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陳文玲論創新:中國奇蹟是怎麼來的

創新是中國實現偉大夢想的第一動力

——在中國生產力中心第九屆中國企業創新活動日暨2018(第十八屆)中國企業創新論壇上的發言

陳文玲論創新:中國奇蹟是怎麼來的

今天大會主題非常重要,就是高質量質發展與企業創新。在這個會議上,我想談三個主要觀點:

第一個觀點:當前中國處在非常重要的歷史關頭。也可以說我們是在過一個大的坎兒,這坎兒能不能過得去,能否順利實現我們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能否到2050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認為當前是非常關鍵的時刻。必須要保證中國的四個週期不被打斷,這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個週期,就是我們的戰略機遇期。我們黨在確立戰略機遇期的時候是2000年,黨的十六大會議報告提出,從現在起未來20年是我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個大判斷基於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後來根據形勢發展,我們的提法是和平發展合作是時代發展的潮流,現在和平發展合作仍然是時代發展的潮流,但是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演化和調整。國際形勢的深刻調整,如果說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是由於中國的快速崛起所引發的,中國是南北關係、地緣政治經濟外交關係演化的最大變量的話,那麼現在則由於中國的快速崛起引起了排在世界第一位的美國的戰略疑慮、戰略焦慮、戰略過慮及戰略誤判,所以世界頭號強國就把主要的競爭對手、打擊對手、遏制對手指向中國,把中國作為了鬥爭的主要對象。而中國實際上和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未來到2050 的宏偉藍圖,還有長達37年時間,而這37年中還要紮紮實實地努力幹,能不能實現最終目標,戰略機遇期能不能延長,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2020年馬上就到了,2020年以後,還能不能創造新的戰略機遇期,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長週期的問題。

——第二個週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週期。這個週期是否被打斷,關係到中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經濟基礎是否牢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後快速發展,從1978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年均增速9.5%,近五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平均7.2%,去年6.9%,到2030年,我國的年均經濟增速最低將在5%以上,繼續保持中高速,如果能夠實現這個目標,我認為就很了不起。我們不能說中國經濟增長9%、8%、7%就是好的,未來即使是增長5%也很了不起。2017年中國實現GDP總量是12.2萬億美元,每增長1個百分點,其絕對量就會增加1220億美元,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6.9%,增量部分已超過8400多億美元,相當於土耳其、法國等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所以,中國的經濟週期若再延長十年,那麼我們將保持長達半個世紀——5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中高速增長,這是從全球看最偉大的歷史性貢獻。拉長中國經濟發展週期,對中國贏得未來至關重要,對拉動世界穩定增長至關重要。如果中國的經濟週期拉長,按照6%的增速再有十年左右,最多十五年,中國就可以順利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後,儘管我們的人均水平和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但是中國的影響力、國際地位就會大不相同,中國就會有更多的擁戴者,中國方案的響應者,等到我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的時候,影響力也會和現在大不相同。

——第三個週期,就是製造業繁榮的週期。拉長製造業繁榮的週期,這對中國來說具有決定性意義,美國現在與中國開展的貿易戰只不過是一個戰略轉向的序幕。我認為,貿易戰還不會傷及根本,可能就是在進出口貿易中是多進少進的問題,是多賺少賺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製造業繁榮的週期被打斷,那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能不能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們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對製造業發展與繁榮認識不足甚至走入了誤區,製造業佔GDP比重大幅度減少,很多人說我們要學習美國,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要大範圍大幅度提服務業比重。我認為,服務業發展固然很重要,但在當前國際日趨激烈的競爭與博弈中,我們絕不能忽視製造業的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與服務業相比,製造業發展更為重要,中國應該永遠保持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拉長製造業繁榮的週期。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強國之基,是一個國家的硬實力,製造業水平是一個國家硬科技能力。當我國成為第一大貿易體的時候,當我國GDP總值快速上升的時候,美國並沒有真正把中國作為對手,而當製造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創新驅動使中國具有與美國越來越接近的製造業能力和趨同化產業結構的時候,《中國製造2025》等,我們提出的面向未來的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引導中國創造在世界範圍比較的先進製造業,美國就把我們當成了第一競爭對手與遏制的對象。可以說,美國與中國的第一波博弈表現為貿易摩擦、貿易衝突或者叫貿易戰,表面上看是貿易之爭,實質上背後是以打擊貿易為名行製造能力的抗衡與博弈。第二波博弈就是美利用國內《1974年貿易法》中的301條款,對中國進行所謂301調查報告,直指中國製造2025,直指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直指中國的軍民融合。我認為,這一波比第一波厲害,刀刀見血,貿易博弈與競爭已經成為製造業之爭,高科技之爭,實質上是國運之爭,是未來之爭。

——第四個週期,是我們能不能順利實現19大報告描繪的到2050年強起來的強國週期和進程。這個週期能否實現,就決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否能夠成為越來越清晰的夢想與現實。

因此,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關頭,中美關係的對抗性博弈將會是常態,且這種博弈將會從過去的以合作性博弈為主轉向以對抗性博弈為主,這不是我們願意不願意的問題,不是我們敢不敢博弈的問題,也不是我們放棄鬥爭就能得到豁免的問題。美國已經把我們當成了主要的競爭對手,說我們是修正主義國家,說我們是主要戰略競爭者,說我們是帝國主義國家,說我們是經濟侵略者,一頂一頂的帽子扣下來,而且伴隨著一個一個行動。所以,大家可以繼續觀察,中美之間的競爭與博弈將會是常態,昨天我們的戰略選擇決定了今天,而今天我們的戰略選擇關係到未來中國的發展與前景。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這個坎兒怎樣能過的去,能不能過的去,關係到中國的國運。

第二個觀點,我想談談創新驅動。創新能力是當前中國能否拉長以上四個週期的第一動力,也是培育國家核心競爭能力在與美國抗衡中勝出的基礎關鍵。剛才蔣正華副委員長提到了中興事件,北京國資委領導張貴林也提到中興事件,這個事件使中國警醒,核心技術是大國之重器。我今年三月底帶隊到美國調研,和美國的一些智庫專家、一些機構也進行了對話交流,我發現實際上美國社會存在一個很大的心理恐慌。美國社會的有些人在反思,他們認為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對華政策全面失敗,讓中國進入世界經濟體系,讓中國加入WTO,歡迎中國改革開放,希望的是中國能成為美國那樣的民主國家,還希望中國和美國形成互補的產業分工與結構性安排,我們永遠處在產業中低端,美國永遠處在中高端,美國靠技術創新引發的壟斷利潤能永遠賺中國的錢,永遠賺世界的錢。但是驀然回首,發現中國的政治制度沒有變,中國的道路沒有變,中國下一代的顏色沒有變,中國只是變得越來越強大了,只是距離美國越來越近了,所以美國社會就很焦慮,中國2017年GDP總值佔到美國的67%,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最晚在2035年我們就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我國製造業產值的佔全球產值的比重達到25.5%,而美國在二戰的時候曾經佔了50%,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時候,美國佔比仍高達33%。更加可怕的是,中國的科技水平高速發展,創新能力迅速提高,還出現了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創新戰略是我國近幾年的最重要的戰略。創新驅動要成為中國發展的第一動力,全國上下正在把創新做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且確實有些領域、有些技術,有些產業,有些產品,走到了世界第一梯隊。比如說中國的高鐵,目前高鐵的運行里程已達到世界運行總里程近80%,我國鐵路設計能力、生產能力和輸出能力在全球是最高的,全球在102個國家有中國製造的高鐵、動車和一般鐵路。所以,中國製造不僅滿足了中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正在滿足和輸出成為對世界新的貢獻。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創造,中國的製造,中國的高科技,中國創新驅動成為我們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也是美國恐之不及的。因此,在中國當前和今後的發展中,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堅持拉長四個週期,研究和採取如何不被打斷的戰略與謀略,中國製造業邁向中高端的進程絕對不能打斷;我們通過科技創新成為科技強國的步伐絕對不能打斷或打亂;我們實現兩個百年的夢想,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絕對不能被打斷。改革開放40年,今天我們站到這裡回顧40年走過的路程,有些東西已經離我們非常遙遠了。我上週四在中國國際交流中心,接待了到訪的一個國家駐華大使,他說我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的時候,中國不是現在這個樣,我沒有想到中國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那個時候我坐火車從北京到上海要20多個小時,而現在是四個多小時,這是不能想象的。我想,中國奇蹟是怎麼來的,這是中國領導人一屆一屆堅持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和大謀略,這是中國人艱苦努力幹出來的,這也是中國創新驅動贏來的。我曾經到中國南車去參觀過,200公里以下的技術,我們曾引進了日本新幹線技術、德國技術和意大利技術,而時速250公里以上的全部技術設備都是中國創造和中國製造,所以,只有創新驅動,才有中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那麼世界上其他國家,儘管高鐵比我們發展早,日本早好幾十年,但是如果沒有我們的中車,就是原來的南車北車的創新創造,沒有我們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和社會創新的環境,我們會不會有高鐵的今天,我想絕對不會有。當然,中國現在還出現一批互聯網獨角獸企業,我們最過硬的還是這種硬實力硬科技和製造業的包括智能製造的硬實力。我們的互聯網企業,我們的網信企業,蓬勃發展在國際比較中發展也很快。按照全球分工與交易的理論,一旦產生了全球產業分工,全球產業鏈是不會被打斷的,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資本鏈,已經形成了全球的分工與交易,各自有分工,只要不被打斷,那麼像中興這樣的企業就不會出任何問題,因為中興已經成為全世界排在第四位的通訊企業,企業的影響力和組織運營是沒有太大問題的。我看最新的數字是美國對中興的懲罰是加上保證金,加上原來的罰金超過了20億美元 ,20億美元是多少?高達130億元人民幣啊!這個企業多少年才能賺這麼多錢呢?相當於美國一下子拿走企業3年的利潤,不是在美國分支機構,而是全部企業8萬員工白白給美國幹了三年啊!所以,我覺得某種程度上,創新能力決定了我們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它將來能不能具有核心競爭力,能不能有國際競爭力,能不能在全球產業鏈中,在全球新的產業佈局中,在新的區域佈局中,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夠在競爭中勝出。所以我認為,當前的創新對於中國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不是說我們要創不創新的問題,我們應該創不創新的問題,這不是我們現在仍要討論的問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怎麼加快創新,加快培養我們的創新能力,怎麼通過創新形成一個好的制度和機制,支撐創新成果轉化成我們的產業化生產能力。現在對創新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技術創新的層面上,這是很不夠的。

對於我們過去來說,我認為創新發展,首先應該是思想的創新,理念的創新,觀點的創新,沒有思維的創新,我們就邁不出步伐。為什麼我們很多方面的管理,用舊的管理模式管理新的業態,為什麼我們很多國有企業走出去,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國際競爭,包括我們走向一帶一路放不開手腳?為什麼走向國際市場,一般情況下民營企業是掙錢的,國有企業則是賠錢的?所以我們要思考,就是打破沒打破我們思想上的束縛?思想創新,觀念創新,理念的創新,思維創新,如果沒有這種創新,就不能反思我們的體制機制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們就不能邁開創新的步伐。

第二個創新是需要戰略創新。國家和企業基本競爭戰略的創新,國家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創新,國家的整體創新戰略是否走在企業前邊,特別是國家在全球這樣大的佈局中,包括一帶一路,包括在國際外交場合,在國際合作這種博弈中大的佈局,是一個非常大的戰略體系。雖然中國從跟隨,應對到深度參與融合引領,在國際舞臺上發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在我們的戰略設計和戰略實施能力還不夠。企業的基本競爭戰略如何創新,如何能適應走出去在國際市場配置資源的需求,還是一個短板, 需要加快形成創新機制和企業管理流程整體再造,形成企業基本競爭戰略。

第三個創新,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創新是制度創新。中國發展變化很快,但是我們的制度還是原有的,包括我們在改開發進程中形成的很多漸進式改革的制度。所有一旦成形的制度,就具有相對的滯後性。我們的改革永遠在路上,這是非常正確的,改革就是為創新創造適應性和引領性體制機制。而我們的制度創新,優質制度供給不足,是我們結構性改革最大短板。我個人認為,沒有制度的變革,沒有制度創新,就不能跟上新時代進步的潮流。迎接未來已來的制度設計與變革,直接關係上層建築、生產關係的調整與變革,不然就會成為生產力發展和進一步釋放的阻力,而不是推動力。

第四個創新,我認為是管理創新。不僅僅是企業管理創新,更包括政府管理創新。我們中心在2016開始做一個項重要研究,就是關於從跨境電商邁向下一代貿易方式的研究。當年4月8日,有關政府部門出臺了一個文件叫“四八新政”,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跨境電商的業態是新的,而且得到國務院的支持,作為國務院的十幾個試點,當時還是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我們的一些政府管理部門,他出臺政策,管理方式是舊的,思維是舊的,用舊的管理思維制定的方法和政策管理新的商業模式,他們看到的到處都是問題。因此出臺“四八新政”,差點導致跨界電商全軍覆沒,根據這個情況,我們中心做了調研,提出了我們的建議,被決策採納,這個新政推遲一年執行,之後又推遲了一年。我們的研究明確提出,要推動中國的跨界電商,向下一代貿易方式——E國際貿易國邁進,使中國在引領國際貿易方面能搶佔至高點。所以,我想我們的管理如果不創新,用舊的管理思維、管理流程、管理方式來管理新經濟,來管理創新型的企業,來管理創新型的商業業態或模式,那我們的有關部門就會永遠站在創新的對立面。

第五個創新,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的思維活躍起來,使我們的企業家,從業者靜下來,慢下來,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要有做百年老店的精神,來進行技術創新。我曾經到江蘇太倉調研過一個德國的企業,這個企業已經238年了,只做一種產品——轉筆刀,他們能把轉筆刀做到全世界之最。我們發現在223家德資企業中,有38個類似這樣的隱形冠軍。技術創新絕不僅僅是發明,要把發明變成好的產品,還有相當長的距離,要使好的產品成為品牌,還要有歷史和時間的積澱,還要有市場的認知。因此,我覺得我們現在談創新特別是企業創新,需要為企業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需要給我們的創新創業者者,插上思想的翅膀。

第六個創新,是改革方式的創新。必須要真正解決當前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當前影響創新的東西很多,必須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大開放的力度,用開放倒逼改革,用改革推動發展推動創新,這個鏈條能不能建立起來非常重要。我們最近做了一些研究,實際上我們的一些政策對創新是很不利的。比如說,剛才蔣正華副委員長提到的獨角獸企業,全球獨獸企業現在排世界前20位的有美國11家,中國9家,但是中國的9家都在國外的資本市場上市,阿里,百度是在美國,騰訊,小米是在中國香港,中興通訊也在中國香港。像我國這樣的創新型企業,如果你是在按照製造業的管理要求和流程來審批,他就永遠不會獲得在中國境內上市的機會,那我們的這些獨角獸企業就永遠只能留在國外市場,在境外市場。比如說,我們的國有企業,一方面要讓他參與國際競爭,另一方面對國有企業主要的領導用的是公務員管理辦法,你怎麼能讓他去適應國際市場?再比如說,現在一帶一路是國家一個大的戰略,但是我們調研發現,在一帶一路我們和相關國家共建通道的地區,我們推進相關工作的人員,仍然按著內地的也應該改革的外事管理制度管理。特別奇怪的是,比如雲南西雙版納磨憨,與對面老撾磨丁要建立一個跨界經濟合作區,磨憨管委會的這些人員到老撾去開展工作算出國,必須經辦所有的出國審批手續,時間至少三個月。這個管委會主要負責人跟我說,他已經三年沒去老撾了,你說這樣的跨界經濟合作區,這樣的人事管理制度,怎麼能推進一帶一路的通道建設呢?所以,我們有很多方面的工作是自捆手腳,是我們制度設計和政策設計的問題。你要讓人釋放創造力,讓企業釋放創造力,讓地方政府釋放創造力,那麼不進行深度改革,沒有新的體制機制,我認為創新是不可能實現的。現在進行的改革,必須用創新的思路推進改革,而改革必然將激發創新的激情,拓展的新路徑和新創造,更加寬廣的思路可以獲得更加寬廣的道路,使中國能夠靠億萬人民的創新創造順利地實現兩個百年的目標,成為一個未來真正在世界上受人敬仰的大國和強國。

第三個觀點: 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通過創新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國粗放型、規模型、數量型、外延型發展方式將被拋棄,高消耗、高汙染、高耗能、高速度增長的階段將成為歷史,中國從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時期。通過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更大的創造紅利、人才紅利、市場紅利、區域協調發展紅利等,將成為中國長週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支撐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