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虧損數千萬,或吃170萬罰單,坐擁“吸金石”的消費金融公司為何沒能吸金?

經歷過現金貸的末世浩劫,所有非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退出江湖,消費金融“江湖廟堂化”後,快速奔向下一個新紀元。

在這個新紀元裡,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經歷一次“過山車”後再次暴增。依據艾瑞諮詢統計數據,2017年的交易規模從2016年的4367.1億增長到了4.4萬億,暴增904%。

規模暴增背後是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一般有分期的購物場景,比如買大件的相機或者手機,要是每個月還的利息不是很高,我會考慮用分期。因為租房、出行這些生活成本比較高,要考慮資金的流動性,”80後小彭告訴理財幫。

截至8月31日,所有上市公司按期提交期中“成績單”。而忙活了半年,究竟誰家歡喜誰家憂?消費金融又是誰的“吸金石”?

9月4日,理財幫認真梳理了一遍:目前,已有10家消費金融公司公開了上半年盈利情況。其中,包括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在內的8家合計盈利13.7億元,蘇寧消費金融等2家消費金融公司出現虧損。梳理過程中,理財幫還發現,上半年,中銀消費金融、北銀消費金融兩家公司因違規吃了罰單,合計被罰近170萬元。

記者|陳鵬 實習生 遊佳穎

成本上升、撥備計提等因素下

蘇寧金融、尚誠消費金融陷入虧損

2018年的期中“成績單”顯示,不少互聯網金融公司已從市場培育期走向盈利階段。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9月4日,已有10家消費金融公司的上半年盈利情況公開。其中,包括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在內的8家合計盈利13.7億元。

具體來看,招聯消費金融上半年收入為30.4億元、淨利潤達6.04億元,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32%和12%。而去年淨利潤增長約88倍的“黑馬”馬上消費金融上半年收入為41.07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46.68億元,淨利潤為3.66億元,是2017年全年淨利潤的63%。興業消費金融上半年則取得淨利潤2億元,去年同期為0.91億元。海爾消費金融上半年淨利潤達6091.51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8%,是2017年全年淨利潤的1.2倍。

此外,中郵消費金融、錦程消費金融上半年淨利潤分別為7612.82萬元、3653.92萬元。去年4月營業的哈銀消費金融實現淨利潤0.188億元。杭銀消費金融實現扭虧為盈,淨利潤為613.02 萬元。

與哈銀消費金融命運不同,去年8月成立的上海尚誠消費金融未能盈利。上海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上海尚誠消費金融貸款餘額為36.17億元,期內實現淨利潤-0.16億元。對於虧損原因,上海尚誠消費金融稱,一是公司發展初期,系統投入等成本支出較大;二是公司按照監管要求,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0.93億元。

2017年盈利2.17億元的蘇寧消費金融,也在上半年淨虧損2892.5萬元。不過,其間蘇寧消費金融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62.79%至約3.71億元。記者昨日從蘇寧方面獲悉,虧損的原因包括資金成本上升、撥備計提及加大對核心業務系統和風控系統的研發投入等。“為了積極應對和抵禦風險,公司堅持按照撥備覆蓋率150%的最高標準進行撥備計提”,蘇寧方面稱,撥備前利潤為26391.44萬元,撥備後淨利潤為-2892.54萬元。

從公開的數據看,曾以小額現金貸打開市場的頭部消費金融平臺掌眾金服,2018年上半年的撮合交易額也由去年同期的213億元大幅下滑至63億元。在消費金融領域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2345,其互聯網金融業務營業收入減少38.73%。

“2017年末現金貸新政出臺,壓縮了部分風險管理水平薄弱的小貸、P2P等企業的發展空間,長期來看有利於肅清市場環境”,招商銀行在2018年半年報中稱。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無固定場景的現金貸其實不是新的東西,是消費金融的分支之一。去年12月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明確了“現金貸”業務經營資質等要求。記者從業內瞭解到,一些現金貸平臺相繼壓縮業務、轉型導流平臺或加碼汽車金融等領域。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向記者表示,針對現金貸的整治之後,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獲得很大的市場競爭紅利。此外,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其實也有很長曆史,這幾年隨著科技賦能和消費者習慣的養成,消費金融平臺培養出很多客戶。受這兩點影響,從數據上看,持牌機構的發展的確很快。

牌照追捧熱度不減

僅23家拿到牌照

在金融領域強監管環境下,消費金融行業不斷規範,牌照優勢開始凸顯。因而,市場對消費金融牌照的追捧熱度不減。

早在2009年,原銀監會發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此後一些銀行相繼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按照官方的解釋,消費金融公司是指經原銀監會批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但不包括購買房屋和汽車。

記者整理發現,目前已經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已經達到22家,銀行是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的主導方,而部分上市公司亦有所佈局。

2018年6月20日,寧波銀行發佈公告稱,擬出資3億元參與發起設立永贏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根據記者不完全梳理,從2017年至今,上市公司擬參與發起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還包括江蘇蘇銀凱基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海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隴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

不過,得到監管批准的消費金融公司並不多。4月底,銀保監會批覆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籌建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籌建期為6個月。這也意味著,正式獲得批准的消費金融公司數量升至23家。

在此之前,吳江農村商業銀行在今年初獲得江蘇銀監局的批覆,同意在珠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吳江農村商業銀行彼時稱,尚需銀監會(現為“銀保監會”)的批准。不過,在吳江農村商業銀行最新披露的半年報中,也未有消費金融公司批覆的新消息。此外,雲南銀監局在2015年底便批覆同意富滇銀行投資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目前也未有該消費金融公司開展的新動態。

關於消費金融公司牌照的問題,尹振濤認為,從之前現金貸專項整治以來,圍繞著網絡小貸,消費金融方面的牌照管理處於比較嚴格審批的監管週期。“從目前看,難度比較大,但沒有完全關閉,有點像IPO的‘堰塞湖’一樣,現在都在排隊。”

馬上消費金融CEO趙國慶認為,消費金融在嚴監管下,簡單粗暴的跑馬圈地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市場迴歸有序以後,之前存在的多頭借貸和借新還舊將被約束,但對於其他合規的消費金融機構來說,目前的客戶流量比過去更大,而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也將進入比拼核心競爭力的時代。

監管收緊

北銀、中銀消費金融吃170萬罰單

在消費金融公司持牌經營、規範業務的同時,機構因違規被罰也並不鮮見。

8月7日,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北銀消費金融因為違反《徵信業管理條例》相關規定,被處以人民幣30萬元罰款。記者注意到,央行處罰的標準是《徵信業管理條例》第40、41條的規定。

《徵信業管理條例》第40條顯示,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供或者查詢信息的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具體行為包括違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因過失洩露信息;未經同意查詢個人信息或者企業的信貸信息;未按照規定處理異議或者對確有錯誤、遺漏的信息不予更正等。

該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信息提供者違反本條例規定,向徵信機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提供非依法公開的個人不良信息,未事先告知信息主體本人,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除了北銀消費金融,按照上海銀監局5月25日發佈的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中銀消費金融2016年7月辦理部分貸款時,存在以貸收費的行為,被警告,並罰沒合計138.68萬元。據《投資者報》報道,中銀消費金融存在以‘外訪費’、‘動用費’等名目收費的現象。

據記者此前統計,在2017年,湖北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等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因為存在違規行為,領到人民銀行或原銀監會罰單。去年5機構共領到6次處罰,相關公司及人員合計被罰1189萬元。

“作為正處在快速發展期的行業,監管部門對消費金融市場的監管是非常必要的。”包銀消費金融總經理王蓉暉不久前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消費金融機構要嚴格監控資金用途,加強貸款“三查”,防範資金挪用風險等。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