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楚雄州人民醫院為彝州人民群眾健康護航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

40年來,歷屆州委、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古老的彝州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邁向富強,在科學發展、富民強州道路上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當前,全州上下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揚“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精神,著力實施“1133”戰略,全力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回顧彝州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積累的寶貴經驗,必將鼓舞和激勵全州各族人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設“中國彝鄉·滇中翡翠·紅火楚雄”,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不懈奮鬥。

從今天起,《楚雄日報》開設“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專欄,敬請關注。

為彝州人民群眾健康護航

5月30日上午,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小思涵的父親辦理完出院手續,1歲半的小思涵揮動著小手,與州人民醫院日間手術中心的醫護人員告別。一天前,小思涵因患雙側腹股溝可復性斜疝,在這裡接受了手術。

成立日間手術中心,是州人民醫院深化醫改的重要舉措。州人民醫院肝膽外二科主任張暉是小思涵的主治醫生,他告訴記者:“以前像這樣的手術至少要住院4至5天,現在通過開展日間手術,基本上是當日入院、當日手術,留院觀察一晚就可以出院,日間手術為患者帶來福祉。”目前,州人民醫院首批開展日間手術的有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翼狀胬肉切除術+角膜緣幹細胞移植術、腹腔鏡下小兒疝囊高位結紮術、冠狀動脈造影術等10個病種。從2017年12月6日正式運行以來,截至5月30日,州人民醫院日間手術中心共完成手術521臺次。

楚雄州人民医院为彝州人民群众健康护航

患者正在接受日間手術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邁入第40個年頭,伴隨著彝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彝州人民群眾健康護航的楚雄州人民醫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醫院的實力不斷增強,學科專業齊全、名醫名師薈萃、醫療技術精湛、診療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管理方法科學,現已發展成為全州唯一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急救、預防保健、康復於一體的現代化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夯實基礎 改善醫療條件

州人民醫院的前身是創立於1938年4月15日的楚雄縣衛生院,1950年6月1日正式成立楚雄縣人民政府衛生院,1952年4月更名為楚雄專區醫院。19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楚雄專區醫院隨之改名為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醫院。

2007年10月,楚雄州人民醫院新區破土動工,2011年6月20日,新區正式投入使用;作為我州“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2016年1月9日,州人民醫院院本部新門診大樓開工建設,2018年4月14日,院本部新門診大樓竣工。隨著醫院新區建成並投入使用、院本部新門診樓竣工、兒童專科樓項目順利推進……醫院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經過多年的發展,州人民醫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醫院現佔地面積258408 平方米,共有科室112個、職工2300餘人。年門診患者102.6萬人次,出院患者6.2萬人次,年住院手術20894例,平均開放床位1800張,平均住院日9.87天,收治病例組數達659組,病例組合指數為1.2678,步入雲南省先進行列。

在“軟實力”上 下“硬功夫”

從最初的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B超、螺旋CT、血氣分析儀,再到現在的西門子全自動生化免疫流水線、西門子64排128層螺旋CT、可視移動DR機、飛利浦1.5T核磁共振……多年來,楚雄州人民醫院不斷加大投入,精良的設備、精心的服務、精湛的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對“辦群眾滿意醫院”的最好詮釋。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多年來,醫院重視人才培養,通過院內學術活動、外出進修學習等人才發展戰略,多方位、多渠道培養人才,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脫穎而出,成為彝州衛計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目前,醫院擁有一批在醫藥衛生領域經驗豐富、學術水平突出的知名專家、教授和學科帶頭人,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等各專科分會委員會100餘人次。現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71人,碩士生導師6人,碩士75人,省級以上勞動模範5人。省級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員3人,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州級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才3人,州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10人,州衛計系統學科帶頭人23人。

精湛醫術 造福百姓

1978年開展了人工股骨頭置換術、1985年在省內首先開展腸繫膜上靜脈——下腔靜脈"H"架橋分流術成功,1993年開展第一例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2004年開展先心病封堵術,2012年全州第一例試管嬰兒在醫院誕生,2014年開展冠脈搭橋術,2015年開展急性主動脈夾層的全弓置換術……

楚雄州人民醫院在歷史的遺存中汲取滋養,在醫療的前沿中把握方向,在新技術新業務的實踐中探索發展,以精湛醫術為全州疑難、急、危、重症患者提供醫療救治,造福彝州百姓。

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冠心病心臟搭橋、心臟瓣膜置換、主動脈弓置換象鼻支架手術等一批代表彝州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的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使彝州醫療技術水平得到快速發展。其中,心血管介入、心臟直視手術、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自體幹細胞移植在全省地州醫院處於前列。目前,醫院開展國家級限制性臨床應用醫療技術4項,省級限制性臨床應用醫療技術34項,非限制性臨床應用醫療技術5566項,特殊管理醫療技術2項。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爾康”。州人民醫院院長劉曉明表示:“醫院將認真落實各項醫改工作目標任務,堅定實施科技興院,人才強院戰略,加強醫院內涵建設,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努力為彝州人民群眾健康護航。”記者 趙文麗 通訊員 段 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