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中國“飛天”壁畫落戶盧浮宮殿堂

中國著名藝術家王亞進與中國陶瓷藝術家閻先公

傾力打造的飛天浮雕壁飾系列,借鑑了敦煌莫高窟的大唐盛世的壁畫,限量製作了99套絕版,目前被法國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德國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著名神聖殿堂所珍藏。

中國“飛天”壁畫落戶盧浮宮殿堂

絲綢之路

在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條路,它溝通東西方燦爛文明,見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它就是絲綢之路。

離開大唐滿載貨物的駝隊,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以及儒家文化……令其在遙遠的國度生根發芽。絲綢之路架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敦煌”則是東西方文化展示的窗口,莫高窟那龐大而美麗的壁畫群,則為後世記錄下了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與融合的瞬間。

如今,敦煌也早失去了做為通商口岸和交通要衝的重要地位。但在以王亞進、閻先公為首的當代藝術家眼裡,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宴才剛剛在敦煌——這條絲綢之路的要道上擺開。他們重新拾起畫筆、拿起刻刀,盡情的將來自天竺的僧人、西方的胡人、歌姬,大唐的樂伎們描募、鐫刻,並再一次譜寫下當代藝術的華章。

如果說敦煌藝術是集中西文化的大成者,那麼當代新型陶瓷浮雕“飛天”的創制者王亞進和閻先公先生,則同樣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踐行者和繼承者。

中國“飛天”壁畫落戶盧浮宮殿堂

中國陶瓷藝術家閻先公(左一)中國著名藝術家王亞進(右一)

法國國際文化遺產展上一鳴驚人

2016年11月2日年由法國文化部、法國國家藝術行業聯合會主辦的第22屆法國國際文化遺產展在巴黎盧浮宮卡魯塞爾廳開幕。

法國文化部長阿祖萊的代表、法國國務秘書瑪蒂娜·本維勒代表以及法國國家藝術行業聯合會主席奧德·達翁女士出席了開幕式。來自世界各國遺產保護與繼承修復領域的專業人士雲集於此,中國傳統工藝品彰顯了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景德鎮陶瓷,蘇州刺繡,以及中華老字號香粉等也悉數亮相。

展覽現場,最吸引眼球又讓無數人歎為觀止的莫過於中國敦煌莫高窟“新飛天”浮雕陶瓷壁飾藝術作品。由中國著名藝術家王亞進與中國陶瓷大師閻先公傾力打造的飛天浮雕壁飾系列,借鑑了敦煌莫高窟的大唐盛世的壁畫,融合多種陶瓷創作技法,塑造中國古代的繁榮形象的同時,立體地展現了飛天婀娜的身姿,曼妙的舞態。憑藉“傳承與再造”和“中國元素與歐洲陶藝新概念”相融合,很好的展現了中華燦爛陶瓷文化的新形象,為中國非遺在國際舞臺爭取應有的話語權,使中國陶瓷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得到應有的尊敬和掌聲。

法國國家藝術聯合會主席高度評價“飛天”浮雕陶瓷壁飾,無疑是中西方傳統和現代陶瓷藝術在歷史進程中的一次創舉!

中國“飛天”壁畫落戶盧浮宮殿堂

碧雲仙曲舞霓裳

衣袂飄飄,玉手扶笛,似自天宮降臨塵世;

衣褶裡、眼眸裡、髮絲裡,無處不存相思意,悠悠笛聲訴說衷腸;

反彈琵琶,媚眼如絲,十指輕彈,仙樂飄飄,更又重塑飛天。

中國“飛天”壁畫落戶盧浮宮殿堂

能讓自己的作品在世界級藝術聖殿盧浮宮綻放,飛天系列作品就像王亞進導演的一部電影,閻先公先生就是那個懷揣著飛天夢的主演。幕起,一藝術家手中描繪的,婀娜多姿的飛天,從畫中慢慢走出,舞動著柔美的身軀,傳遞著美和溫暖。幕落,就連藝術家也飛了起來。

中國“飛天”壁畫落戶盧浮宮殿堂

眾所周知,中國的陶瓷藝術,已發展了數千年。並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作品卻多以平面設色為主。如今王亞進和閻先公先生,在創作這一組“飛天”陶瓷壁飾時,則大膽採用西方浮雕藝術對人物進行雕刻,同時結合中國的陶瓷工藝,對傳統“飛天”進行藝術改良,從而更多的凸顯女性人體的藝術之美,卻又儘量的保留了中國傳統繪畫與雕刻藝術的精髓。因此,新的“飛天”,無疑是在傳統陶瓷藝術上的再一次創舉。

中國“飛天”壁畫落戶盧浮宮殿堂

談到創作初衷,閻先公介紹說,飛天浮雕壁畫在創作設計時,主要借鑑了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唐盛世飛天壁畫。那個時期的飛天婀娜多姿,畫面很完美。

比如說我在設計彈箜篌的飛天時,採用頭束髮髻,彎眉大眼,直鼻小唇,臉形豐圓,半裸上身,臂飾鐲釧,雙手嫻熟地彈撥琴絃,姿態優雅。飛舞的巾帶中間有飄旋的花朵,飛舞的巾帶下面有彩雲流轉,飛天好似逆風翱翔在彩雲上,整個畫面對稱均等,裝飾性很強。另外還有反彈琵琶舞、霓裳羽衣舞、綵帶飛天舞、吹笛子等敦煌飛天壁畫。在借鑑敦煌飛天的藝術成果中,又成功結合陶瓷的精湛製作工藝。讓遠古的敦煌飛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

中國“飛天”壁畫落戶盧浮宮殿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