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一個買過20多個私募、60多隻公募的20年投資者真實感悟

在一個高淨值群裡聽大家討論投資,群裡有個叫“投資的輪迴”的資深投資者,寫了一段個人投資感悟,非常有料和有價值。

“投資的輪迴”做了近20年投資(加上股票投資),買過20多個私募(包括券商資管和專戶“一對多”)和60、70只公募產品,他還記得自己買的的第一個基金是南方寶元發行時(2002年8月)買的。

私募裡,他買過的產品包括陳光明的東方紅系列(當年還是小集合)、肖堅的專戶、胡建平的拾貝,張益馳的遠策、王曉明的興聚,重陽投資和淡水泉的產品都有買過,還有鵬揚做私募時的債券產品。都是實踐出來的經驗!

“投資的輪迴”說,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東方紅系列產品。為了證明不是廣告,直接截屏吧。

一個買過20多個私募、60多隻公募的20年投資者真實感悟

因為投資夠早,“投資的輪迴”和不少早期出來創業的優秀投資人成為朋友,常常一起聊聊市場,結合自己的購買經歷,他對投資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聰明投資者”平時做各類投資人做訪談,很少有對投資者的訪談。

但正如國內最頂級價值投資人跟“聰明投資者”說的:委託理財就像出租車,投資人是司機,投資者是乘客。司機不能說自己駕駛技術好,一腳油門呼啦猛開,各種驚險到了目的地,把乘客嚇得臉色慘白、哇哇亂叫。很多乘客可能中途就下車了,不但到不了目的地,還會罵師傅太差勁。

他說:“你得把車開得又快又平穩,還要對乘客做心理按摩,讓他對你的駕駛技術放心,坐得舒服。”

所以,買方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不止是到達目的地而已!

“投資的輪迴”願意慷慨分享他的個人經歷,“聰明投資者”經他同意發佈。

需要說的是,每個人買的產品不同,階段不同,感悟也大不同。文字中免不了帶個人情感。我們只負責真實、客觀記錄,

也歡迎各種有價值的交流。

為了更全面和客觀,文末將不同投資人的不同看法,放入文中。

歡迎和期待買過各種產品的童鞋,慷慨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悟。也歡迎私募投資人在這裡跟你家客戶說說話,這是個開放的平臺。我們不接受資管圈軟文,但期待不同角度的分享。


也談投資基金,從均值迴歸說起

也談投資基金,從均值迴歸說起,供大家探討。

1,關於均值迴歸

大家都知道,去年跑的好的公私募基金,都是拿的低估值特別是以白酒、家電白馬為主的消費股。

去年的頭部業績大概是50%,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業績,代表產品分別是高毅和東方紅。

大概是去年四季度開始,東方紅髮行的產品開始秒光,大批旗下基金進行了大額限購併且一再降低;同時,高毅曉峰的產品在各個渠道一發就是幾十億,搶購一空。

這時,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話,大意是:韭菜中有你嗎?均值迴歸,前十魔咒,誰也無法倖免。

有朋友不同意我的意見,給我留言說你瞎講,我看過他們的持倉調整,還是挺靈活的,你才是韭菜,你全家都是韭菜!

哈哈,這是玩笑了,其實我在講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即擇時的重要性,雖然這很難。

我的觀點很簡單,現在不是牛市,價值股裡面很多都已經翻倍,你指望他們明年再這麼來一次,這種可能性到底有多少?中國股市有一個特點,就是一種風格一把幹到底,達到極致,然後大批資金湧入,然後全部死光光。

優秀的管理人的確會做出調整,但他之所以優秀,一定是有一種固定的邏輯和路徑依賴的,做低估價值的人是不會去做趨勢的,如果他的風格老是在漂移,那他一定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人。

也就是說,沒有人是在任何風格下都是適應的,而巿場風格輪動,行業輪動,大小盤輪動卻是中國股市的常態。

不是說高毅和東方紅不好,他們依然是最好的投顧之一,長期依然可以給投資者帶來良好的回報,但如果你是衝著他們去年驚豔的業績才買的,那麼今年的回報大概率會讓你大失所望。

如果他們今年不怎麼賺錢,明年也很平庸,你是在2016年或者2017年一季度買的當然沒什麼,有很厚的安全墊可以揮霍,但你是在最熱的時候進去的,你能熬得住嗎?能熬多久?

資金是有時間成本的,最終看的是年化收益率,巴菲特幾十年下來年化20%,但不是每年20%。過去的十幾年,很多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超過15%,但你如果剔除掉2006、2007,2014和2015年,或者去掉他淨值大漲的那一兩年,其實他們的業績也很平庸。

大部分的錢都是市場給的,他們賺到的阿爾法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多,如果你在錯誤的年份買進了錯誤的基金,那麼結果就悲劇了。

2,指數基金是不是好的投資標的?

如果光看指數,顯然不是。

我前不久看到了一個銀河證券的數據,過去20年公募偏股型基金的收益率是年化18%,這是大幅超越指數的。它分為兩個階段,1998-2011年是20;2012-2018則降到12。

這樣的收益絕對是亮瞎眼,但我相信很多人也包括我,肯定是沒拿到這個收益,原因無外乎頻繁操作,低點時不敢買,高點時又買太多,選錯基金等等。

那麼你持有指數基金可以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中國的指數是個怪胎,滬深300和上證50這些年幾乎沒有給投資者帶來什麼回報,深成指好一些,中小板和創業板要牛的多,但波動巨大,你想踏準節奏,太難。

於是很多人嘗試著做估值輪動,動態再平衡,這是一個好辦法,不過這需要經驗和意志力,逆向投資是個考驗人性的東西,我下一個點講,如果你能做到,那比不動如山或想著牛市逃頂熊市超底要好的多,但不經過幾輪牛熊恐怕也做不好。

我認為主動管理的指數增強也許對新手更適合,每年都能有幾個點的超額收益,長期也很可觀。要知道,過去十年最好的私募基金之一淡水泉費後年化大約16%,超過公募平均4個點,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3,逆向投資好做嗎?

我拿自己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在A股有兩個行業是長期大幅超越市場的,消費和醫療。

這二個行業有很多的長牛股十倍股,其中醫療平均每年有20個點的超額收益,防守進攻俱佳,我持有醫療行業基金。

股災後我開始買入,我大約買了三年多醫療基金。很不幸,這幾乎是醫療失落的三年,大的結果是大幅跑輸,一個戴維斯雙殺的三年。

隨著它的估值在不斷下降,我也在不停的買入,剛開始每隔一段時間雙倍加買,後來為了克服恐懼開始周定投、月定投,但還是繼續跌,到17上半年我把定投也停了,我已經怕了。

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市場上都是負面的消息,人口老齡化國家要控費、嚴格的行業管制和審批、大面積控制輔藥,中藥的負面新聞充斥,雖然美國醫藥是大牛但日本老齡化後卻是另外一個走勢而中國的路徑很可能是日本.....

我心裡開始發慮,好幾次有想減倉止損的衝動,有朋友聊天問我持有什麼基金,我都不敢說自己有醫療,一怕誤導別人,二也是我自己都沒自信,我感覺在這個投資上我已經是個loser。

還好,挺過來了,今年又變成了醫藥是漲得最好的行業,市場又變成了創新無敵,似乎一夜之間中國人突然開始大把的磕藥了,分析師在不停的吹票,恆瑞漲到了80倍市盈率。

要知道,從做資管起,恆瑞就是東證的重倉,但去年他們早就減了很多,連個影子也沒了,價值如他們,至少也錯過了一倍漲幅。

前幾天,做的挺好的中歐醫療開始限制大額,但趨勢還在漲,大量的錢還在買,那麼這時候買入的人到底是風險大於機會,還是相反呢?所以,逆向投資就是和趨勢做對,而趨勢之長之頑固對投資者的煎熬絕對不是一個容易完成的任務。

有時候投資就是如此,常識和自律,毅力和耐心是一種修煉。最後借用六祖慧能的一句話結束: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的心在動。市場本就如此。


“投資的輪迴”的感悟,群裡點贊一片,但也有疑問,為了相對全面,我們將其他投資者的疑問附上。

@某群友(問“投資的輪迴”):

 過去十年淡水泉的收益年化16%數據哪裡來的?我當時持有的兩年多收益在18%左右,我是16年股災前跌到剩下6個點的收益出場的,後來淡水泉的產品在6月份的時候因觸碰止損線清盤的基金就有**只,再後來還有多少隻清倉的就忘了。

當時有個朋友告訴我他買的由於強行平倉出來的淨值只有0.6幾(雖然平倉線是0.8,但是說是因為極端情況,沒辦法)因為自己的**(注:其他投資人管理的某私募)當時跌到0.6幾還暗自慶幸還好沒有平倉線,誰知道**後來跌到0.5不到,三年多了現在淨值才爬到0.7。

當然了,淡水泉也算是一隻很不錯的基金,至少基金經理堅持每年跟投資人進行交流溝通,這兩年的淨值修復的不錯(前提是當年沒有被強行平倉),所以今年趙軍(注:淡水泉的掌門人)大喊直到目前為止,公司旗下產品所有的投資者都是正收益的,當時的確想問假如沒有清倉的話,所有的投資者都是正收益嗎?不過平安會場沒有設問答環節,所以沒機會提問。

@某群友淡水泉我是2015.3買的,產品20%投新三板,記得股災時最低約0.9吧,現在是漲24%……拉長時間感覺還行。看來我是比較幸運的。

@投資的輪迴一個基金的好壞儘量要拉長週期來看,週期越長越有說服力。但即使歷史已經證明了他的優秀也並不能代表他未來一定還會繼續優秀下去,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會時不時的低迷和巨幅波動。

你去問一個人這個基金好不好,別人告訴你好,你買了後卻體驗一般,這是因為你的買入時機和持有成本和別人是不一樣的。

所以,擇時和判斷在你自己,你的決定導致了最後的收益好壞,而不僅僅是產品本身。任何時候都可以無腦買入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回顧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投資經歷,無論是PE、新三板、二級市場產品和股票,只要是在市場狂熱時購入的,效果都是差強人意甚至虧損累累的。

我想,投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對自己情緒的管理,守住常識儘量不被噪音干擾,你就成功了一半。

投資是一門哲學,市場的大幅上下波動有時就是情緒的宣洩,擅於控制情緒並能利用情緒的人一定會成功。


招人 | “聰明投資者”招募2-3名財經編輯與2-3名新媒體運營,座標上海,簡歷請發[email protected]

聲明:凡註明“聰明投資者”的作品,版權均屬聰明投資者。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違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記錄和傳遞信息,不代表“聰明投資者”贊同或反對其觀點。一個買過20多個私募、60多隻公募的20年投資者真實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