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為什麼我要移民歐洲?因為他們讓我安心

相信最近,大家的社交圈都給電影《我不是藥神》刷了屏,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現實主義題材,取材來自2015年的陸勇事件,電影聚焦社會底層,引起共鳴。

陸勇在34歲時,查出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他吃了兩年的抗癌藥,花費56.4萬元。當他了解到印度生產的仿製抗癌藥價格低廉又療效相當的時候,他開始進行代購併且幫助與他有類似經歷的白血病患者。

不生一場大病的話,你永遠不會明白,活著到底有多難。“病不起”“上學難”“假食物”等問題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每當提起別人國家的福利時,總會有人說別做夢了。

那麼免費看病的日子,有多遠?快樂上學的日子,孩子能擁有嗎?

疫苗事件出來之後,有網友評論調侃道:真藥買不起,醫不好,低價藥醫好病,反說是“假”藥。讓我們不得不對自己的醫療體系,醫療衛生,醫療制度進行反思。

說到醫療體系,歐洲眾多國家絕對是世界的典範,就連美國都望塵莫及。

在一些歐洲國家,政府會為幾乎全部人口支付醫療費用,在這一體系下,所有的醫療設施是公民共有的,所有的醫務人員的薪水是由公共基金支付的。無力支付醫療費用者可通過國家提供的醫療保險享受免費醫療。當然歐洲國家通過高稅收來為這些方案買單。

許多歐洲國家的醫療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醫療保險歷史較久且完善,在19世紀,工廠有了很大的發展,工人自發地組織起互助團體,並籌集了互助基金。這種互助形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與援助,但不受政府領導。當時互助團體為患病工人提供醫療費和藥費,併為非常貧困的工人提供生活補助費。這就是醫療保險的起源。

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國家的醫療體系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但是整體來說,他們都是在進步,而且是令人羨慕的進步。

為什麼我要移民歐洲?因為他們讓我安心

荷蘭擁有世界最好的醫療體系

1、荷蘭人人都有醫療保險

每個人都必須至少購買一個荷蘭的基本醫療保險。即便在本國的醫療保險包括了在境外的醫療項目,但外籍人士仍然必須在抵達荷蘭四個月之內辦理荷蘭醫療保險。

2、全科醫生、專科醫生分工明確

全科醫生,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家庭醫生”,是在荷蘭的第一個醫療保健聯繫人,因為他們為所有的專科醫生提供轉診服務,如有必要,還可轉診至醫院。

在當地醫療機構註冊,有一位固定的家庭醫生,是在荷蘭開始醫療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3,處方藥嚴格管理

處方藥只能在標為apotheek或pharmacy的藥店購買得到。同時,患者(或購藥者)需要向當地藥店填寫處方註冊個人信息。

4,緊急就醫

如果你生病了,首先應該打電話給自己的家庭醫生,而不是直奔大醫院急診室。如果家庭醫生覺得沒事兒,或者覺得問題不大,在家庭診所就能夠解決,你就不能去大醫院的急救室治療;相反,如果家庭醫生覺得情況很嚴重,必須要儘快去專門的醫院進行診治,那麼你就會被很快送到附近醫院的急診進行相應診療。

比利時醫療綜合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荷蘭

比利時的高水準醫療服務已得到廣泛公認,比利時醫院配備有最先進的技術設備,並由高素質人員運營。憑藉眾多專門的醫療中心,以及享譽世界的醫生團隊,比利時醫院可以提供最好的醫療條件和最佳護理,並具備超強的醫療能力。即便是在小城市,也有大型醫院為公民提供基本的健康護理。比利時居民可以根據喜好自由地選擇接受醫療服務。比利時醫生也在國際癌症研究領域內孜孜不倦地摸索前進。

和荷蘭一樣,看病先找私人醫生,看病時先由私人醫生做一個診斷,如果當時可以確診的話,就會開出藥方,病人拿著藥方可去當地任何一家藥房買藥。藥房拿到私人醫生所開的藥方後,首先要在電腦上核對一下這個醫生的開業資格,確認無誤,才能賣藥。如果私人醫生當場無法做出確診或需要更高級的設備進行診斷,便會開出需要進行某種診斷的單據,將病人轉到專門的檢查中心進行檢查。

比利時醫療覆蓋全民!所有人(包括學生,職工,失業人員,自僱人員等等)都要簽署醫療保險合同。在這個醫療體系中,每個人都會得到一張SIS卡。

那麼看病總費用到底是多少呢?政府提供90%的醫療費。也就是說自己只要支付10%就可以可到世界一流的醫療服務!

更為人性化的是,在比利時如果是去醫院看病,永遠都是先看病後付錢,門診急診都不需要當場付費,過後醫院會把扣掉保險公司支付的需要個人付費的賬單寄給病人,按賬單轉賬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