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這篇文章可能非常無趣,甚至枯燥,而所談論之物卻是中國人精神的根。“國運昌,石鼓安”,這展覽恰如石鼓擂起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長歌。

有人說,司馬光的父親是因為石鼓而死。對此,似乎並沒有定論。

不過,“影帝”梁家輝在《國家寶藏》中演繹的那段石鼓的前世傳奇,的確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文字傳承的不可複製之重。

漢字是中國人精神的根。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石鼓

所以,無論你身處哪個國度,看到漢字,自然瞬間就會想到祖國。

而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的石鼓,上面所篆刻的“石鼓文”,在發現甲骨文之前,它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可以說是漢字的“祖宗”。

很多人都說,我們華夏民族沒有信仰,可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梁家輝(石鼓國寶守護人)

試想,何謂“文化”,從字裡行間,咬文嚼字一番,竊以為大抵應是文人相隨於從,相轉而化。而這一切,正因為有了漢字,才可能有華夏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石鼓 《國家寶藏》

石鼓,最早發現於初唐鳳翔府陳倉境內(今陝西寶雞)三畤原的荒野之中,共十隻,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

內容介紹秦國國君遊獵的10首四言詩,亦稱“獵碣”,因此也被當作大秦帝國的“東方紅”。

從石鼓所刻的文字看,字體上乘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

很多書法大家都以臨摹石鼓文為學習篆書的重要範本,包括吳昌碩、王福庵等。寧波天一閣曾藏有趙孟頫的宋拓《石鼓文》,可惜毀於兵火,所幸有張燕昌、阮元等金石大家摹刻,方得以傳世。

《杭州—揚州重摹天一閣北宋石鼓文跋》一文,曾提及此事。

“(阮)元於嘉慶二年(1797)夏,細審天一閣本,復參議明初諸本,推究字體,摹以書意,刻為十石,除重文不計,凡可辨識者四百七十二字……”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阮元《石鼓文》車工篇

今年,恰逢阮元摹刻《石鼓文》220週年,由童衍方工作室、天一閣、寧波文廣局、寧波市委宣傳部、寧波茶文化博物館等單位聯合舉辦“石鼓墨影——明清以來《石鼓文》善拓及名家臨作鑑賞會”,同時也會出版相關圖書《石鼓墨影》,內容主要為明清以來的善拓,臨作及相關文獻。該圖書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8開,300餘頁,實屬難得。

歷代學者依據石鼓上的文字取前兩個字為十個石鼓起名,即汧沔鼓、車工鼓、田車鼓、鑾車鼓、酃雨鼓、作原鼓、而師鼓、馬薦鼓、吾水鼓、吳人鼓。

關於石鼓,一直有著“國運昌,石鼓安”的說法,而它的年代,卻一直尚未有定論。

早前,同古堂小編對此也曾有過些許探索,本文也將逐一拋磚引玉,淺薄不當之處,見諒。

關於石鼓的年代,從初唐蘇勖、宋代韓愈至王國維、郭沫若都有過考據,千百年來眾說紛紜,大致為“主周說”、“主秦說”。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石鼓文,汧沔篇

1、所謂“汧殹沔沔”,“汧”者,今千河的古稱,源出中國甘肅省,流經甘肅張家川、陝西隴縣、千陽縣、鳳翔縣、陳倉區,而後入渭河。

上文曾提及,石鼓最早發現於初唐鳳翔府陳倉境內,後來因避戰亂,蹤影全無。直到宋朝司馬光父親司馬池任鳳翔知縣,石鼓才再次面世。

據考證,西周時期秦非子受周天子之令從天水來到關中為周王室牧馬的"汧渭之會"就在當時千河流入渭河的鳳翔縣長青鎮。

石鼓兩次被發現都位於鳳翔府,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很肯定的否定“主周說”,石鼓應當為秦國遺物。

酃雨鼓中詩文“汧殹洎洎”可為此論補充。

2、鑾車篇“吾獲允異”,有學者釋義為打敗允姓異族,林妹妹以為不妥。

與石鼓同一地點(陳倉,今陝西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仲太師鼎,銘文“仲太師作孟姬饙鼎,用宴旨飤,匃壽受福,宜釐允異”,這裡的“允異”應該為“保護、庇護”的意思。

銘文“允異”,其中“異”應為“翼”的通假,也就是“遮蔽保護”。

另外據周代“曾伯桼”壺銘文“是楙是則,允顯允異”,也有此意。

3、作原篇及吾水篇提及“來樂天子”、“天子永寧”,可知此時周天子依舊受尊崇,石鼓中“吾”、“餘”等,也是佐證。

再從田車篇“我戎世陝”,也可以得知至少應該是秦非子入陝百年以上。

秦景公時代稱“朕”,而石鼓中用“吾”、“餘”,從這些詞語的用法,以及秦朝的歷史,石鼓製作至少應該是秦景公之後。

再從“嗣王”而論,秦惠文王始稱王,而後後世之君才有“嗣王”一說。所以石鼓製作年代可以更具體為,至少應該是秦惠文王時代或以後。

4、吳人篇中,“吳人憐亟,朝夕敬惕。載西載北,勿戮勿伐”,我們可以得知,在秦吳大戰時,秦國大敗吳國。

此應為秦哀公伐吳救楚。而且是在秦國伐吳勝利後,不願離開故土太遠征戰,罷兵撤回之後。

這點史實與石鼓記載相符。而且與上述推斷,時間也是吻合的。

5、孔傳曰:“諸侯有大功,賜弓矢,然後專征伐。彤弓以講德習射,藏示子孫”。

鑾車篇提及“彤弓”、“彤矢 ”,我們也可得知此為側面反應秦國之前有君王立有大功勞,獲得周天子賞賜。

6、從石鼓的語言風格,如汧殹篇“鰋鯉處之”與《小雅·魚麗》詩句“魚麗於罶,鰋鯉”類似;如車工篇“吾車既工,吾馬既同”與《小雅·車攻》詩句“我車既工,我馬既同”類似。

這些也是考究的方向,至少可以有史料文物來反證詩經的正確與否。而且汧殹篇中“殹”字的使用語法也應該加以分析。

比如吳人篇中提到“吳人”,而與之有很深糾葛的越國,出土的比如越王劍等文物,就有很多“殹”字銘文。

古語言學家也可以從此著手,或有收穫。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石鼓

關於石鼓年代的考據,或許偏於枯燥,然而石鼓乃中華文脈所繫,如果本文能夠對"石鼓文化"研究傳承有些許益處,林妹妹幸甚。

“石鼓墨影”展覽及石鼓文獻研討會,也將於本月30號在天一閣拉開帷幕,此等文化盛事,恰如石鼓擂起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長歌。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乾隆帝題石鼓詩 舊拓本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童衍方先生題跋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吳昌碩題“吾車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傅山石鼓文考釋,天一閣藏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吳昌碩臨《石鼓文》 個簃藝術館

石鼓墨影——明清以來《石鼓文》善拓及名家臨作展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吾車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汧殹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田車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鑾車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霝雨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作原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而師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馬薦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吾水鼓

同古堂|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歷史

吳人鼓

——END——

凡是斯文處,必有同古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