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農村土地徵收,外嫁女能不能得到補償?兩分鐘讓你讀懂


農村土地徵收,外嫁女能不能得到補償?兩分鐘讓你讀懂

隨著現代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村城鎮化發展趨勢更加常態化,新農村改造更是現行經濟發展體系裡的重中之重。對於農村土地徵收補償,一般以農戶戶主名義分發補償款,戶主一般是成年男性,被補償人一般都是在本村居住的本村村民。那在農村土地徵收過程中,有一類人很特殊,就是外嫁女。外嫁女到底能不能得到徵收補償呢?得到補償的依據又在哪裡呢?本文就這個問題結合現行法律法規跟大家分析一下。

什麼是外嫁女?狹義的外嫁女僅指嫁給了本集體經濟組織之外的男子,戶口未遷出原來村集體的婦女。外嫁女在徵地拆遷補償中能不能得到補償呢?得到補償取決於哪些因素呢?

第一,外嫁女合法享有本村土地承包經營權:

農村土地徵收,外嫁女能不能得到補償?兩分鐘讓你讀懂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條規定:“農村土地承包,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承包中應當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侵害婦女應當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也就是說,外嫁女這個主體本身依據法律規定享有合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其該項權利。在土地承包權證書上,可能因為風俗或歷史原因,土地使用權人是家中成年男性,一般是外嫁女的父親。父親去世後頒發土地承包證的,權利人一般是外嫁女的母親。土地承包權證書上還會有當時發權屬證書時的家裡人數。簡言之,外嫁女在孃家村裡有承包土地份額,只是一般外嫁女結婚之後並不實際使用土地(就是實際種植農作物等情況)。

第二,享有土地補償費份額:

農村土地徵收,外嫁女能不能得到補償?兩分鐘讓你讀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徵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根據該法規定,外嫁女本身戶籍還在孃家所在村集體,自出生時就登記在其父母名下的戶口簿上,依照法律規定,是具有孃家所在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這種成員資格本質上屬於一種民事身份權,與自身財產權益密切相關,也直接決定了該成員能否參與分配本村集體財產利益。外嫁女的戶籍在父母所在村集體,所承包土地也在該村,享有本村集體成員資格。只是因為結婚而可能不繼續生活在該村,但並不能說因此而否認其村集體成員資格。相反,其村集體成員資格不能被隨意剝奪、侵害。村集體成員享有的補償分配利益,外嫁女有權獲得其應得的份額。

第三,還在父母村居住的,其家人可享有土地徵收補償款:

農村土地徵收,外嫁女能不能得到補償?兩分鐘讓你讀懂

一般的外嫁女,在結婚後與丈夫及其子女生活在本村之外的地方。此時,單就外嫁女本人享有補償份額。若外嫁女連同其丈夫和子女仍在其父母所在村居住,還以原來村的土地為主要生活來源,進行生產生活的,外嫁女及其丈夫和子女也是可以享有與該村集體其他成員同等的村集體成員資格,有權分配該村土地徵收補償款。

總之,外嫁女能否得到土地補償款的考慮因素有:戶口是否還保留在原來村委會、之前在村委會有無分配承包地、生活來源上是否主要依靠該承包土地等。在實際司法審判中,法院會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案件進行審理和判決。

農村土地徵收,外嫁女能不能得到補償?兩分鐘讓你讀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