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掌櫃的,給我來一碗豫劇老湯!

掌櫃的,給我來一碗豫劇老湯!

先來說說豫劇是什麼?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常香玉為代表的豫劇演員開始將豫西調與豫東調(祥符調)進行融合,吸收了河南梆子兩大流派的優點,帶來了河南梆子的大融合,大繁榮。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經過豫東豫西兩大流派融合後的豫劇,後來經過豫劇專家研究後,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

不知道是哪些“豫劇專家”研究出了這樣的成果,反正此結論一出現,就使豫西調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本來是“豫東”、“豫西”兩大地域流派,卻突然變成了四大流派,而且“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都處於上五音,關係緊密,豫東豫西兩大流派突然變成了“三對一”的局面。

“豫劇專家”的腳步並未停止,還在往前發展。最近一些年,專家們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即“母調說”。不知道祥符調是豫劇的母調是哪位豫劇專家研究出來的,反正此結論一出,就把“祥符調”推上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河南政府竟然還花大錢搞什麼“祥符調”高級論壇,“祥符調培訓班”。如此拔高“祥符調”,無疑是一種歷史的倒退。為振興“祥符調”花費如此大的精力和財力,真是腦子被驢踢了。

看到祥符調變成了豫劇的“母調”,覺得專家們真能整啊!本來豫東豫西兩隻“姐妹花”,後來“豫東”這個女人花竟然有了分身術,變成了三朵女人花。那就勉強把四大地域流派當成四姐妹吧,雖然豫東三姐妹更像是同卵三胞胎。可是,“母調”一出,四姐妹竟然變成了“一母三女”,“祥符調”成了其他三姐妹的媽媽。畫風好怪異啊!

我不知道河南人是怎麼看待豫劇的,作為非河南人的豫劇迷,自打聽豫劇開始,就認為豫劇是一個整體,我聽的不是哪一調,聽的就是豫劇。雖然後來知道了這些地域流派,但是不會刻意去分辨這些。

在專家們如此推崇“母調”的情況下,對所謂純正的祥符調有了一些瞭解。祥符調的唱腔明亮、華麗、歡快,而豫西調樸實、深沉、醇厚、耐品。

河南梆子已經有了二百多年的歷史,豫東豫西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融合以來,也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經過藝術家們幾十年的努力,早已經突破了地域流派的限制,而是以個人流派為主了。經過幾代豫劇藝術家改革發展後的豫劇更像一碗韻味獨特老湯。如果還非要分成幾個“調”的話,我覺得“祥符調”更像是漂在湯上面的蔥花,要品“老湯”的味道,還是得靠蔥花下面的“豫西”老湯。因為“明亮、華麗、歡快”的唱腔聽多了會覺得雷同,而質樸的豫西調才耐品、耐聽。

我們外地人來到了河南,跟河南的掌櫃的說“來來來,給我來一碗豫劇老湯!”掌櫃的若只給我盛一碗蔥花,我們肯定不願意,會上去給掌櫃的一耳光,罵到“如此偷工減料,你以為我們沒喝過豫劇老湯嗎?”

掌櫃的,給我來一碗豫劇老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