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元代以降,凡是最終成為篆刻大家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少數印學天才。其代表人物如趙孟頫,朱簡、趙之謙等,這些人或者是一專多能,身兼詩書畫印多項藝術才能,或者是天分極高,卻志不在篆刻一路;第二類是立志印學,雖天分不高,但在印學上下了足夠的笨功夫的大藝術家,其代表人物如蘇宣、丁敬、吳讓之、吳昌碩等;第三類是學有所長,精專一藝,鬻印為生的大家,如何震、趙之琛、黃牧甫等;這三類人物當然不可能有清楚的分界線,但他們卻大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印痴”。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關因為這一方印改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提到“痴”,我們認為痴到極限程度的代表有兩位,他們“痴”印的表現一樣。一位是明代的汪關,一位是清代的蔣仁,他們印痴的代表性典故是他們的本名我們基本不再提起,現在我們記得的名字都是他們在獲得一方古印之後自己改的。比如汪關,他原名東陽,字杲叔,因為得了一方“汪關”的古銅印,於是改名叫“汪關”了。蔣仁也是,他本名蔣泰,字階平,因為得了一方古印“蔣仁之印”,於是改名叫“蔣仁”了。論“痴”,可有更甚者?今天主要說汪關。

1、個人簡歷

汪關(約1575-約1631,這兩個時間點都是通過其他相關文獻推斷出來的,並不是他的準確生卒年),初名東陽,字杲叔,後改名叫汪關,字尹子,歙縣(今屬安徽)人,居婁東(江蘇太倉),後人稱研習汪關印風的門派叫做“婁東派”,從地域名得來,跟文彭的“三橋派”、何震的“雪漁派”、蘇宣的“泗水派”不一樣,那三派是根據宗師的個人字號稱呼門派的(詳見他們的小傳)。因為文人的稱謂習慣,後世文獻中稱汪尹子、汪東陽都是指的汪關,因此,也要記得。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關畫像)

汪關改名字的事發生在蘇州,那一年,他在市肆得到一方“汪關”漢銅印,甚喜之,於是改名汪關,易字尹子,並將自己的書齋定名為“寶印齋”。汪關癖古印,自曰少時酷好古文奇字,收藏金玉、瑪瑙、銅印不下二百餘方。終日摩娑這些秦漢古印給汪關帶來了渾厚整飭、平和朴茂的氣息,使他的印作在流美妍麗、靜怡安穩中平添幾分凝練與古樸。尤其鑄銅朱文印特有的線條交叉點現象成為汪關摹古傳古的手法之一,就是後世朱文印常用的那個“焊接點”。

周亮工在《印人傳》中說:“印章,漢以下推文國博(文彭)為正燈矣。近人惟參此一燈,以猛利參者何雪漁(何震),以和平參者汪尹子(汪關)……”直指何、汪二人為文彭傳人。其實中間還有一個蘇宣,汪關印風從文彭“吳門”印風平和一路中變化而來,這幾人的分界大致是:文彭的吳門印風總的來說是“宗”秦漢印,何震得了“猛利”二字形成風格,蘇宣得了“平和”二字,汪關又從“平和”二字中找到了一個分界線區別於蘇宣,蘇宣追求的是秦漢印經過歲月剝蝕之後“爛銅”面目的平和,形成風格;汪關追求的是秦漢印原本“光潔”面目的平和,也由此形成風格,兩個人印風氣息都是平和的,但蘇宣呈現出樸實、敦厚的大眾化平民風格,汪關呈現出典雅、精緻的文人高雅風格,汪關的風格為廣大文人所喜(後世的林皋、陳巨來走的基本都是這一路線),同時代的歸昌世、陳繼儒、趙宧光、程嘉燧、李流芳、王時敏、惲本初、錢謙益、徐光啟(這些人都是文化名人)等著名文人,爭相為汪關傳播印名,到後來,汪關之名幾乎家喻戶曉,求印者盈門。汪關的兒子汪泓(字宏度)步其父後塵,亦名重一時。

2、印學貢獻

(1)開創了典雅印風。

在何震“猛利”印風的籠罩之下的明末印壇,汪關力求創新,避同求異,直追秦漢印的原本,開創了完整光潔的印風,他跟何震刻畫線條以衝刀為主,汪關為追求完整光潔的印風改變了刀法為以衝為主,輔以削刀,在刻到筆畫交匯處,形成帶圓弧的空隙,這就沖淡了衝刀走到結合部的呆板直正和刀火之氣,使筆畫交接處變得柔順,和氣,安祥,衝刀顯剛,削刀出柔,因而剛柔相濟。看這一方: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關:寒山長)

我們特別要注意一下筆畫交匯處,是不是都是平滑圓潤的: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圓柔的汪關)

線條交叉處最能透出汪關的溫文爾雅氣息。我們再看何震的作品,比如這方“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何震: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我們看何震的線條似乎覺得也飄逸輕靈,其實不然,仔細觀察,我們會看到,何震刀法風格仍然是猛利的: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猛利的何震)

(2)注意到了秦漢印的本來面目並由此形成風格。這一條好像跟上一條重複,其實不完全是,注意到秦漢印的本來面目是因,發展出典雅印風是果。歷史上注意到光潔這一面的印人不止汪關一人,同時代的有沈野、朱簡,比如沈野說:“藏鋒斂鍔,其不可及處全在精神,此漢印之妙也。"朱簡說:“蓋求古人精神心畫於金銅剝蝕之餘,鮮不畢露其醜態。",三個人都注意到了秦漢印的本來面目是光潔的,但是沈野並沒有繼續發展成為光潔印風,他轉向提高印人的文學素養一路發展去了,朱簡則把注意力轉到了切刀的刀法以及體現印面線條的筆墨意趣上去了。後世注意到秦漢印本來面目並一力追尋的還有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但他們最終發展的方向並不完全一致,以後會陸續說到,這一點上,最早的實踐者是汪關,並且終有大成。

(3)將秦漢印中的經典印式發展完整並繼承下來。比如我們現在說刻印有漢“滿白”一類,大多說是起始於東漢時期的滿白一類漢印,如: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漢印:廣陵王璽)

但真正把滿白這一印式完善成為一種經典印式的,正是汪關,我們看他的一方作品: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關:汪關之印)

這是一方汪關的自作印,選擇的正是漢印白文印式,但汪關將典雅光潔的白文加“粗”到了極限,印面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留紅互相呼應,“印”字下部的留紅雖然顯得印面並不“滿白”但正是這一留紅,使“印”不因落底而顯得過大,且與“關”字下部留紅形成呼應。在汪關手裡,滿白印真正成熟了,不是一味的滿,而是有“藝術性的滿”。

其他漢印裡的經典樣式如殳文印(裝飾性字體印,但並不帶鳥蟲圖案),四靈印等也經汪關挖掘精研而達到成熟,如: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關的殳文印:汪關私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關的四靈印:肩父)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關的圖文結合印:張聖如)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關的細白文印:歸文休)

還有許多漢印裡的經典印式在汪關的整理挖掘之下漸趨成熟,從而成為典雅樣式,後世印人仿刻成風,這些經典來自秦漢,但完善卻是在汪關,簡單地說:漢印工匠匠心獨運的醇古藝術樣式,在汪關這裡完善加入了文人的“書卷氣”,具備了更強的藝術“氣質”。

3、篆刻作品

以前介紹汪關時發過他的一些作品,現在整理系統的《印人傳》,再轉過來: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東陽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王時敏印)

放到漢印裡,如不認真研究,能分辨出來嗎?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子孫非我有,委蛻而已矣)

如果安靜地臨上大批量的漢朱文印,則不難看出,汪關從漢朱文汲取的營養有多麼深厚。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偈庵)

如果不是深深領悟漢細朱文印的流暢線條與古璽印的淳古氣息,又怎麼會有這樣的印作呢?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程孝直)

這不就是漢玉印嗎?但不是,這是汪關的作品。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塞翁)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歸昌世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汪泓之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劉世仔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趙均之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聽鸝深處)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朱潭之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長州婁氏)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殷懋新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寒山長)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徐光啟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菉斐軒)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秋爽軒)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李宜之)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程嘉遂印)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獲古齋)

印人傳:典雅印風的創始人

(得娛館)

一點小建議:如果學篆刻找不到入手點,學古璽、秦漢印覺得沒有書卷氣,學明清名家印覺得沒有金石氣,那就來找汪關吧,他該算得上篆刻史上古往今來的結合處。找一本好點的汪關印譜,下手吧。

(【印人傳】之10,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