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農業生產“機器換人”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近日我國由南向北春耕農忙正當時,在各地的農業生產中,農機顯然已成為下地作業的主力軍,如今農田裡農機一派繁忙的景象與十幾、二十幾年前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情況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機器換人”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我國農機裝備水平是不是到了可以完全取代人力的地步?

農業生產“機器換人”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4月11日,全國已投入1210萬臺農機,開展機耕2.27億畝、深松980萬畝、機械澆(灌)地9875萬畝,完成機播2546萬畝,機播作業進度快於上年同期0.5個百分點。預計今春,全國將投入大中型拖拉機、耕整機、工廠化育秧設備、高速插秧機、寬幅精量播種機等各類農機具2200萬臺(套),水稻、春玉米、春小麥、春大豆等糧油作物機耕率穩定在90%以上,機播率達到52%,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

誠然,我國農業機械化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快地發展著,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國農機市場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這是目前我國農機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國的農機化發展水平還不平衡,部分地區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機化並沒有全面普及;另外,“農機人才”短缺也是制約農機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大而不強”,高端產品短缺

新時期為農機化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最大的制約在於農機新技術、新裝備的有效供給不足。一方面,農機產品產能過剩與缺門斷檔並存,中高端產品不多,自動化程度低,機具適應性、可靠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農機農藝融合不夠,技術集成配套和系統解決方案研究剛剛起步。中國雖已是全球第一大農機制造國和使用國,但卻大而不強、多而不精,高端農機產品大部分還是需要依賴進口。農業現代化要全面實現“機器換人”,就必須提高高端農機裝備的有效供給。

丘陵山區的農機化難題

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面積佔比超過50%,覆蓋的人口超過60%,是我國糧油糖作物及薯類、果桑茶麻、蔬菜、青飼料等特色經濟作物的重要生產基地。但由於受地形條件差、種植制度複雜、農民收入低、農機投資效益低等因素制約,丘陵山區農機化水平增長較慢。除了微小型耕作機械和茶葉機械、部分作物小型產後加工設備等種類機械外,多數作物、多數環節缺少成熟可用的機械。另外,丘陵地區農機社會化服務發育慢,典型丘陵山區縣平均每3個鄉鎮才有1個農機合作社,服務能力遠不能滿足周邊農民需要。由此可見,目前丘陵山區實現農業“機器換人”還面臨很大的挑戰。

農機手缺乏

由於農機作業季節性強、作業時間有限,農機手平均報酬並不高;另外農機作業環境艱苦,農忙時節農機手要連軸轉,髒、苦、累的工作讓一些年輕人望而卻步;除此之外,一些高端農機操作技術性強、對農機手要求較高,也造成了農機人才難尋的局面。要實現“機器換人”,首先要有“人”可用。筆者認為,加快培育一批職業農機手,培養一批熱愛農村、熟悉農機的新型職業農民,同時引導農民積極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開展農機跨區作業是目前解決農機手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

綜上,基於我國國情,實現農業以機器換人、解放農村勞動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未來還有一些路要走。但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高速發展的大趨勢下,破解“農機困局”未來可期,放眼不久的將來,農業自動化生產加工流水線、農業物聯網設備、農業機器人、無人駕駛農業機械等智能化裝備都將一一實現,“機器換人”時代終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