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輸血”又“造血 巴州區產業發展助農增收

“輸血”又“造血 巴州區產業發展助農增收

利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核桃產業

四川新聞網巴中6月14日訊(杜淵)“這一串長了10多個果子,這棵樹就能賣300多元。”6月11日上午,巴中市巴州區梓潼廟鎮奎星樓村8名村民在村核桃產業園區給果樹修枝整形,看著一棵棵碩果累累的核桃樹,村民們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

奎星樓村距巴中城區40公里,是巴州區梓潼廟貧困村,轄8個農業合作社,415戶,1348人,貧困戶79戶,296人。和其他山區貧困村一樣,奎星樓村曾經也沒有自己的產業。

地多田少,水源條件差嚴重製約奎星樓村產業發展。“收成要靠老天爺”的現狀讓奎星樓村村民只得靠外出務工賺錢,幾乎家家戶戶都是青壯年外出務工,老年兒童留守。如何發展奎星樓村成了當地幹部思考最多的問題。

“這個村旱地多,有沒有適合種植的經濟作物?”時任梓潼廟鄉鄉長,現任梓潼廟黨委書記王旭在一次大會上提出自己的想法。

多方考察後,發現奎星樓的土質適合種植核桃。通過鎮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努力,於2012年招引業主來村裡建立了脫貧產業園區,成立了巴中市巴州區利民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採用“果+藥”套種的方式,利用土裡流轉獲得轉讓費、園區務工獲得誤工費、股權量化獲得紅利費等途徑增加農民收入。其中,143戶514人參與股權量化。

今年48歲的苟敏,因腿部殘疾無法從事體力勞動,一家8口人曾過得很窘迫,直到2012年合作社成立後這一現狀才得到改變。

“4畝土地流轉費1200多元,和妻子在園區內務工一年能收入1萬多元,‘萬元增收’項目賺了5000多元,去年核桃樹首次掛果,按人均3.89股分紅,一家人又分了1360元。”苟敏算了一下去年的收入滿臉笑容。

“以後盛產期還將分得更多。核桃樹管理好可以管幾百年。”苟敏通過在園區內務工幾年發現,村裡發展核桃產業這條路走對了,“給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又學到了種植技術,土地流轉30年後,核桃園區歸村民所有。”

近年來,巴州區始終堅持“立區產業”與“到戶產業”相結合,既“輸血”又“造血”,確保群眾穩定增收可持續。立足巴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確定了道地藥材、有機果蔬、優質糧油、生態畜禽四大主導產業,實施“組織帶動、平臺帶動、政策促動、產業聯動”的發展模式,有效地推動了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已建成中藥材種植基地20.4萬畝,在建初加工廠18個、流通網點20個;建成獼猴桃、食用菌等果蔬基地19萬畝;畜禽肉類總產達到4.5萬噸;93個農產品獲“三品一標”認證。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引進秦嶺藥業、唯鴻菌業等龍頭企業66家,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997家,構建“公司+專合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1.3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分紅、訂單生產等方式參與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增收。

“近年來,巴州區大力實施萬元增收工程保底,政府按照每年每人1300元的標準安排庭院產業發展獎補資金(其中上級補助產業扶持資金800元,區政府安排500元“萬元增收工程”獎勵資金),支持有勞動力的1.8萬戶貧困家庭發展“萬元增收工程”,人均年增收約2600元,貧困戶脫貧奔康信心更足了。 ” 巴州區委農工委主任何青松介紹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