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概述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

  •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設在思茅。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概述

  •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於1969年10月6日開始組建,1970年3月1日正式成立,1974年底撤銷。

  • 建制歸昆明軍區,行使軍級權限,由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雲南省軍區領導。

  • 兵團編制雲南是國家重點開發的墾區之一。

  • 1955年,由4000餘名復員轉業官兵開闢了9個軍墾農場,於1957年歸省農墾局統一領導。

  • 1960年,雲南省的國營農場達90個,職工總數為7.8萬人,總人口14萬人。

  • 1963年全省農墾農場合並縮減為40個,職工減少為6.5萬人。

  • 196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組織雲南生產建設兵團。

  • 1970年3月1日,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建制歸昆明軍區,行使軍級權限,由雲南省革命委員會和雲南省軍區領導。

  • 成立大會的會場設在思茅0284部隊的營房,以後這裡成為兵團三大機關(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的駐地。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概述

  • 從四月到1974年底兵團撤消,實行三渠道的財務管理,即中央撥基建投資,省軍區撥國防軍費,省財政撥流動資金。

  •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在原農墾分局、總場、農場、生產隊的基礎上,組成4個師,23個團,116個營,1038個連隊,4個直屋企事業單位。

  • 1969年10月在西雙版納地區建立的5個水利工程團,劃歸雲南兵團領導。

  •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設在思茅

  1. 一師所屬團場集中在西雙版納州內

  2. 二師各團場分佈在臨滄地區內

  3. 三師大部分團場設在德宏州內,少數團場設在保山地區

  4. 四師的團場分佈在紅河等地區。

  • 到1972年年底,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幹部、戰士、職工共計18.7萬餘人,總人口達29.6萬人(包括原農場9萬餘人)。累計接收北京(8000多人),上海(4.76萬人,包括上海郊區青年農民2萬餘人),成都(17000人),重慶(24000人),昆明(1萬人)的知識青年11萬人,除以後病退、團退、升學及各種形式走後門陸續離開兵團或農場外。到了1977年底,整個雲南墾區的知青還有8.71萬人,為原知青總人數的70%,其中上海知青37000人,四川(包括成都和重慶)知青32000人,北京知青2900人,昆明知青3600人。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概述

  • 在生產建設兵團的建制下,多數兵團把營作為常規建制,一個營相當於過去一個農場或分場。每個營轄下若干連隊外,還設機務隊、基建隊、衛生隊、武裝排,連隊是兵團最基層的組織,連隊下設排、班。

  • 生產建設兵團的人員構成基本由現役軍人、地方幹部、知青等幾部人組成。現役軍人幹部是兵團的主要領導階層,其中級別最低的也為副連級,大多數現役軍人在調到兵團時,作為一種鼓勵,職務提升了一級。

  •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現役軍人任職的幹部為2700人,兵團機關幹部80%以上,師機關幹部70%,團機關幹部50%,均為現役軍人,現役軍人與知青的比例為1:35。

  • 地方幹部大多是原來農場的管理幹部,現地位低於現役幹部,雖參與領導,但始終處於協助地位。

獨立一團 文山州硯山縣 平遠街,稼依,天保、健康、堂上五個農場

獨立二團 玉溪地區元江縣 甘莊,紅河農場

獨立三團 大理州賓川縣 太和,賓居農場

獨立四團 曲靖地區陸良縣 陸良農場

獨立五團 思茅地區江城縣 紅星農場省第四五七幹

水一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六團、二十團

水二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十九團

水三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1974年8月併入一師四團

水四團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水五團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一師一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景洪農場

一師二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東風農場

一師三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勐養農場

一師四團 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橄欖壩農場

一師五團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黎明農場

一師六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勐臘農場

一師十九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勐捧農場

一師二十團 西雙版納州勐臘縣 勐滿農場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概述

獨一營 思茅地區孟連縣 孟連農場

獨二營 振東農場

獨三營 紅星農場

二師七團 耿馬縣 勐定農場

二師八團 耿馬縣 勐撒農場

一師九團 滄源縣 勐省農場

獨四營 耿馬縣 耿馬農場

獨五營 雙江縣 雙江農場

獨六營 永德縣 永康農場

獨七營 永德縣 勐底農場

三師十團 德宏州隴川縣 隴川農場

三師十一團 德宏州瑞麗縣 瑞麗農場

三師十二團 德宏州潞西縣 遮放農場

三師十三團 德宏州盈江縣 盈江農場

三師十四團 德宏州潞西縣 芒市 遮相農場

三師十五團 保山縣 潞江,新城農場

四師十六團 河口縣 河口農場

四師十七團 彌勒縣 彌勒東風農場

四師十八團 金平縣 勐拉(金平)農場

兵團熱帶作物研究所 景洪

兵團機械廠 昆明黑林鋪

三師十一團組建時,包括了原來的畹町農場。

1969年10月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建立的5個水利工程團,劃歸雲南兵團領導。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概述

  • 1973年下半年和1974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採納了總參謀部和農林部改變部分生產建設兵團領導管理體制的建議。把一些兵團從大軍區的建制中劃出來,歸省、自治區直接領導,並撤消了一些兵團的建制。

  • 由於在1973年7——8月召開的全國知青上山下鄉工作會議上,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暴露出的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管理出現的諸多如現役軍人捆綁吊打知青,姦汙女知青的問題非常嚴重,受到許多中央負責同志的批評,並由中央派出調查組查處,所以該兵團列入第一批被撤消兵團建制。

  • 1973年12月6日,雲南省委、昆明軍區黨委向國務院、中央軍委遞交了《關於將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移交省委領導的請示》。請示報告指出:“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是1970年初,以我省農墾系統和華僑部門的20多個農場9萬餘人為基礎組建起來的。先後派去2300多現役幹部,安置了10萬名知識青年。幾年來,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在批林整風運動的推動下,兵團個方面的工作都有很大的成績。橡膠定植面積1969年是40萬畝,現在是68萬畝,幹膠片1969年生產980噸,今年產6300噸,增長了6倍多。當然這幾年兵團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問題是很嚴重的,但主要是我們省委和軍區黨委管得不夠緊。根據當前發展形勢的需要,為了把兵團的工作搞得更好,將兵團改由地方黨委領導是必要的。兵團領導關係改變後,為了適應地方體制和經濟管理工作的特點。我們的意見,撤消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和師、獨立團的建制,省成立林墾總局,作為省委、省革委或林墾團。總局到各團,都要建立政治工作部門,以加強對幹部、工人和知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各團還要建立武裝部,有的配現役幹部,加強民兵工作。對兵團的現役幹部,原則上分批分期地撤回部隊,少數確需留下來,按中央(1972)32號文件精神辦理。”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概述

  • 1973年兵團的兩份統計數據報表,可稱為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的撤消的註腳:10月份知識青年情況統計:總數為95123人,其中男52406人,女42722人。上海的35052人,四川的41712人,昆明本地人數不詳,北京的5035人。送上大學的264人,參軍的695人,調走的1194人,病退的1596人,因公死亡的31人,因公致殘的53人,病故的52人,事故死亡的62人,自殺的25人,自返的647人,勞教的69人,判徒刑的52人,判死刑的1人。擔任營職幹部的1人,連職的529人,排職的1567人。當會計的147人,文書的1213人,衛生員1597人,打字員44人,放映員68人,機關工作人員110人,小學教師的1132人,中學教師的228人,駕駛員205人,拖拉機手1035人,膠工10348人,技工1257人,廣播員101人,總機員151人。

  • 10月27日,兵團黨委上報貫徹中央(73)21、30號文件情況:全兵團共發生捆綁吊打知識青年的1034起,受害知識青年1894人,2人被打死,調戲猥褻姦汙女知青的幹部286人。其中團職7人,營職25人,連職47人,受害女知青430人。已逮捕姦汙犯18人(現役的14人),打死人的罪犯8人(現役4人),調戲猥褻女知青的幹部已離職審查的有29人。

  • 1974年6月2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撤消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和師、獨立團的建制,團改為農場,分別成立農墾總局和分局,在改變體制過程中,強調要對幹部和群眾做過細的思想工作,切實抓好革命和生產。

  • 同年8月30日,雲南省委、昆明軍區黨委批轉了《改變雲南生產建設兵團體制會議紀要》。

  • 9月6日,昆明軍區正式發出撤消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建制的命令。

  • 10月13日,雲南省委發出成立省農墾總局的通知。

  • 10月28日,雲南省農墾總局在思茅成立。

  • 10月29日,雲南兵團撤消工作結束。
    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概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