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雲南保山:“三招”助推易地搬遷群眾脫貧

地處保山市隆陽區東南部的西邑鄉,貧困人口基數大、自然資源薄弱、人口居住分散,是貧困發生率達10.56%的農業鄉鎮。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西邑鄉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抓手,以提升勞動者技能為支撐,挪“窮窩”、改“窮貌”、挖“窮根”,取得良好效果。

黨建引領挪“窮窩”。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西邑鄉黨委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面對群眾不願搬、不敢搬的困境,鄉黨委成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臨時黨支部,由駐點的副鄉長擔任支部書記、擅長做群眾工作的黨員幹部擔任副書記、帶頭搬遷的黨員任支部委員,實行包保責任制,做到扶貧開發在哪裡、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裡,扶貧項目在哪裡、黨員作用就發揮到哪裡。一是規劃參與“議”。按照“能城不村、能平不坡、能大不小、能高層不獨院”的要求,將搬遷安置點與集鎮建設同規劃、同推進。在安置點房屋設計上,充分尊重民意,多次組織搬遷戶和專業設計公司商議,進行規劃並預留髮展空間。按照功能齊全、村鎮融合、宜居宜業宜遊的發展定位,建設農戶滿意的美麗家園。二是價格參與“談”。在建房過程中,由臨時黨支部推選3至5名搬遷代表組成建房理事會,以“黨支部+理事會+施工隊+搬遷戶”的方式統規聯建,由建房理事會組織群眾與有資質的施工單位洽談建房價格,降低建房成本,減輕群眾經濟負擔。三是房子參與“建”。在建設過程中,建房理事會鼓勵懂建築、有技術的搬遷戶參與建房工作,對房屋質量隨時監督,既保證安置房的工期進度,又達到增加群眾務工收入的目的。四是新區參與“管”。成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美麗鄉村項目點管理委員會,按照屬地管理、就近就便和村民自治的原則,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促進安定團結。

發展產業改“窮貌”。面對搬遷群眾致富門路不廣、辦法不多等狀況,鄉黨委明確“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思路,綜合考慮自然環境、市場需求、產業覆蓋等因素,整合項目,因戶施策,激發內生動力,提升搬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一是借新房促增收。依託安置點位於集鎮的優勢,做好商鋪分紅和攤位收益這兩篇文章。41戶的商鋪股份由管委會統一承租,集中經營。33戶的攤位用於自主經營或出租。二是建平臺促增收。西邑鄉與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同出資,建成股份制生豬養殖場,以“管委會+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由合作社經營,管委會監督,搬遷群眾按股分紅。三是抓產業促增收。結合西邑鄉的蠶桑資源優勢,打造萬畝蠶桑基地,採取土地流轉、技能培訓等方式,發展家庭農場式蠶桑產業。同時,開發桑系產品,延伸產業鏈,逐步形成一二三產融合模式:“一線種桑養蠶”“二線產品研發”“三線旅遊文化”。優先聘用有流轉土地的農戶到基地幫助承包大戶採摘桑葉,組織農戶學習種養技術,在增強致富能力的同時,還有土地租金和務工報酬兩份收入。目前,已帶動272戶貧困戶種桑養蠶,戶均增收12775元。

提升技能挖“窮根”。今年年初,西邑鄉成立勞務服務站,對轄區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聯絡員制度並做好就業、培訓等服務,助推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致富。一是技能培訓提素質。圍繞產業發展及市場需求實際,組織開展培訓意向調查,摸清搬遷農戶勞動力結構及就業意願,集中開展“三個一”,即每人每年1次培訓,每人每年1次就業機會,力爭每戶實現1人就業。依託隆陽區人社局、工會、婦聯等培訓平臺,實施分類技能提升培訓。依託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輸送一批產業工人到工貿園區開展紡紗運轉操作、電子產品加工、服裝剪裁縫製等職業技能培訓。二是就業推薦惠民生。加強與周邊企業的溝通聯繫,及時掌握企業用工需求信息,定期組織開展“就業援助”“企業招聘周”“專場招聘會”等活動,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推薦服務,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