息。完美世界藝人經紀及綜藝節目年收1.78億元,《嚮往的生活2》《跨界歌王3》將播出。

霸屏又如何?八大公司揭露綜藝利潤率不足10%

憑藉《芳華》、《前任3:再見前任》雙爆款,華誼預計2018年一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超過2.5億元。但與其他的影視公司不同,華誼幾乎沒有自行主導的綜藝項目,而是由其控股的華誼浩瀚開拓了一項綜藝服務的項目,也就是圍繞旗下的藝人進行開發,向各大綜藝節目資源輸送藝人。引力傳媒去年收購珠海視通,未來則有意開發微綜藝、輕綜藝。

珠海視通專注互聯網視頻內容營銷,今年操作了多個獲業內褒揚的經典案例。2015 年以來,公司曾製作《壯志凌雲》、《看見你的聲音》等節目,但有的項目,因為節目影響力、收視、團隊等各方原因,並沒有繼續做第二季。

據瞭解,引力傳媒2018 年將重啟綜藝節目的再融資計劃,以滿足公司文化內容產業快速發展需要,比如創新研發微綜藝、輕綜藝節目模式,計劃製作併發行多部微綜藝。

霸屏又如何?八大公司揭露綜藝利潤率不足10%

老牌綜藝的凜冬已至,網綜賺錢節目仍然是少數

在市場變化和政策收緊的影響下,不少曾經的熱門節目要麼遭遇收視上的寒冬期,要麼因為種種原因被迫停播。昔日的爆款綜藝《中國好聲音》正是電視衰落的代表,不僅收視率不斷走低至六季以來的最低值,甚至未能產生一位具有影響力的選手,以至於在熱度上完全被同期的《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等同類型節目所壓制。

就連《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兩部內地綜藝的常青樹,今年的熱度也都下降至近年來的最低水平。前者往年同時段的收視率大多能排在第一,可今年卻多次掉出前三;後者則在改版、換掉田源等主持人後徹底退出了一線綜藝的行列,單期收視率經常排到同日的十名開外。

霸屏又如何?八大公司揭露綜藝利潤率不足10%

相較於傳統電視綜藝,網絡綜藝在2017年的情況看上去要好不少。根據第五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線網絡綜藝節目多達197檔,同比增長53%。總播放量552億次,同比增長120%,這一年還出現了《中國有嘻哈》《吐槽大會》等爆款網綜,勢頭和熱度令許多老牌綜藝都望塵莫及。

霸屏又如何?八大公司揭露綜藝利潤率不足10%

但與此同時,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頭部綜藝之外,網綜整體盈利難的情況並未隨著市場的擴大而有明顯改善,甚至還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

因為政策的收緊,綜藝可發揮的空間受到了限制,什麼火、什麼熱就盲目跟進的行為開始盛行,“綜藝N代”大行其道,從而導致整個市場同質化問題嚴重,創新性急劇下降。在節目本身吸引力有限的情況下,一些製作方為能博取更多關注,將大量製作經費被投入到明星酬勞中,製作經費大幅縮水,使得節目質量進一步下滑。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今天的尷尬局面,捨得下功夫的節目紅遍大街小巷,希望跟風賺快錢的節目卻連冠名都拿不到。

好在2017年對綜藝來說雖是一個寒冬期,但絕非末日,在這輪在資本推動下興起的綜藝市場發展浪潮褪去後,或許真的會像彭侃等業內人士所預測的那樣,今後高性價比的精品節目將收穫更大的市場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