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還在抱怨孩子“無理取鬧”,也許是你還沒意識到秩序感有多重要?

在今天和大家探討孩子的“秩序感”之前,我想先問大家幾個問題,你家孩子出現過以下“孩子氣”、甚至是無理取鬧的行為嗎?

拿到手裡的物品必須是完整的:蘋果不能切一半,紙張不能有破損;

家裡的物品要物歸原處、各為其主:外套不能放在沙發上而是要掛起來,外婆不能穿媽媽的拖鞋;

日常行為充滿按部就班的程序感:先刷牙後洗臉,聽完睡前故事才睡覺;

……

如果出現過,我要說您的孩子並不是在“無理取鬧”,只是他內在的秩序感在“作祟”。什麼是秩序感?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曾說:“秩序感在於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裡。這意味著一個人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在所有的細節方面都能支配它。心靈的適宜環境是這樣的:一個人能閉著眼睛到處走動,僅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東西,這樣的環境是平靜和快樂所不可少的,這種有序的秩序也給孩子帶來了內在情緒的快樂。”通俗來講就是做事情的順序、物品的位置擺放、萬物遵循的規律等等這些都被統稱為秩序。當孩子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愉快,相反,秩序亂了就會產生不愉快。秩序感是一種幸福的體現,它是快樂的源泉,能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未來維護世界和平的superman!

還在抱怨孩子“無理取鬧”,也許是你還沒意識到秩序感有多重要?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則報道:當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時,記者問其中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裡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的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仔細的觀察事物。”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說明了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深刻闡明瞭秩序感對個體成長的重要性。

秩序還是誠信的基礎。一個孩子在秩序的環境中長大,會形成程序意識、規則意識、獨立意識和契約意識……這樣的孩子成人後,就成為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人。這個社會的人就會遵守秩序並創造秩序……這樣,人和社會就都有了安全感,開始信任社會和他人,就有了尊嚴。長此以往,這種感覺就逐漸成了人的基本品質,人也就會變成一個誠信的人,社會也變成一個誠信的社會。

還在抱怨孩子“無理取鬧”,也許是你還沒意識到秩序感有多重要?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板有眼,有始有終,把自己照料的妥妥當當;而有的孩子卻丟三拉四,虎頭蛇尾,總要老師、父母跟在後面操心。這便是最常見的“秩序感強”和“秩序感弱”的表現。蒙特梭利博士曾經說過:0—4歲是秩序感發展的關鍵期,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即使在他出生後的第一個月裡就可以感覺到。當孩子看到一些東西置於恰當的地方時會顯露出高興和激情,從中可以看出孩子對秩序敏感性的積極表現。由此可見,“秩序感”也是自小開始,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進行培養的。

在我們看來,孩子是那麼的弱小無助,他們好像時時刻刻都需要大人的呵護,其實,孩子始終有他獨立的一面。在他們探索的過程當中,他們逐漸學會用自己的小腦瓜子想事情,那麼這時候呢,大人們開始發現,孩子喜歡按照一定的程序來做事情,他們不喜歡被打亂,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邏輯,他們已經進入了秩序敏感期。曾經在閱讀蒙特梭利原著時,看到這樣一則故事,蒙特梭利博士參加了一次旅行,遇到了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一個大約1歲半的孩子。行走了一段時間,這個孩子累了,母親把他抱在懷裡。勞累使得這位母親熱了起來。她停下來,脫掉外套並把它搭在手臂上。她再次抱起了孩子。但是,這個孩子開始哭了,而且哭聲越來越大。他的母親設法使他平靜下來,但全然無效。母親顯然累垮了,自己變得不安起來。這群旅行者很自然地給她一些幫助。這孩子從一隻手臂傳到另一隻手臂,但這使他變得更不舒適,所有的人對這小孩說盡稱讚和誇獎的話,情況卻更糟,孩子已經變得狂燥似乎到了絕望的境地。我相信這種反應在兒童的內在敏感性方面有一種心理學的因素,蒙特梭利決定去嘗試一下。她走到這個孩子母親面前說:“要我幫你穿上外套嗎?”她驚訝地看著蒙特梭利,因為她仍然很熱;她被弄湖塗了,但她還是聽從了蒙特梭利博士的要求,讓她幫忙穿上了外套。這個孩子立即平靜下來了。當他的眼淚和不安消失時,還不斷地說:“衣服………肩膀……”這表示“你的衣服在你的身上了”。是的,母親應該把衣服穿在身上。這似乎意味著“你終於理解我了”。他笑著向他母親伸出了手臂。那麼,這個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讓媽媽把衣服穿在身上呢?看完這則故事,更加明確的向我們展示了每個孩子從小對秩序就有強烈的需求和強烈的感受,當你違反他的秩序時,他一定會表現出焦慮和不安,並且會以哭鬧的形式來發洩,所以身為蒙氏教育工作者,我更加認同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就是在給予孩子安全感,同時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規則意識。所以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尤為重視對孩子秩序的培養。身為蒙特梭利教師,我經常會在教室裡看到這樣美好的畫面:

有一天早上,老師在幫助孩子們掛毛巾的時候,沒有像以往那樣整齊的掛在掛鉤上,而是故意搭在了水管上,想看看孩子們的反應,果然不出所料,不一會兒就有兩個小朋友發現了亂放位置的毛巾,她們變馬上開始動手整理,“這是馬一凡的”“這是徐家明的”“這是王子瑤的……”“這個是我的”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幾分鐘過去了,毛巾已經恢復到了以往的整齊,孩子們為什麼喜歡把凌亂的毛巾整理好呢?

這些行為有時候在我們成人看來真的是難以理解,但是呢,當孩子在2-3歲的時候,他們確實是以為這個世界就是按照不便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就是兒童的思維,秩序是孩子內心的聲音。

現在的孩子就是將來的成人,現在就要為將來做準備。秩序感的培養就是為將來做的一項重要準備。秩序感是一種習慣,只能從小培養。孩子有了秩序感,將來生活才會井然有序,學習和工作才會有效率、有效果。蒙特梭利教育日常生活領域的訓練和其它領域操作順序的訓練都可以有效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還在抱怨孩子“無理取鬧”,也許是你還沒意識到秩序感有多重要?

有一次,在跨世紀蒙特梭利幼兒園一次自由活動後,孩子們開始忙碌的收自己的工作,孩子們把工作放回後,準備出去戶外活動了,琦琦卻沒有出去,原來她發現小朋友的工作沒有擺放整齊,只見琦琦耐心的把最大的粉紅塔放在錯控線上,其他的依次一個一個緊挨著。接著又把其他的工作認真觀察了一下,沒有問題才出去整整齊齊的排在隊伍的後面。琦琦在小組的時候也經常工作拿了隨處放,擺放的時候也不按照錯誤控制線放,那時候都是大組的哥哥姐姐告訴她工作從哪裡拿要放回哪裡去,要放在錯控線上才行,所以琦琦才有了現在良好地秩序感。

蒙氏活動能和諧有序地開展,離不開合理的規則,如托盤的取放、教具的搬運、對工作毯的尊重等。教師在展示教具時,動作規範,每次活動後都要堅持將教具放回原地,方便下一位小朋友的工作,這實際上滲透了對幼兒進行遵守社會秩序的教育,使幼兒懂得了如何與大家和平相處。對外部環境建立了秩序感,幼兒內部的秩序感也建立起來,蒙氏活動使孩子們從“他律”向“自律”發展。

還在抱怨孩子“無理取鬧”,也許是你還沒意識到秩序感有多重要?

那在家庭中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呢?

1、保證物質環境的穩定、有序、整潔,提前告知孩子環境的改變

這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辦到的,家裡的擺設等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孩子進食用具,生活用品等必要經常改變。如果有改變的時候,提前告知孩子。比如新鞋新衣服,六六兩歲多的時候對這個就很介意,每次穿新衣服肯定要買回來給她看看,讓她知道這是她的,等她接受了,然後就肯穿了。

2、規律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

給孩子制定合理的計劃,什麼時間大概做什麼事情,什麼事情按什麼順序去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吃飯,收拾玩具,做家務等等,從而形成秩序感和安全感。例如吃飯前要先洗手,垃圾扔進垃圾桶,玩完的玩具要收進對應的盒子等等,這些日常習慣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獲得經驗,還可以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3、以身作則座有秩序感的父母

這個恐怕是最難的,但也是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穩定的養育環境,家人平和的情緒,養育人自身的秩序感。落實到生活細節裡常常體現在父母的分工,誰來照顧孩子起居,父母的作息時間,家長自己是否會物歸原位等,這些孩子都可以感知到,並且會牢牢記在腦海裡,內化成自己的秩序。

4、儘量滿足孩子的秩序感需求

事實上,孩子的秩序感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家長刻意培養,就只怕在無意中破壞。所以,我們要做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儘量滿足孩子的秩序感需求。當孩子一再提醒你,讓他先出電梯門的時候,你有沒有忽視孩子說的話?當你講錯故事情節,孩子一次次要求從頭講的時候,你會不會失去耐心甚至火冒三丈……也許孩子某些追求秩序的行為讓人感到無奈,但還是那句話:理解萬歲。當孩子出現維護自己想要的秩序時,爸爸媽媽就儘量滿足他的小小要求吧(對他來說可是非常重要的事)。當然,家長也不可能提供完全沒有變化的生活。如果事情已經發生,重來一遍孩子還是生氣,那就耐心陪伴他,允許他把心中的惱怒和情緒都哭出去,學會接受已發生的事實。

還在抱怨孩子“無理取鬧”,也許是你還沒意識到秩序感有多重要?

通過觀察我們知道,秩序是生命成長的一種需要,秩序是生命的第一要義,當它得到滿足時,就能產生了真正的快樂。有秩序感的人,生活和工作才會有質量和效率。一旦孩子有了良好的秩序感,自我的形成就成為了可能,內在就是和諧的。有了內在的秩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變得有界限、承諾、規則、友善,關係就可以持續發展下去,關係也將是和諧的。

通過今天的分享,相信大家一定知道了如何做。正確認識兒童秩序感,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和品格,讓孩子人生也井井有條起來是我們每個成人的責任。非常感謝大家的認真閱讀,

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了孩子加油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