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你知道“泥咕咕”嗎?已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你知道“泥咕咕”嗎?已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你知道“泥咕咕”嗎?已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泥咕咕的顏色不經調和,以原色直接繪畫,極具民俗韻味。⑨3郭戈張志嵩攝

你知道“泥咕咕”嗎?已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一線見聞

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宋楷戰在製作泥咕咕。

□本報記者郭戈本報通訊員王風嬌

“給個咕咕雞,生子又生孫!”

6月4日,見到記者時,浚縣黎陽鎮楊玘屯村70多歲的王順義老人像孩子一樣雀躍。對他來說,沒有什麼比“泥咕咕入選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這一消息更令人振奮了。

因能用嘴吹出“咕咕”般的響聲,浚縣民間泥塑小玩具被冠以“泥咕咕”之名已達上千年之久。據《資治通鑑》記載,隋末農民起義軍與隋軍爭奪黎陽倉(浚縣史稱黎陽),因瓦崗軍大將楊玘屯兵於此,得楊玘屯村名。後來一些士兵就地安置,用當地的黃膠泥捏塑泥人、泥馬以紀念陣亡的將士和戰馬,這門手藝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喝一口楊玘屯水,會捏泥咕咕狗;吃一口楊玘屯飯,會捏泥咕咕哨。”童謠從側面反映了1000多年來楊玘屯村與這一民俗藝術共生共榮的輝煌。

取土、和泥、捏製、修坯、扎孔、晾曬、燒製、彩繪、油漆……大到20釐米,小到4~5釐米,泥咕咕的形態分為人物、動物和飛禽三類,歷史久遠、色彩鮮明、造型古樸,被民俗學家譽為研究歷史的活化石。

2006年,泥咕咕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春節,泥咕咕登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來自海內外的訂單紛至沓來,沉寂千年的“老古董”成了年輕人津津樂道的網紅,不僅成為“抖音”的常客,還被老外傳上了Twitter。

走進楊玘屯村憨刀文化創意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泥咕咕代表性傳承人宋楷戰,正帶著團隊挑燈夜戰趕製一家企業的訂單。

“去年參加第十二屆北京文博會和第十二屆孔子學院大會時,海內外遊客對泥咕咕的追捧,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宋楷戰告訴記者,“韓國一所大學的孔子學院院長希望買幾隻泥咕咕帶回國收藏,但行李箱實在裝不進去,沒想到他寧可丟掉其他行李,也要帶走泥咕咕,對於我們這些手藝人來說,這就是最大的褒獎。”

鄭州市政通路小學正樂合唱團的45名“小歌手”,今年7月15日將赴香港參加2018“一帶一路”世界合唱節,而他們參賽的曲目正是以泥咕咕為素材創作的歌曲。

“泥咕咕,泥咕咕,俺家有一群泥咕咕,姥姥說是全家的護身符……”宋楷戰忘情地回憶起孩子們5月初來楊玘屯村採風時的情景。這首即將登上大舞臺的歌曲《泥咕咕》,賦予了千年“老古董”開展國際交流的新使命。

“北京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從我們這裡購買了2500套、共5000只泥咕咕,都將用於文化交流活動。”正說著,宋楷戰拿出一個牛皮紙包裝的精緻禮盒向記者展示。他與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合作,使泥咕咕走進校園。今年8月,宋楷戰還將遠赴意大利開展國際交流,法國、日本、泰國等國家的孔子學院也拋來橄欖枝,泥咕咕未來的行程預計將十分“繁忙”。

“能走出國門大放異彩,離不開其自身的藝術魅力和文化積澱。”鶴壁市文廣新局負責人表示,致力於守住泥咕咕的“根”、留住泥咕咕的“魂”,鶴壁市不僅高度重視泥塑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還在進一步研發原生態的泥咕咕,按照國際標準進行包裝和環保認證,探索將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發揚光大。③3

微評

把泥咕咕捏成“金娃娃”

□馮軍福

一團黃泥,一根細杆,不到5分鐘,就能捏出一個小玩具。大到20釐米,小到4~5釐米,不管造型多麼複雜,都能捏得活靈活現。“泥咕咕”是一門古老的手藝,也是我們的文化瑰寶。而傳承人年齡老化、後繼乏人,是很多傳統工藝難以“活”下去的重要原因。保護傳統工藝,最重要的是保護那些民間藝術傳人。

絕活不能變成“絕唱”。保護傳統工藝,不能只靠情懷,還需要政府拿出好舉措來扶持,激勵更多年輕人學好、傳好這門手藝。民間藝術傳人也要創新思維,讓“老古董”煥發新生機,把泥咕咕捏成“金娃娃”。產業“塑形”,文化“注魂”。只有將這一民間絕活逐步轉化成產業,融入現代文化生活,泥咕咕才能獲得新生,從而走出國門,“吹”響世界。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