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你家的保險買對了嗎?

買保險既是做風險管理,也是一項重要的人生規劃。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接觸到保險,比如常見的出行險、延誤險、退貨險等。不知不覺間,保險已經慢慢走進千家萬戶,人們已學會用保險將生活風險降到最低。但是,面對層出不窮的保險產品,你會買哪種保險呢?你家的保險買對了嗎?

品種多,重理財還是重保障?

多年來,保險業有句耳熟能詳的名言:“保險是唯一的經濟工具,能夠保證在未來一個不可知的日子,有一筆可知的錢。”

如何投資這筆保障未來的錢,讓剛剛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向超銘犯了難:“想買儲蓄型保險,保障又保值,但價格有點高。消費型保險倒是便宜不少,但如果保期內沒有發生事故,感覺這錢就像打了水漂。”

向超銘口中的儲蓄型保險,是指同時具有保險功能和儲蓄功能的保險產品,如終身壽險、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等。這種險,需要消費者每年繳納較多的保費來換取保險期間內的保障和約定年限後的金額返還,一般是返還所交保費或是約定的保險金額。也就是說,購買儲蓄型保險,出了事故賠錢,沒出事故返錢。正因為它有返還的功能,所以保費要比消費型保險的保費高。

消費型保險則相對簡單,主要作用於保障,沒有返還。如單純的意外險、重疾險等。這類保險的保費較低,但可以撬動的保額較高。保期內如果發生事故,保險公司理賠,如果沒有發生事故,保費不退。因此,很多消費者在直觀上認為,最後未能理賠,自己的錢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兩類保險各有優劣,徘徊在二者之間,不少人面臨和向超銘同樣的煩惱。對此,有業內專家認為,與銀行理財產品相比,保險產品在消費屬性上具有明顯的區別,其主要功能是為社會公眾提供風險保障,消費者花一筆小錢來保障可能發生的大風險。因此,在選擇保險產品時,消費者不應該過分被“是否返還”“收益高低”這些條件束縛,首要看重的應該是保障責任是否全面、保額是否足夠覆蓋風險、保障期限長短等保障功能。只有足夠的保障才能幫助應對未來的風險,才是購買保險的意義所在。

當然,總的來看,購買保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對於投資理財意願強烈、家庭收入穩定的人來說,儲蓄型保險是一項不錯的投資。但對於像向超銘這樣剛步入社會、經濟基礎還很薄弱的年輕人來說,低保費、高保額的消費類保險則是更理智的選擇。

你家的保险买对了吗?

在中國人壽保險北京分公司營業廳裡,工作人員正在給顧客辦理人身保險相關業務。 本報記者 李華林攝

重複保險,能重複理賠嗎?

買不買商業保險?不同的人常秉持不同的態度。有人認為只要有基本醫療保險則萬事大吉,商業保險產品魚龍混雜,有閒錢用來投保,還不如投資理財產品;有人則唯恐一份保險不夠,重複保險,並增加保額,以防萬一真的出險,能拿到多份賠償。

對於第一種觀念,有專家表示,雖然目前基本醫療保險補償率得到了提高,但醫保報銷並不能完全覆蓋治療費用。此外,一些非醫療支出,比如營養費、看護費、個人收入損失等,費用不低卻無法用基本醫療報銷。在這種情況下,商業保險就是基本醫保的很好補充。

買保險好,但也不是重複保險、越多越好。因為,有些保險不重複理賠。“重複保險”在《保險法》中被定義為:投保人為同一個保險標的、同一保險利益、同一保險事故,在同一保險時期分別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且保險金額總和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同時,《保險法》還明確,重複保險的各保險人賠償保險金的總和不得超過保險價值,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各保險人按照其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

按照法律規定,一般來說,意外傷害險、定額給付型的重疾險以及定期壽險之類的給付型人身險產品,是可以選購多份的,投保人出險後,也不會受到保險份數的影響。

有些財險以及費用報銷型的醫療險,則是不可重複理賠的,沒有重複購買的意義。比如財產險,按照一般規定,保險公司按照財產的實際價值和損失程度確定賠償金額,損失多少賠多少,保險金額的總和不能超過保險價值。因此,重複超額購買是不必要的浪費。

與有人熱衷重複保險相反,有消費者則希望通過購買一種產品解決多個問題。比如,購買了重疾險,既希望其能報銷重疾醫療費用,也希望能保障意外事故,還希望能起到壽險作用等。實際上,目前市場上的保險產品極度細分,真正萬能的產品並不存在。消費者需要根據自己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合理規劃購買的保險品種和保險額度。

你家的保险买对了吗?

網上買保險,是否存在風險?

去年5月份,家住北京西城區廣安門外大街的樊悅給孩子投保了一份互聯網健康保險,年繳保費500元就可以享受普通病保額30萬元。今年初,樊悅的小孩生了一場大病,治療和手術花費了十幾萬元。去保險公司理賠時,樊悅才發現,保險條款還有當初沒有發現的免責、免賠額等說明。根據細則,保險公司最終只賠付1萬元。“這些具體的說明,藏在不顯眼的鏈接裡,很容易讓人忽略。”樊悅有些憤憤不平。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買保險的重要渠道之一。區別於傳統的保險形式,互聯網保險主要是保險公司或保險中介公司通過網站、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銷售平臺開展業務,能實現從購買到理賠的全方位線上操作。

除了比較傳統的電商類保險、旅行類保險、車險、意外險、健康險外,目前比較受歡迎的互聯網保險險種是一些場景創新類產品,如航班延誤險、退貨運費險等。

這些場景類保險費用並不高,便宜的僅需幾元,多的百十元,而且購買方便,微信、支付寶隨時隨地都可以購買。因為投保便捷、性價比高、能滿足個性化需求,所以互聯網保險越來越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

然而,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互聯網保險也存在一些風險隱患。比如,樊悅購買的保險產品就存在宣傳內容不規範、保險責任認定不清等問題,容易造成消費者誤解,引發理賠金額爭議、理賠方式糾紛等。甚至,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平臺虛構保險產品或保險項目,借“偽保險”之名非法集資,或誇大保險收益,引誘消費者出資,騙取消費者資金。

因此,消費者在互聯網平臺購買保險時,需要萬分謹慎,仔細閱讀保險合同,瞭解保障責任、責任免除、保險利益及領取方式等具體細則,不要盲目相信高收益宣傳,在網上投保之前,可通過登錄官方網站或前往保險公司櫃面等方式核驗所購保單的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