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習近平明確當前脫貧攻堅戰的三個“著力點”

在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會議指出:“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著力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獲得感,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基礎。” 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2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成都市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當前,我國的扶貧工作主要以黨委政府主導、扶貧幹部幫扶為主,一些貧困戶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能給我多少錢”,而不是“我該怎麼做才能脫貧”,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明顯不足。究其根本,主要是貧困戶思想封閉落後,擺脫貧困狀況、想過美好生活的動力嚴重不足,習慣小農思想,自身條件較差;同時,脫貧推進機制不夠靈活,貧困群眾自己要脫貧的自身動力匱乏,缺乏扶貧光榮、脫貧光榮的社會氛圍。精準扶貧,光有一個個扶貧幹部的一腔熱情和身體力行,是遠遠不夠的。貧困人口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貧困人口個體或者群體發自內心的脫貧致富強烈願望和自發動力直接決定脫貧攻堅的最終成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扶貧同扶志相結合的要求,將提升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要著力激發貧困村民的內生動力,要讓貧困村民自己有迫切致富的志向,然後因勢利導,把他們發動起來尋找致富奔小康的正確道路。針對一些貧困個體和群體根深蒂固的落後思想,如因循守舊、甘於現狀、不思進取。要結合樹立脫貧致富典型等工作,通過組織開展貧困村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傳統節慶等,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把貧困文化及相對應的認知觀念、行為習慣揭露出來,讓村民在集體活動中認識並反思貧困文化,進而逐步形成否定和擺脫貧困文化的意識和行為。

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然而,在一些基礎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的貧困地區,返貧現象普遍,因此要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精準扶貧要把為貧困地區、貧困村戶謀劃致富產業思路、找準富民產業作為突破口,堅持精準扶貧與轉變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方式深度融合,加快制定貧困村、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的多元支持政策體系,重點完善支持貧困人口發展致富產業的金融支持政策,採取普惠和特惠相結合的致富產業培育方式,將產業發展資金優先配置到具有特色優勢致富產業領域,將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優先向貧困地區傾斜,大力推進貧困地區“一縣一業”產業對接和“一村一品”致富產業培育。要鼓勵和吸引更多非公企業到貧困地區投資創業,由被動“輸血”變主動“造血”,既可幫助貧困人口提高收入,也可實現企業發展的戰略延伸和可持續,釋放貧困地區的市場潛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除此之外,要改善貧困地區居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貧困地區水、電、路、氣、網、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扶貧道路創造基礎條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解決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切實解決因病、因教致貧等問題。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返貧現象,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基礎上,採取不同的扶貧措施。針對不同類型的返貧問題,建立與返貧類型相銜接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專項社會救助制度,要把防止返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統籌謀劃,因地制宜,建立自然、經濟、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機制。

著力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抓好扶貧領域的作風建設是鞏固已有成果、更好落實扶貧政策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提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各級扶貧幹部要將作風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當前,一些地區的扶貧幹部在工作作風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單位和領導幹部抓精準扶貧作風不實,甚至對扶貧款“動腦筋、伸黑手”;有的地方扶貧工作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簡單給錢發物,讓精準扶貧變為了精準應付。要落實好以作風攻堅促進脫貧攻堅,端正態度是根本,改進方法是保障。針對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作風漂浮、紀律渙散、工作不實等問題,要以敢於較真碰硬的精神,以更加端正的態度投入接下來的脫貧攻堅戰鬥。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幫扶幹部要轉變工作方式,帶著感情幫扶,把群眾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才能把貧困戶的心焐熱,把他們的內生動力激發出來。要把作風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扶真貧真扶貧,以更為紮實、更為過硬的工作作風投入新的扶貧戰鬥中去。

脫貧攻堅已經進入總決戰,我們必須拿出愚公之志,找準著力點,全力以赴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