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從小就優秀 未必是好事

很多家長渴望孩子小學就能表現得優秀,從一年級開始就優秀最好。孩子表現優秀大都是好事,但也要小心看起來“優秀”所佈下的陷阱,因為“開始就優秀”有時未必是好事。

這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非也!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人生是萬米賽跑,開始就領跑,或者當做百米比賽來起跑,不見得是最佳策略,未必能笑到最後。

從小就優秀 未必是好事

有些孩子一二年級成績特別好。有的是因為天資聰慧,就像有實力的長跑選手開始就會跑在第一集團,這沒什麼問題;有的是因為習慣、興趣、信心、上進心都不錯,有內在驅動力保證,想不優秀都難,那也沒有必要有意不表現出來;但是,有些表現優秀的原因就需要斟酌了。

 基礎好的孩子自然優秀

有的孩子在上學前,就把一年級的知識大都掌握了。學習這個事情,積累還是很重要的,基礎好的孩子自然容易表現優秀。優秀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小心孩子覺得學得輕鬆,有可能以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努力就輕鬆搞定,有點兒驕傲了。所以有可能不注重認真聽講、認真寫作業習慣的培養。如果到了三年級,大家基礎變得差不多了,水平拉齊了,還是這樣的習慣,還是覺得不需要努力,那就糟糕了。這種例子諮詢之中常見。

 有些優秀是人造的

孩子需要家長的輔助,尤其在習慣形成的初期和遇到困難的時候,更是必要。輔助的目的是在於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動力,幫助孩子度過難關。但是有的家長過度輔助,人造“優秀”。一旦輔助跟不上,有了落差,可能會使孩子陷入痛苦之中。

一位在我這裡諮詢的高二學生說了他的經歷:

幼兒園及一二年級的時候呢,我各方面才藝學得很多,而且爸爸幾乎是每天每晚都手把手地輔導我學習。尤其是在作文方面,為了讓我的文章成為範文,拿到A+,爸爸總是會採用“他說我寫”的方式來幫我完成。因此我的文章大多數都是他的思考和語句,自然成為了每堂作文課上的必讀佳作。可是到了三四年級,因為工作的原因他對我的管理突然間就鬆懈下來了。以前向來都是他帶領著我的,突然一下子全靠自己了,自然成績就退步了一大截。可是他給我塑造的形象已經深刻地在我心中紮根了----我就是個很優秀的學生,老師都喜歡我,彷彿就是個虛幻的泡影,即使成績已經不盡如人意了,可是心裡還是一直都覺得自己還是以前那個優秀的我。就這樣,我一邊使用一種不太科學,刻苦的學習方式,一邊幻想著我還能很優秀。壓力太大了......

 摧殘孩子得來的優秀

有的優秀孩子光鮮的外表之下是難言的痛苦,是建立在摧殘的基礎之上的。諮詢中有位家長告訴我,三年級孩子的一個同學成績總是優秀,但是一旦沒有考一百分,媽媽就一個巴掌打過來。所以,這個孩子雖然看起來優秀,但是總說“活的沒意思”,愛討論什麼樣的方式自殺最好。

不可否認,動輒打罵等很嚴厲的方式在短期內促進孩子學習成績提高有時簡單直接,效果可能會明顯,但是這種方式是在摧殘孩子,給孩子留下心理的陰影,而且可能會敗壞孩子學習的興趣,甚至厭學。

沒有落後經歷的優秀可能相對脆弱

很多家長恨不得孩子一直優秀,殊不知,有過落後經歷的孩子更堅強,一直表現優秀的孩子可能相對脆弱。

一位媽媽留言:這種感受正是我現在正經歷的。孩子三年級了,一二年級都很優秀,可是感覺孩子現在的思想負擔重了很多,原來一二年級考試考得很好,經常一百分,其實我們做家長的也沒有特意的要求,可是老師經常的表揚,等到現在,每到考試就表現出很在乎的樣子,結果一開始很認真,後來發現時間不夠就著急,錯誤率很高,聽說考壞了還哭了,我們做家長也不敢說什麼,希望她能夠調整過來吧......太優秀了,天天怕退步,唉,我們也安慰過她,只是不知道怎樣才能幫上她。

找我諮詢的一位初二女生小學一直是班級前幾名,初一的時候還是重點中學班級的前五名,但是後來到了初二之後不適應學習特點的變化,成績變成了二十多名。這讓她很不能接受,一直認為自己應該是前五名,所以壓力大,經常焦慮,衝父母發火,連作業完成都很煩躁。

這個孩子沒有經歷過落後,以為自己就該優秀,不優秀就難以接受,失落、痛苦。有句名言:習慣優秀,追求卓越。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習慣於優秀不見得是好事,因為不優秀了還真不習慣。誰能保證孩子能一直優秀呢?

我經歷過落後,所以比較能承受學習的起落。小學四年級之前成績一般,五年級後變得優秀;高中進入縣一中,高一高二成績中上游,高三很優異。高考之前最後一次大考,突然考砸了,但是因為有過起落的經歷,這對於我沒有大的影響,相信自己可以東山再起,最終高考成績位列全市前五名。

優秀大部分是好事,但要順其自然地去努力,去追求,慎防其中的陷阱。

暫時落後不見得是壞事,努力了,厚積薄發,就變成了好事,也學會了承受。

順其自然,不必過於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