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照片:三十五年前的蘭州,歷史悠久的中山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1907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

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2006年,國家文物局將中山橋定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酒泉路是蘭州舊城區中心的一條老街道,自清末以來,由南向北分段稱為孝友街、南大街、綢鋪街;1942年統稱中正路;解放初更名為人民路;1958年以本省酒泉縣名命為酒泉路。

金天觀在蘭州市七里河西津東路5號,唐代稱為雲峰寺,宋代改為九陽觀。明肅莊王於公元1400年重建道觀,因地處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屬金,故名金天觀,佔地57.9畝。金天觀現為蘭州市工人文化宮。明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大順軍將領賀錦攻佔蘭州,末代肅王朱識鋐被擒。

當時追兵迫近,肅王妃顏氏撲向立於拂雲樓上的肅王詩碑,觸碑而亡。從此後,疊立在拂雲樓上的肅王詩碑上顏妃灑血的地方,留下了—塊碗大的血痕,每逢陰雨或天氣變化,痕跡就非常明顯。金天觀院南有明清碑刻十餘塊。其中,有移自節園的明肅王妃“碧血碑”,立於原二清殿西廊。


蘭州白塔山公園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與黃河上的鐵橋構成雄渾壯麗的畫面,成為蘭州市的象徵之一。白塔山樹高林密,曲徑通幽。站在山上,便可一瞰全市景觀及九曲連環的母親河。

明太祖洪武二年,明軍戰敗元軍,攻取蘭州,次年置蘭州衛。明惠宗建文元年,肅王朱楧率甘州中護衛移藩蘭縣,以三分軍士守城,七分軍士屯田,加之東南諸省移民不斷移蘭屯墾,興修水利,促進經濟發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時蘭州“城郭內外,軍民廬舍不下萬餘區”。

清初依明建制,蘭州隸屬臨洮府,衛屬陝西都指揮使司。清朝順治十三年裁衛歸州。清朝康熙二年復設蘭州衛。清朝乾隆二十九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裁減甘肅巡撫。自此蘭州成為西北政治、軍事重鎮,用以“節制三秦”、“懷柔西域”。


1941年,將皋蘭縣城郊劃出,新設置蘭州市,與皋蘭縣同治今蘭州城關區。市區面積16平方公里,人口17.2萬餘人。1944年市區擴大,面積達146平方公里。1949年8月,蘭州解放。建國以來,蘭州市建置曾幾度變更。---【蘭州,1983年。攝影資料:Leroy W Demery J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