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怎麼破?

在悟空問答被邀請回答一個問題,如下:

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怎麼破?

孩子想要某個東西,就因為父母不肯賣,就在地上撒潑打滾。很多父母首先能想到的解決辦法也就是打了!畢竟打是快速有效的解決辦法。

不過打他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我個人覺得在所有的教育手段裡就數打孩子最不見效了。

您可以回憶一下自己打孩子的經歷,看看是不是這樣的:當下見效,非常見效。父母的打,要麼讓孩子噤若寒蟬不敢說話,要麼讓他委屈求全放棄了想要的東西。可是過不了幾天他肯定又舊病復發。

我不建議打孩子,是因為打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屬於短期有效長期有害的一種教育方式。被父母打的孩子要麼成了霸凌者,覺得父母打我,我就可以打比我更弱更小的孩子,父母就是這麼解決問題的,那這個方法肯定有效。要麼孩子成了被霸凌者,誰欺負他,他都不敢還手。而且打孩子還會造成讓孩子失去自信,讓孩子不知道人際的邊界等很多問題。

《正面管教》裡有句話是:什麼是不良行為?所有的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和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或因失望產生的行為等等。而在大多數時候小孩子作出的只是‘與年齡相稱’的行為,不是不良行為。

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怎麼破?

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都是因為孩子不好嗎?提問題的朋友已經認識到孩子撒潑和爺爺奶奶的寵溺有關。確實,我們因為沒有很好的處理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就容易導致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

比如,在第一次面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人因為面子問題,或者溺愛孩子,同意了孩子的要求。那麼孩子就會產生一個認知:我哭,我鬧,最終你們一定會同意我的要求。以後所有的問題他都會如法炮製,而且一次哭的比一次厲害,因為他覺得哭一定有用,所以他一定要哭到被滿足為止!

這也導致後面想再要規範孩子的行為會遭遇非常強硬的反抗,因為他始終認為只要哭父母就會讓步。

想解決孩子這樣的行為,我們首先需要杜絕自己身上的錯誤,別孩子一哭鬧就滿足他的要求,否則他第二次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哭鬧時間會更長。在我們家對於孩子這樣的行為第一次就給她拿住,不行就是不行,沒有理由。而且會明確的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無賴的行為,是不會被認可和接受的。你這樣不但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還會失去原本你擁有的(比如直接取消逛街計劃)。

不理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給孩子立規矩同時多表揚孩子好的行為,來促進孩子好行為的發生。

我跟跟大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解決我閨女類似這樣的問題的吧。這話說起來就長了,我們需要從我閨女上幼兒園開始。

她的幼兒園剛好挨著一條步行街,周圍全都是賣小吃,小玩具的。為了防止她每次會索要東西,在去上幼兒園之前我們有一個約法三章:

第一,每天在來回幼兒園的路上只聊當天的趣事兒;

第二,上滿一週可以選擇一個小禮物;

第三,如果在路上有索要東西,哭鬧的行為,回家的讀書時間會被取消。

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怎麼破?

每當她駐足在某個小吃攤或者玩具攤的前面時,我就說:“還記得我們的約定嗎?”她往往跟我說:“我就看看,我不要。”這個時候我就會跟她豎起大拇指說:“你真棒,你是個遵守約定的孩子。”

這種情況久了之後,我還發現了一個特別棒的詞“剋制”,每當她想買什麼東西而那個東西又不太實用的時候,我總會說:“你剋制一下,我們過幾天看看你還這麼喜歡不,如果還是很喜歡我們再買。”

這導致後來他看到很多東西都會說:“媽媽看那個球漂亮嗎?我會剋制自己,我不買。”有些時候當我們一起逛街我看看自己的衣服的時候,她就在我身後大叫:“媽媽你要剋制,你要懂得剋制自己啊!”結果我這個購物狂媽媽也很少買東西了。

孩子在商場撒潑打滾怎麼破?

這是解決自己和孩子的問題,但是我們觸及不到的人,比如爺爺奶奶非要給買,那怎麼辦呢?

我覺得首先要理解爺爺奶奶愛孩子的心,這是比較重要的,然後才是跟老人講盲目滿足孩子的危害。

不過,因為我們和老人不是同一個年代,他們經歷過匱乏期,所以這個時候光想對孩子好,難免會溺愛孩子。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運用“顧問法”。

顧問法的步驟很簡單,第一搜集溺愛孩子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多蒐集一些例證和科學研究的例證。第二,製作資料,最好做成文檔在打印出來,然後拿著跟老人談。第三,一個問題,最多隻能用兩次顧問法。

我們不能改變別人,顧問法也是本著給對方看到問題的本質,而不是指責對方做的不好不對,必須改變。所以我們只管做,而改不改在於對方。其實一般這麼多的證實給老人看了之後,他們大部分都會改變自己的行為的。

父母和我們一樣都愛我們的孩子,他們也希望孩子好,一旦他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自然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

對於那些不肯改變的老人,我們就只能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改變了,比如兩規則法,孩子在爺爺奶奶家,是他們的規則。回到自己家必須遵守父母的規則。一樣可以讓孩子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不撒潑打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