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 深度解析連鎖模式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勢

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

在第十屆中國高成長連鎖行業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連鎖模式發展與案例研究》。

翁怡諾認為:

①商業競爭的本質是對時間和空間的競爭;

②新連鎖存在兩大機會點——互聯網時代下零售+品牌,線上線下全面融合;

③互聯網紅利結束後,實體企業的優勢再次凸顯,並藉助技術進步實現跨越式升級。

深度解析連鎖模式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勢

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

以下是翁怡諾演講文字版,開店邦編輯整理。

1、商業競爭的本質是對時間和空間的競爭

人生就是時間的函數,歸根結底其實就是時間。曾經有一個說法叫“國民總時間”,實質就是用戶的使用總時間,背後所反映的是不同使用場景、心智區塊和習慣的組合。

關於用戶使用時間,大致可分成兩大類。

第一大類:實用總時間,比如去超市買商品等所消耗的時間,被稱為實用時間。它要求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核心是效率。時間使用的“高效和靠譜”是一種剛需。

深度解析連鎖模式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勢

第二大類:娛樂總時間——消滅無聊,獲得新的興奮點,幫助用戶把碎片化的時間用掉,也被稱為“泛時間”(求得精神滿足的項目)。隨著現代生活的演化,碎片時間已成為商家必爭之地,比如微信,將我們生活中很多碎片時間都利用了起來。娛樂總時間有6大特徵:①異性刺激;②好奇心滿足;③壓力釋放或轉移;④社群歸屬感,去孤獨;⑤成就感,虛榮心;⑥審美愉悅,心靈養護等體驗。

娛樂化將是零售連鎖未來演化思考的一個方向。比如日本的蔦屋書店,它的突出功能就是把消磨時間做到極致(後續會有詳細解讀)。

深度解析連鎖模式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勢

再看時間的變革,從工業社會到當前新零售轉化的過程中,總體上休閒和娛樂的時間大大增加。碎片時間之所以越來越多,其實是因為效率提高了,省出來的時間都變成了碎片時間,所以碎片時間都留給了娛樂。零售如何把體驗進一步極致化?其中一個方向就是把IP進一步提煉出來,引起共鳴。

娛樂時間的增加,也反映在線上的APP,比如外賣、知乎等,越來越多的事情不需要通過傳統的面對面社交完成。同時也反映出另外一個趨勢,越往後,人越孤獨。

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在時間使用上表現迥異:一線城市整體工作效率高,壓力大,人們更多會專注於把碎片時間用好;非一線城市壓力小,娛樂需求的時間獲得釋放,因此在二三線城市出現一個典型群體——小鎮青年——跟一線城市相比不算富裕,但生活成本較低,熱衷使用QQ、頭條等互聯網應用,喜歡做微商等,這樣的一類人群。

2、零售連鎖的本質:流量、轉化、客單、復購

零售連鎖追求的目標是更低成本地獲得更多客流、更高購買率和更高顧客忠誠度,簡言之,就是: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

新零售的一個邏輯:線下獲客後轉移到線上進行更好的客戶管理,即便用戶離開了消費場景,仍然可以在線溝通和信息的傳遞、互動,用新的手法將購買頻次提升上去。過去是人找物,現在是物找人,是B2C。始終解決的是流量問題。從農村到城市,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今天新零售線上線下更高的融合。整體是一個效率問題,也即滿足實用時間的函數。

3、連鎖品牌成長路徑

連鎖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它有一個特徵,就是它的快速複製性。如果把企業當作生命體來看,企業就如生命一般需要實現生存、繁殖和傳承,特別是連鎖企業更是如此:需要首先有一個基礎模型,即單店模型,然後在此基礎上快速迭代、複製。當達到某個經濟體量時,需要重組供應鏈,重新演化單店模型,如此,一個新的單店(生命)誕生。這個組織不斷演化的過程,與生命的演化極為相似。

投資領域有一個思考邏輯叫“新零售連鎖企業成長路徑的預判”,大致把企業的成長過程劃分成三個階段:

深度解析連鎖模式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勢

第一個階段稱之為“單品階段”,企業奉行產品經理精神,主打單品爆款,消費者通過極致單品瞭解品牌。企業正沿著高成長的路徑野蠻生長,此時速度大於完美。

第二個階段稱之為“品牌階段”,企業已經實現線上線下打通,多渠道管理,銷售模型成型,消費者數據庫得到一定積累,品牌逐漸成熟,毛利率穩中有升,此時流程大於經驗。

第三個階段“品牌維護與跨品類階段”,要求企業多渠道快速擴張,同時需要重建價值觀和人才庫,變革組織結構,就如同生命體的複製,當走到某個臨界點時,這種演化是加速度的,已經不再是最早的單細胞狀態——企業進入生態體系構建期,需要籠絡更多的資源。此時需追求精細化運作:在符合品牌定位下做有序的品類擴充,針對消費者場景化定製產品系列。

4、連鎖經營的利益分配

無論特許連鎖、託管加盟還是自由連鎖、收購兼併,模式背後都貫穿著一條線——“激勵”。連鎖品牌在早期往往只是一個單店(或者夫妻店),隨著業務增長,門店複製面臨瓶頸,為了讓新店得到良好發展,通常會將利益重新分配——與店長做利潤分成,隨著規模不斷增長,分成比例水漲船高,發展至後期,呈現供應鏈主導權與店面經營權分離,這就形成了當下連鎖模式演變的基本過程。

那麼託管加盟是如何產生的?託管加盟其實是一種社會化分工:品牌方專注做供應鏈,門店交由加盟商經營,在經營過程中由於加盟商不當經營或經驗欠缺等原因,合作方式做出重新調整——門店經營權迴歸品牌方,加盟商提供選址資源及資金支持,從而形成了一種組織、效率的分工合作模式。我們在探討到底哪種模式更優時,本質上思考的是連鎖品牌的能力邊界以及與合作伙伴之間的關係。

深度解析連鎖模式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勢

連鎖經營中不管是託管加盟還是分成模式,其本質就是租賃:加盟商提供門店及資金,(出租給)品牌方經營,雙方通過經營性租賃的方式獲得各自分成。

特許加盟則更接近於博弈關係。通常品牌方在經營管理方面顯得弱勢,但在產品和供應鏈上掌握主導權。這種情況下,品牌方只給到加盟商品牌、核心產品及標準。門店交由加盟者自主經營。

5、連鎖的盈利模式與戰略模式

做連鎖到底賺什麼錢?是賺門店的錢,還是賺供應鏈的錢,或者賺未來收購、兼併、整合的錢?這是做連鎖經營面臨的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如果賺門店的錢,意味著體系將很龐大,管控人員眾多,必將考驗連鎖品牌的核心能力。越是區域的連鎖企業,最後都會進入到一個整合狀態——資本整合。

發展節點的權衡也是很多連鎖企業家非常關心的問題,比如不擔心盈利擔心繫統是否完整,不擔心繫統擔心跑快了能不能盈利,等等。其實這就是一個資源分配與平衡的關係。

①如果行業機會很大(比如市場湧現大量競爭者),企業核心資源很強,則可以邊擴張邊盈利;

②如果行業機會很大,但企業的核心資源較弱,可先擴張再盈利,因為此時擴張的戰略價值要高於盈利;

③如果行業機會不大,企業核心資源也不強,可選擇先切入一個城市慢慢做,先實現盈利後謀求擴張。

連鎖品牌從誕生到形成體系通常會經歷三個過程:第一個過程門店經營,單店模型要做好,第二個過程體系經營,開始擁有了整體系統,第三個過程品牌經營,體系經營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輸出體系形成品牌認知。比如一想到某個品類,就會很容易聯想到某個品牌。

6、連鎖經營的管控模式

連鎖經營的管控模式大致有三大類型:

①財務管控型。總部負責企業的財務、資產運營和對外部企業的收購兼併,各下屬公司達成總部既定財務目標即可。優勢:總部職能人員最小化;劣勢:不利於對各下屬分公司的掌控和統一標準的輸出執行。

②戰略管控型。總部負責企業的財務、資產運營和整體戰略規劃,各下屬公司制定區域內業務計劃並報總部並批准實施。優勢:總部人員精簡,專注於關鍵智能部門的強化;劣勢:需協調各分公司的資源需求衝突和其他矛盾。

深度解析連鎖模式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勢

③操作管控型。為保證戰略的實施和目標的達成,總部管理從戰略規劃到計劃實施的一切過程。優勢:總部職能管理深入,易於對下屬公司和終端的管控和標準輸出;劣勢:總部規模大,職能人員多,市場反應速度較慢。

7、連鎖經營的發展節點

連鎖經營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幾個節點,每個節點都會出現這個階段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初始階段是單店模式階段(1-10家店),這一時期是單店盈利模式形成階段,首批核心團隊在此時基本打造完成。之後快速進入到區域擴張階段(10-50家店),此時已形成一定的標準化和複製能力。

完成區域擴張後步入全國整合階段(50-150家店),這一時期容易出現官僚主義,過度管理,戰略不清等問題,如果跨過這一階段,就具備了與資本對接的機會,進入上市準備階段(150家店以上)。

以上四個階段,最困難是在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容易出現兩個問題:①投資強度,如果準備的資金量不足以產生規模經濟,一旦擴張不慎,則易導致資金週轉困難。②迷茫與困惑。因為在快速複製時,實際會出現利潤下降的過程,此時很容易產生搖擺。這個時候需要有外力或者有資本進一步助力。

8、新連鎖的行業機會

近幾年通過對日本連鎖企業的大量調研和觀察,發現零售連鎖正在走向一個新的趨勢:一種業態組合,多場景、多業態,讓消費者有更多時間消磨的消費環境。未來連鎖業的機會點出現在——互聯網時代下的零售+品牌模式,線上線下全面融合。

當下最大的機會點就在於如何把原來的門店場景做數字化改造,也是新零售目前正在做的第一件事情——依託零售技術進步做門店數字化改造。

過去連鎖企業不知道什麼人在什麼時間消費了什麼,因為行為無法記錄,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把門店變成一個網頁”,線上數字化程度將越來越高。

線下將更多集中在體驗服務與售後社交的場景體驗上,通過構建大融匯的消費場景,提升消費體驗,滿足更多消費需求,增強用戶粘性,提高商戶坪效。比如盒馬鮮生,把餐飲作為核心場景植入到零售中來。所以越來越多的線下服務實際上是在和零售融合。因此有一個新提法叫“服務型零售”,把更多交互的內容放在線下,然後把商品端往會員體系導入,比如誠品書店、言幾又等就很有代表性。

9、案例分析:蔦屋書店

深度解析連鎖模式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勢

蔦屋書店是日本一家非常成功的書店,成立於1983年,目前已擁有1400多家店鋪。最早的“枚方店”是首家開創書籍、唱片和錄像帶三位一體的書店。“蔦屋書店”經過多年發展和改進升級,現在已經成為東京人文化、休閒的複合式生活空間——店內有餐廳、星巴克、寵物美容等專業店,甚至還開發了公園綠地,到了晚上,它還可以變成一個小酒吧。

把賣場變成買場,重構場景,融入更多服務體驗。蔦屋書店不再是提供簡單的找書,而是更多讓人怎麼讀懂一本書——在它的場景裡讀書。

深度解析連鎖模式的內在邏輯與未來走勢

比如在代官山蔦屋書店中,創始人增田宗昭把所有帶有導向性的標識都刪除了,像價格、標籤、打光、電源、收銀臺等,摒棄了傳統書店按照書的形態(旅遊指南、參考書、漫畫等)進行分類的方式,按照書的內容、生活場景進行重新分類,重構書店空間。

店內的導購員都是各個領域的資深人士,如烹飪類圖書導購員是一位日本大型出版社女性雜誌前主編,旅遊類導購則是一位出版了20多本旅遊指南的記者。到店的顧客,從商品採購到賣場佈置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導購員決定,並實際接待顧客,向來店顧客提出自己的建議。

蔦屋書店還會將一些圖書館甚至博物館做改造,有的地理位置獨特的門店已經發展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

積分和大數據,蔦屋書店很早就已經在實踐。2003年時增田就已經開始做大數據市場營銷,T CARD卡蔦屋書店的積分卡。截至目前,T CARD髮卡的張數已超過1.8億張。在東京55.3%人的都有擁有T CARD,持卡人數最多的沖繩縣,持卡率已達到58.8%。T CARD可以在全日本168家公司、64萬家店鋪進行消費,追蹤1/3以上日本人的消費行為。

社會發展以後,每人的收入不一樣,所選擇的生活方式自然也不一樣。T CARD的任務就是把多樣化的商品和多樣化的人群相匹配,為他們提供不同的生活方式提案。也就是說,這張T CARD可以推導出類似“喜歡某類音樂的人經常會在這樣的地方吃早餐”的傾向,讓顧客的形象變得立體起來。通過數據庫更瞭解消費者,並將消費者和商品進行推薦匹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