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能讓人記住《侏羅紀世界2》的不是恐龍,是「恐懼」

我很好奇為什麼會有人來用連光都逃離不了其強大引力的“黑洞”來形容一部電影的票房慘敗,不過放在當今的系列電影身上,這條比喻鏈的其他地方看起來倒也有幾分道理。

系列電影猶如一顆持續閃耀的恆星,變換的時代特點與觀眾口味的變遷都是時刻試圖壓垮系列電影的“萬有引力”,而與之對抗並讓自身發光發熱的是源源不斷的“燃料”,尤其是在歷史上留下豐碑的系列,它們自身的名聲就已經給後輩產生了不小的阻力。

然而越是成功的老牌系列越是難以與新鮮血液融合,與它們相互作用的時代元素同樣也會成為讓系列原地打轉的陷阱,在《星戰8》慘烈且令人失望的突圍戰後,重啟的侏羅紀系列同樣令人擔憂,《侏羅紀世界》開篇佈局未明,雖說引入了全新的情感線,但在框架上仍舊沒有突破經典。

好在《侏羅紀世界2》沒有再一次選擇自我沉湎,而是以激進的態度與過去訣別,要讓經典的延續在新時代留下足夠有特色的印記,抓住核心主題或是形式上的靈魂就好,這部續集真正的做到了這一點。

故事發生在上一部的三年之後,努布拉島上的侏羅紀公園已經被徹底廢棄,人類選擇遠離這群史前生物讓它們自尋出路,但島上的火山卻突然復甦,歐文與克萊爾為了拯救恐龍再一次重返島嶼,然而這背後卻又是不把自己作死誓不罷休的基因公司製造的陰謀,“暴虐”家族的新成員蓄勢待發。

上一部的導演科林·特萊沃若因為《星戰9》而無法執導這部續集,導演的重任落到了西班牙導演胡安·安東尼奧·巴亞納的頭上,擔任本片攝影的奧斯卡·弗拉與負責剪輯的伯納特都是該導演的御用班底,均參與了導演此前幾部比較有名的代表作。

能讓人記住《侏羅紀世界2》的不是恐龍,是「恐懼」

如今的系列大製作相比較對話語權有著較強要求的名導,更偏愛比較容易控制的,沒有那麼大名氣的導演。這不意味著被選上的導演就必須成為已經完全意義上的傀儡,恰好相反,這些未有機會接觸過頂級大製作的導演都具備著足夠亮眼的個人風格。

以《孤堡驚情》起家的巴亞納就在長片處女作中展現了對於哥特暗黑色彩與驚悚氛圍營造的天分,這當然少不了該領域大師吉爾莫·德爾·託羅的指導,但也足以見得導演最擅長的風格領域。這在此後的《低俗怪談》與《當怪物來敲門》中均有體現,而《海嘯奇蹟》也足以證明巴亞納在更多層面上的潛力。

非常幸運的是,巴亞納最擅長的領域恰巧就是侏羅紀系列最容易被忽略的“靈魂”,懸疑與驚悚與恐龍一樣重要,在當初的科幻概念之上構築出了一段令人難忘的冒險。他的個人特色與系列的“靈魂”碰撞在一起產生了令人愉悅的觀影體驗,熟悉,且讓人汗毛直立。

影片一開場的戲份很容易令人想起《侏羅紀公園》那個令人膽寒的暴雨之夜,導演對於《關燈之後》有一個絕妙的致敬,且在片中屢試不爽,相比較為了PG-13分級而遮遮掩掩的殘暴場面,導演將恐怖片中的“高概念情節”與恐龍結合才是真的有夠嚇人。

這種嘗試所帶來的效果正是“恐龍”這一“怪獸電影”下屬分支所欠缺的,你可以回想一下,為什麼在《侏羅紀公園》帶來了一波恐龍熱之後,這些龐然大物在這個系列之外幾乎很少成為一線大片的主角,甚至連B級片都已經選擇了放棄,問題就出在“未知”上,恐龍與怪獸片中的各色怪物相比有一項天然的缺陷,當然這也是其最大魅力的另一面——“它們真實存在過”。

隨著知識的普及與人類科技的不斷髮展,這些史前巨獸從時光的黑暗之處走到了博物館中,在《侏羅紀公園》之後它們也基本失去了“未知性”這一人類恐懼的天然來源,人類的現代軍火要求著更加令人髮指的生物(於是才有了暴虐系列的基因恐龍)。巴亞納另闢蹊徑,運用恐怖片的手段為這些巨獸重新披上了令人顫慄的外衣。

能讓人記住《侏羅紀世界2》的不是恐龍,是「恐懼」

影片的整個後半段被直接搬到了巴亞納的主場,島嶼密林間的追逐變成了密閉空間中的逃殺,暴風驟雨加上陰森的大宅,暴虐兇猛龍黑色的皮膚與勃頸上細長的黃色花紋讓它從視覺上就如同一位來自深淵的魔鬼,如黑暗童話中的夢魘一樣追殺著小女孩兒,首次亮相大銀幕的小演員伊莎貝拉·瑟蒙讓這部電影的後半段真的有幾分獨特的魔幻現實氣質。

“恐懼”比其它任何詞都更適合來定義這部恐龍電影。影片中的一些驚悚片段也許更符合當初卡梅隆對侏羅紀的設想。

就當我們該討論是不是如今大紅大紫的R級領域才是這個系列的未來時,克里斯·帕拉特天生的牛仔氣質與幽默感再次把我們拉了回來,你不可能只關注恐龍而不去注意這個彷彿從上世紀西部片年代穿越過來的硬漢,其飾演的歐文所帶給觀眾的安全感要超越以往系列中的任何角色。

想想吧,在《2012》之後還有誰能和鋪天蓋地炙熱的火山灰賽跑。正因如此,影片為其量身打造了分量不輕的驚險動作戲。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恐龍的恐怖程度,當硬漢與喜劇元素相結合,觀眾豐富的觀影經驗就會自動給出“生存牌”,這也是為什麼導演要明智的在氣氛上下手。

面對一個跨度已有25年的“龐然大物”,致敬的得足夠聰明才能讓鐵粉買單,當島嶼毀滅之時,影片出現了一個最令人心酸的致敬,一個讓人意識到我們有多愛這個系列給予我們的奇蹟的致敬。除此之外在一些細節上,導演也很清楚什麼才是有價值的致敬,比如迅猛龍尖爪敲擊地板的特徵,在暴虐迅猛龍身上出現時,童年陰影一下就出現了。

《侏羅紀世界2》延續了老侏羅紀系列的一貫主題,並且試圖在更復雜的層面上進行探討。人類總是在試圖扮演上帝,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也總會接受大自然的懲罰,暴虐系列的恐龍正是人類不斷膨脹的貪慾的最佳代表。歸根結底在於諷刺人類對於生命神聖性的褻瀆,看似按部就班的一切終會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土崩瓦解。

霸王龍與迅猛龍布魯的角色仍舊沿襲了上一部,有斯皮爾伯格作為監製,即便是曾經令人膽寒的霸王龍,也會有生命本身美妙的一面,它的每次出現都如同大自然的使者,拯救善者,懲罰惡人,討伐違背倫理的異種,即便它看上去仍是一頭受原始本能驅動的恐龍,但這兩部中的情感投射是前所未有的。

有了暴虐系列的變種恐龍,人類與恐龍這種地球原生生物之間建立情感聯繫就顯得更加順理成章了。布魯與歐文的感情也得到了進一步展現,最後的離別也宣示著眾生平等與生命本身的尊嚴,這畢竟不是《口袋妖怪》真人大電影,但…讓我一看就想起了《猩球崛起》中的凱撒。

能讓人記住《侏羅紀世界2》的不是恐龍,是「恐懼」

至於“生命自會找到出路”這個核心老梗兒,影片設置了一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懸念完成了本集中的闡釋,在把生物科技的倫理討論跨物種瘋狂複雜化的同時,也指向了三部曲最終章的方向,格局原本看似不大的新系列卻很有可能迎來一個天翻地覆的結局,到了第二部的最後,也揭示了新系列為何從“公園”走向了“世界”。

雖說影片有不少有意思的想法,但相比較以四平八穩的致敬為生的上一部,這次續集在風格化的同時也將缺點置於了更加明顯的位置,不知為什麼,不論對於主題的討論到達什麼程度,這一系列的時長永遠被鎖定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直接導致本集節奏過快。

影片的時長完全無法讓娛樂性與主題探討兩全其美,人物塑造也是大受影響,男主角歐文與女主角克萊爾之間毫無任何火花,兩人的關係對於路人倒是非常友好,因為系列粉絲根本感受不到上一部的存在,無論是兩人分別的性格還是兩人之間的互動,仍舊停留在原點,而且在這兩個小時之後也沒太大變化。

歐文作為男主角似乎從來沒有站在影片核心論題的高度上去進行思考,這也是高娛樂性人設的副作用,然而真正讓這點變成致命傷的是迴歸的馬爾科姆博士,居然醬油到想讓人喊詐騙,也就是說影片原本拋出的諸多複雜議題,關於人造生命的權利等問題,沒有得到同等量級的思考。

最嚴重的問題在於節奏過快導致影片像好萊塢所有沒有太大追求的套路一樣在用情節瘋狂的敷衍情緒的產生。其實關於“創造”的原罪,《普羅米修斯》與《異形:契約》在好萊塢主流製作中可以說得上是佼佼者了,若是要體會褻瀆神聖後的詛咒有麼令人恐懼,至少要去讓褻瀆的東西本身神聖化。

在侏羅紀系列中,這個東西指的就是生命,還記得哈蒙德在侏羅紀第一部中的樣子嗎?那場他見證恐龍寶寶誕生的戲奠定了整個系列的情感基礎,“誕生”在哈蒙德痴迷的眼神中無比神聖。而暴虐迅猛龍在本集中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它就那麼憑空的出現了,它的創造者吳博士的戲份也少的可憐。這樣的反派無法承擔本集在主題上壓給它的重擔。

簡言之,生物科技本身的神聖色彩到如今已被弱化的可憐。

總之,這部續集確實有一些驚險刺激的時刻,在承上啟下上也沒犯下什麼大錯,但也確實沒有太多的驚喜,除了古堡裡暴虐迅猛龍與小女孩兒之間的幾個場景,仍舊缺少一些能讓人記住的瞬間。

我向來對續集電影沒什麼意見,但很顯然對於下一部來說,這部沒有什麼可以啃的老本了,所以在期待的同時,只能說一句“祝你好運”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