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構建策略研究

摘要: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是指我國民族地區政府機關機為使用不同民族語言和具有不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服務對象所特別設計的多語種信息輔助交流空間和動態協作服務體系。本文從信息生態學的視角, 分析了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 構建了該系統的頂層架構模型並探討了主要信息生態鏈多語言服務的實現方式, 分析了構建多語言信息生態系統的四種基本策略。本文的研究結論有助於提高我國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公共服務創新, 對我國各民族團結與交融的格局也將產生重要影響。

0、引言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多語言、多文字是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的基本特徵。目前, 除了作為中華民族共同語的漢語和規範漢字之外, 55個少數民族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傳統語言文字, 一些少數民族的不同分支還在使用不同類型的語言文字。一般認為, 我國正在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在80種以上, 正在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在30種左右。就人口數量而言, 目前中國少數民族約有6000萬人在使用本民族語言, 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0%以上, 約有3000萬人使用本民族文字。語言文字的多樣性在造就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同時, 也給使用不同語言的公民群體之間的溝通交流帶來了巨大的障礙。隨著民族地區政府信息化進程的推進, 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等多種措施的綜合應用, 降低多民族語言信息溝通的難度, 促進我國各民族人口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已經成為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公共服務創新的重要內容。

政務大廳是承擔行政審批事項申請材料接收、形式審查、過程督辦、結果送達和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等工作的綜合辦事機構, 旨在鞏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果, 轉變政府職能, 簡化辦事程序, 提高辦事效率, 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為各類經濟組織和人民群眾提供集中、便捷、公平、公正、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2003年以來, 伴隨著《行政許可法》在全國範圍內的貫徹實施和“一站式行政審批”模式在各地的推行, 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政府機構相繼建成了功能齊備、運轉有效的政務大廳, 甚至一些邊遠地區也建立了類似的政務大廳。與內地省市不同的是, 我國大部分民族地區的政務大廳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必須應對一些別的地區所沒有的特殊困難, 公民群體語言文差異性所帶來的服務溝通障礙就是其中之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一些地區的政府機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培訓, 鼓勵提高政府工作人員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有的地區設立專門的少數民族群眾服務檯和直通車, 實行少數民族群眾政務聯絡員制度, 為少數民族人口提供“一條龍”服務。

多語言服務環境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 涉及到人、技術、信息、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尤其是在電子政務建設背景下, 信息技術的介入可以為多語言服務提供更多樣、更有效的形式, 滿足不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公民群體的服務需求。本文將從信息生態系統 (Information Ecosystem) 視角審視多語言服務問題, 基於信息生態學模型, 分析我國民族地區政府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構建的基本策略和組合方式, 為我國民族地區政府公共服務創新提供政策建議。本文的研究結論有助於提高我國民族地區政務大廳的科學化、現代化程度, 有助於我國各民族人口的相互理解和溝通交流, 對我國各民族團結與交融的格局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1、要素分析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的構建在信息生態學相關理論指導下進行分析和梳理, 形成整體性的思路和方案。信息生態學是為了解決信息化建設以技術為主導的規劃方法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而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 其核心思想是從生態學視角看待人、信息、技術與環境的關係, 分析其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和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信息生態學認為社會信息系統是由信息人、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和信息環境構成的複雜系統。“信息人”是信息生態系統的主體要素, 在整個信息生態系統當中處於核心地位, 信息生態系統的發展和演變都是由人的信息行為所驅動的。信息人又可以細分為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加工者、信息傳播者和信息利用者等多種類型。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可以採用口語形式進行直接交流, 也可以通過文獻等形式的信息資源進行間接交流。信息在不同的信息人之間流轉構成“信息鏈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信息資源是信息生態系統的客體要素, 是將信息人的思想和意識通過符號表達之後形成的外化的記錄形式, 是人類知識和記憶長期留存的主要形式。信息中介是信息生態系統的中介要素, 主要輔助完成信息交流和信息轉換。信息環境是對人的信息行為產生影響的各類因素的總和。

1.1 信息環境 (IE)

按照我國《憲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相關省區制定的語言文字工作條例, 漢語和規範漢字是我國境內所有民族的通用語言文字, 一些被廣泛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各自民族自治區域內具有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同等的法律效力。根據“多元一體”理念, 多民族語言信息交流的目標模式應該是“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核心”的多民族語言信息交流體系, 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少數民族人口和少數民族語言信息資源聯結為統一的整體。我國民族地區人口分佈大多具有地廣人稀的特點, 雖然我國語言文字種類極為豐富, 但是多種語言文字在同一較小的區域內同時使用的情況還是不多, 絕大多數的跨語言信息交流需求發生在國家通用語言和某種少數民族語言之間。因此, 我國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主要按照多語種、多區域分散組織的思路進行, 每個少數民族語言廣泛使用區域內政務大廳建設的首要目標應該是解決本民族語言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之間的跨語言交流問題。除此之外, 對於可能存在的少量使用非本區域少數民族語言的用戶和非本區域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資源的訪問和理解問題, 可以通過與其他地區語言文字工作機構之間協作來完成。

1.2 信息人 (IU)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涉及的信息人主要有信息生產者 (Information Producer, IP) 、信息傳遞者 (Information Deliverer, ID) 、信息利用者 (Information User, IU) 等類型。信息生產者主要是指政府機關負責信息錄入、撰寫和公佈等職責的工作人員, 信息傳遞者是指為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工作人員, 信息利用者則是使用不同語言並且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不同的公民群體。信息用戶根據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分為多種類型, 例如只會使用本地少數民族口語交流的用戶 (IU1) 、會同時使用本地少數民族語言口語和文字的用戶 (IU2) 、同時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IU3) 、只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用戶 (IU4) 等類型。

1.3 信息資源 (IR)

信息資源是指政務處理過程涉及的文件、資料和數據庫記錄等。在民族地區信息管理工作中, 絕大多數的信息資源都是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記錄符號的, 伴隨著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 以蒙古文、藏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朝鮮文、狀文、彝文為代表的一系列少數民族語言操作系統、字處理軟件、辦公自動化系統、編輯出版系統開始在民族地區得到應用,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資源的數量也隨之增多。按照信息資源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的不同, 一般可以分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信息資源 (IG) 、本地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資源 (IM-L) 和非本地區少數民族語言信息資源 (IM-O) 等。在民族地區信息管理當中, 考慮到多語言環境下的信息檢索需求, 部分地區的政務信息資源會按照國家通過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進行雙語著錄, 根據著錄深度的不同可以分為題名級雙語著錄、目錄級雙語著錄、全文級雙語對照等。

1.4 信息中介 (IM)

信息中介主要包括人工中介和技術中介兩者, 人工中介就是從事跨語言轉換的翻譯人員。技術中介主要指提供生成、存儲、加工、檢索等服務的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 以及實現不同語言文字之間信息共享的跨語言信息檢索 (Cross 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LIR) 和計算機輔助機器翻譯 (Machine Transformation, MT) 技術等。跨語言信息檢索就是要通過某種語言的檢索式得到不同語種同一主題的信息資源, 由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可以作為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中間語言, 多民族語言信息資源檢索就可以簡化為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檢索式檢索到多語種信息資源。機器翻譯是自然語言處理的最高目標, 目前主要藉助雙語受控詞表、雙語詞典、雙語語料庫等語言資源實現自動翻譯, 由於這一領域高度複雜, 目前的機器翻譯技術距離人們的預期還有較大的距離。因此, 可以將機器翻譯技術作為人工翻譯的一種輔助手段, 滿足一些對翻譯精度要求較低, 只關心信息資源主題而不關心細節問題的用戶需求。

總之,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是指我國民族地區政府機關機以所擁有的空間資源、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為基礎, 為使用不同民族語言和具有不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服務對象所特別設計的多語種信息輔助交流空間和動態協作服務體系, 是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核心的多民族語言信息資源跨語種共享體系的重要實現方式。

2、模型構建

模型研究是現代科學方法論中的一種重要手段, 是通過一定程度的簡化來表達研究對象本質特徵的科學方法。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構建的關鍵是通過某種形式的抽象和簡化, 獲得對其構成要素和組合關係的全面認識, 進而將其通形式化方法進行表達, 作為服務體系規劃的基本依據。信息生態系統建模的基本方法是:確定系統涉及的要素實體;確定要素實體之間的整體關係;對要素實體進行細分, 再根據細分後的複雜關係確定對其規劃和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其中, 最為關鍵的步驟就是系統頂層架構模型的設計。

2.1 信息生態系統的頂層模型

根據上述所做的要素分析,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主要由生成信息的工作人員 (IP) 、提供多語言服務的工作人員 (ID) 和使用不同語言的用戶群體 (IU) 、多語言信息資源 (IR) 、跨語言服務的中介體系 (IM) 和實體空間環境 (IE) 構成。用戶可以訪問熟悉的語言文字生成的信息資源, 也可以與使用同種語言文字的工作人員直接交流。由於語言文字差異性的存在, 用戶需要訪問不熟悉語言文字的信息資源或者與使用不同語言的其他用戶進行交流的時候, 就需要藉助與多語言服務環境所提供的跨語言支持體系。跨語言中介支持模塊是體系的核心部分, 其建設的科學性、完備性決定了整個體系建設的成敗。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的頂層架構如圖1所示。

民族地区政务大厅多语言服务环境构建策略研究

圖1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信息生態系統

圖1當中, 使用不同語言的公民群體, 可以在政務大廳內直接閱讀自己熟悉語言文字的信息 (IU-IR) , 可以與使用同樣語言的政府工作人員進行交流 (IU-ID) , 也可以通過大廳的電子設備查詢查詢相關信息 (IU-IM-IR) 。如果公民群體使用的是另外一種語言文字, 則可以通過人工中介方式進行諮詢, 也可以通過多語言信息檢索或機器翻譯技術自動獲得幫助 (IU-IM-IR) 。政府業務處理人員在生成信息資源的時候, 也應該考慮到不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公民群體的需要, 對部分政務信息資源進行雙語著錄或雙語對照保存 (IP-IR) 。

2.2 主要信息生態鏈分析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主要是通過各類跨語言交流的支持策略和手段, 降低語言文字差異性對信息交流構成的障礙, 使公民群體獲得更好的信息服務體驗。圖1當中, IU-IR是直接訪問和閱讀用熟悉的語言文字記錄的信息資源, IU-ID是公民直接與和自己使用同樣語言的政府工作人員進行交流, 這是信息交流的理想狀態, 此時信息交流的障礙程度最低。然而, 現實環境當中, 除了上述情況之外, 還存在大量需要藉助交流支持體系的情況, 即IU-IM-IR和IU-IM-ID兩種情況。

2.2.1 信息生態鏈IU-IM-IR的支持方式

IU-IM-IR是指公民在跨語言支持體系的幫助之下訪問和閱讀自己不熟悉語言文字生成的信息資源。根據對多語言服務各類要素的分析, 公民需要訪問自己不熟悉的語言文字生成的信息資源, 包括漢族人口訪問少數民族語言信息資源, 少數民族人口訪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信息資源, 少數民族人口訪問其它民族語言文字信息等情況。國家通用語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之間的跨語言支持是“多語言服務環境”的核心功能。例如, 漢族用戶需要檢索和訪問不熟悉語種的少數民族語言信息資源, 多語言服務環境當中可能得到的支持途徑主要有:

(1) 參加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培訓課程;

(2) 參加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培訓課程;

(3) 通過跨語言信息檢索系統獲得多語言信息資源的相關信息;

(4) 瀏覽該信息資源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版本元數據以瞭解其概要內容;

(5) 訪問與該信息資源同時保存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版本;

(6) 通過查詢政務大廳提供的跨語言文獻索引進行信息查找;

(7) 通過查詢政務大廳提供的雙語詞典自助閱讀;

(8) 通過專職人工翻譯人員進行翻譯講解;

(9) 通過跨語言檢索系統進行信息查詢;

(10) 將信息需求提交給計算機輔助跨語言閱讀系統, 根據系統自動生成的閱讀建議進行取捨;

(11) 把少數民族語言信息資源的電子版本提交給機器翻譯系統進行全文翻譯;

(12) 通過自助查詢系統幫助理解不熟悉的術語;

(13) 向專職諮詢人員諮詢不理解的術語;

(14) 通過雙語環境提示信息獲得相關幫助。

反之, 如果少數民族用戶需要訪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信息資源, 同樣可以獲得上述支持, 所不同的是閱讀和諮詢使用的本民族的語言文字, 通過參加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閱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信息資源的少數民族語言版本著錄信息和全文信息, 求助於專職翻譯人員和諮詢人員, 將信息資源提交到計算機輔助閱讀系統或者機器翻譯系統等等。總而言之, “多語言服務環境”就是要在用戶跨語言信息訪問過程中各個環節提供相應的支持服務, 幫助用戶克服語言障礙, 進行信息資源跨語言檢索、訪問和閱讀。

由於我國語言文字的豐富性, 針對任意兩種語言文字的跨語言交流進行直接支持則意味著極度龐大的服務支持體系和極端高昂的成本。如果用戶希望訪問的另外一個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信息資源, 則可以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中間語言”, 實現兩種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在人工中介方式當中, 可以通過主要翻譯第一種少數民族語言的翻譯人員將其翻譯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版本, 再由主要翻譯第二種少數民族語言的翻譯人員將其轉換成為目標語言信息資源。在機器翻譯支持方式當中, 從源語言到目標語言的翻譯分為兩個獨立的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源語言轉換為中間語言, 第二階段由中間語言轉換為目標語言。上述兩個階段獨立進行, 第一階段不用考慮目標語言, 第二階段不用考慮源語言。例如, 要將藏語翻譯為蒙古語, 第一階段可以使用“藏語/漢語雙語對齊語料庫”將藏語翻譯為漢語, 第二階段使用“漢語/蒙古語雙語對齊語料庫”將由藏語翻譯而來的漢語再次翻譯成為蒙古語, 實現了兩者的互譯, 將蒙古語翻譯成藏語的過程與之類似。

2.2.2 信息生態鏈IU-IM-ID的支持方式

IU-IM-ID跨語言信息交流是指公民在跨語言支持體系幫助下與自己使用另外一種語言文字的政府工作人員進行信息交流。根據交流的時間範圍, IU-IM-ID跨語言信息交流可以分為“同步交流”和“異步交流”兩種情況:“同步交流”是指雙方的交流處於同一時空, 如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異步交流”是指雙方的交流有一定的時間差, 採用一先一後方式輪流發佈信息完成交流。

IU-IM-ID異步交流可以獲得的跨語言支持途徑主要有: (1) 參加對方語言文字的培訓課程; (2) 獲得多語言郵箱賬號, 給對方發生郵件, 系統自動翻譯; (3) 登陸用戶交流平臺發佈信息, 系統自動翻譯; (4) 在用戶多語言留言板留下紙條, 政務大廳專業翻譯人員負責將其轉換為目標語種信息等等。

IU-IM-ID信息交流模式對機器翻譯系統依賴較重, 儘管機器翻譯的質量難以令人滿意, 但是這種方式畢竟提供了一種跨語言交流的可能性, 相對於徹底無法溝通交流的困境而言, 相對而言也是一種優化和進步。與IU-IM-IR方式相比, IU-IM-ID的“同步交流”屬於實時口語交流, 後臺工作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信息資源的雙語著錄, 基於客體的支持策略基本上無法發揮作用, 因而可能獲得的支持途徑相對較少。

根據圖1所示的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的頂層架構, 如果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用戶需要和另外一位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用戶需要進行交流, 可能從多語言服務環境當中獲取的支持方式主要有: (1) 參加對方語言文字的培訓課程; (2) 得到人工翻譯人員的口譯服務; (3) 以計算機為中介進行交流, 機器翻譯系統將用戶輸入的語言文字轉換成為另外一種語言文字, 供對方瞭解其概要思想。

與IU-IM-IR方式類似, 如果兩個使用不同語種少數民族語言的用戶需要進行跨語言交流支持, 同樣需要以國家通用語言為中間語言, 通過兩個主攻語種不同的專業翻譯人員之間的協作, 或者通過機器翻譯系統的兩次翻譯來實現, 首先將第一種少數民族語言實時交流信息轉換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信息, 接著再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版本轉換為第第二種少數民族語言版本。

3、策略分析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的基本思路是實現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不同的公民群體和記錄文字不同的信息資源之間的優化配置, 使用戶可以用熟悉的語言文字訪問和利用不熟悉的語言文字記錄的信息資源, 並可以與政府工作人員進行順暢交流。總體而言, 實現多語言服務主要有四種類型的策略, 即“基於主體的服務策略”、“基於客體的服務策略”、“基於中介的服務策略”和“基於環境的服務策略”。

3.1 基於主體的多語言服務策略 (IU-Oriented)

“基於主體的服務策略”主要通過開展雙語培訓提升用戶群體的雙語應用能力, 讓只掌握單一語言口語的用戶同時掌握其文字, 讓只掌握單一語言的用戶可以同時掌握語言, 包括讓漢族用戶學習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讓少數民族用戶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兩個方面。基於主體的跨語言服務策略與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息息相關, 在區域雙語教育發展較快的地區, 由於人口的絕大多數都可以同時識別和理解兩種語言文字的信息資源, 跨語言服務的需求就會相應降低很多。因此, 基於主體的服務策略是解決跨語言服務問題的治本之策, 但是由於語言文字本身的複雜性,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需要長期的學習, 這種策略效果的顯現需要較長的週期。政府作為公共信息服務機構, 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各類學習材料和資源, 開展各類形式的語言培訓, 幫助漢族用戶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幫助少數民族語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使他們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兩種語言文字的信息資源。

3.2 基於客體的多語言服務策略 (IR-Oriented)

“基於客體的服務策略”主要通過對信息資源本身進行跨語言加工, 從而使用戶可以通過自己熟悉的語言文字來訪問以別的語言文字作為記錄符號的信息資源。我國民族地區政府機構信息生態的客體加工主要是實現信息資源的雙語保存和利用, 即同時可以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檢索和訪問。根據雙語保存的精度, 上述雙語處理工作可以分為“雙語主題詞”、“雙語題名”、“雙語摘要”、“雙語目”和“雙語全文”等類型, “雙語全文”是雙語程度最高的保存形式, 但是需要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 且翻譯質量控制難度較大, 雙語目錄、雙語摘要、雙語題名和雙語主題詞工作量較小, 因而是基於客體的跨語言信息加工的主要形式。民族地區信息資源的雙語著錄, 既包括對少數民族語言信息資源著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元數據, 也包括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信息資源著錄少數民族語言元數據, 需要根據統一的雙語元數據著錄規範進行。

3.3 基於中介的多語言服務策略 (IM-Oriented)

“基於中介的服務策略”主要通過某種形式中介措施的介入, 幫助用戶完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和理解工作。“中介”可以分為“語言中介”和“內容中介”兩種類型, “語言中介”主要實現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 “內容中介”是幫助用戶實現對信息資源內容的理解。“語言中介”的方式分為“人工語言中介”和“機器語言中介”兩種類型, 人工中介方式需要政府具有一定數量的雙語翻譯人員, 可以是專職從事翻譯服務工作的專業翻譯, 也可以是在工作人員中進行語言強化後構建的雙語服務隊伍。機器中介需要政府建設輔助完成翻譯的雙語機器翻譯系統, 同時需要實現元數據和信息資源的數字化, 以便在系統中實現自動翻譯。人工中介方式的優點是容易實現, 但是對翻譯人員的數量、水平等因素依賴程度較高, 服務質量會呈現波動;機器翻譯系統運行的優點是可以快速完成大批量翻譯工作, 且工作質量相對穩定, 但是構建高質量的機器翻譯系統目前還是非常大的挑戰, 目前的機器翻譯水平離人們的現實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對於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機器翻譯而言, 由於缺乏大量語料資源作為支撐, 其翻譯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 需要少數民族語言區域涉及的各級語言文字工作機構共同協作, 構建區域語言資源, 為各類機構的機器翻譯和語言應用提供支持。

3.4 基於環境的多語言服務策略 (IE-Oriented)

空間環境是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的實體環境, 佈局要儘可能考慮用戶信息利用的習慣, 便於其在遇到交流障礙時及時獲得服務支持。例如, 在入口附近設置“多語言導航服務檯”, 根據用戶的類型和其需求特徵進行服務方式的分流、信息服務的雙語提示、空間廣播的雙語提示、多語言用戶留言板等。基於環境的服務策略就是儘可能為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各不相同的用戶提供適合的服務方式, 使其在服務空間內能夠感到便捷和舒適, 滿足各類用戶的跨語言服務需求。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由不同的多語言服務策略所構成的策略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基於任何策略的跨語種服務措施都會不同程度地降低用戶跨語言信息訪問和利用的難度, 在民族地區政府公共服務工作中發揮作用。從理論上講, 基於主體的策略、基於客體的策略和基於中介的策略之間屬於“並聯關係”, 它們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 也就是說任意一種策略如果可以完全解決跨語言服務問題, 則整體的跨語言服務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其餘策略措施可以不存在。而實際的情況是, 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沒有任何一種策略可以達到完全支持的程度。因此, 不同地區的政府機構需要結合自身實際, 構建不同級別的多策略組合服務。民族地區的政府機構可以採取“高標準規劃、低起點建設、逐步推進”原則, 明確多語言服務未來的目標模式, 但是在起步階段可以先選擇一些短期內可以見效同時成本相對較低、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方式來提供跨語言支持, 此後在不斷完善, 增加基於其他策略的跨語言服務措施。

4、研究結論

民族地區政務大廳多語言服務環境是指我國民族地區政府機關機為使用不同民族語言和具有不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服務對象所特別設計的多語種信息輔助交流空間和動態協作服務體系, 是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核心的多民族語言信息資源跨語種共享體系的重要實現方式。

從信息生態學視角分析, 該環境是一個涉及到信息人、信息資源、信息中介、信息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複雜系統, 跨語言中介支持模塊是體系的核心部分, 其建設的科學性、完備性決定了整個體系建設的成敗。跨語言中介支持體系主要分為對信息資源跨語言訪問的支持和對人機跨語言交流的支持, 按照“基於主體”、“基於客體”、“基於中介”和“基於環境”四種策略, 主要涉及到多語言培訓、信息資源多語言著錄保存、跨語言信息檢索、機器輔助翻譯和多語言環境引導提示等。民族地區政府機構需要結合自身實際, 權衡各類策略的利弊, 按照“高標準規劃、低起點建設、逐步推進”原則, 在政務大廳構建適合的多語言服務體系, 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溝通理解, 滿足各類公民群體的服務需求。

參考文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