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蒼溪縣支書帶領群眾將荒山茅坡變‘招財坡’

一位老兵和他的“南泥灣”

——記蒼溪縣白驛鎮元寶聯合黨支部書記楊和平

一年前,蒼溪縣白驛鎮龍廟與金梁兩村連接路旁,還是一片荒山,眼下,這裡已經種上了藤椒、脆紅李等經濟作物,儼然一片“塞上江南”。這一切變化,要從一名三五九旅的退伍老兵楊和平說起。

致富不忘鄉鄰挑戰新角色

1996年,17歲的楊和平還是個毛頭小子。這一年,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他所在部隊,是那個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平川稻穀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三五九旅。楊和平在部隊一待就是5年,這5年中,他學會了嚴守紀律,勇於擔當,吃苦耐勞,正直無私。

復員退伍後,楊和平並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他用南泥灣的“墾荒”精神適應社會,規劃人生。短短的三五年,他已經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老闆。

“脫貧攻堅”工作在全國展開,楊和平想到了自己的家鄉。他激動,他振奮,他按捺不住歸鄉的腳步!2017年,楊和平放棄了令人豔羨的老闆身份和不菲的收入,歸鄉參與了村委會的換屆選舉。去年3月,他當選為白驛鎮金梁、龍廟、泉水三個村的聯合黨支部書記,開始了他的角色轉換。

“建設家鄉,消除貧困,不能只憑著熱情空喊口號。”為了摸清群眾所想所需,楊和平披星戴月行進在農家小院、田間地頭,與老百姓談心,交心;虛心向退居二線的老幹部、老黨員諮詢請教;召集新組建的班子成員多次商討規劃。

一個多月過去,三個村的每條溝、每道坎他都爛熟於心;哪家哪戶他都能準確地說出基本情況;哪個村,哪個隊,需要什麼,想要什麼,他都一一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發揚“南泥灣”精神荒山變良田

龍廟與金梁兩村連接公路沿線,亂石嶙峋,荊棘叢生,讓這個原三五九旅的退伍兵憂心忡忡。在楊和平的眼裡,土地就是農民致富奔康的“柺杖”,南泥灣開荒時,廣大官兵硬是靠雙手和汗水把陝北變成了江南,他也想讓這1000多畝荒坡荒地變成蒼溪的“塞上江南”。

楊和平立馬召集龍廟、金梁兩個村的村組幹部、群眾代表開會,討論如何整治這片荒坡荒地。對於那些反對“墾荒”的村民,楊和平與村幹部一道逐一入戶走訪,一筆一筆算經濟賬,做思想工作,直到村民們思想通暢為止。

隨後,他著手啟動這片荒坡荒地的整治。偌大的工程,資金從哪來?楊和平思前想後,想到了低效林改造、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支持等政策。他馬不停蹄地趕往相關部門,拿到了24萬元的資金支持。

有了啟動資金,2017年10月,墾荒行動正式開始。白天,楊和平親臨現場與大家一道叩石墾壤,夜晚,他奔波在村裡的羊腸小道上,向村民宣講政策,鼓勵大家發揚“南泥灣”精神,將荒山變良田。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2018年2月,園區基本建成,這位原本白白淨淨的小夥子變成了一位黑黝黝的漢子。

為讓鄉親們有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在墾荒建設集體經濟園區的同時,楊和平還帶領大家修建了2公里引水灌溉渠,建起村衛生室兩處,安裝、維護好龍廟、泉水兩村的自來水,開發稻田養魚200餘畝,新修村道公路兩條……有村民對他豎起大拇指,他卻認真地說:“別忘了,我可是三五九旅的兵,開荒種地是我的專長。”

截至目前,開荒而來的1000餘畝集體經濟產業園已初具規模。園區內栽種了藤椒500畝、脆紅李400畝,建成泥鰍養殖基地200畝。預計到2020年,園區年產值可達1000多萬元,金梁、龍廟兩村的1655位村民人均可增加純收入5000元以上;園區的建成,也讓兩村80戶貧困戶265人脫貧在望。

“楊書記是一個肯幹、敢幹、能幹的村支書,他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金梁村因殘致貧的貧困戶王林感觸很深。龍廟村村民陳文林則對楊和平佩服不已:“建這麼大的村產業園,以前我們想也沒敢想過。楊書記帶領大家硬是把一片荒山茅坡變成了‘招財坡’,我打心裡服他。”

(羅家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