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元白詩箋證稿》1958年的批校者是如何批判陳寅恪的?

我從孔夫子舊書網偶得一冊《元白詩箋證稿》(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閒時翻看,發現此書有題記和一些批校,細讀之後,感覺批校對理解當時學者心態及陳寅恪其人其著的時代沉浮不無價值,借用中國古籍批校本稱謂,名之為《元白詩箋證稿》批校本。

中國古籍批校本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雕版書;二是墨筆或硃筆批校。此《元白詩箋證稿》是現代鉛印書籍,用鋼筆批校,可稱現代批校本。古籍批校本因有特殊價值,歷來有造假者,此《元白詩箋證稿》售價低廉,與通行本價格無異,可排除造假可能。

《元白诗笺证稿》1958年的批校者是如何批判陈寅恪的?

《元白詩箋證稿》書影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有1950年嶺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室刊本,線裝一冊,可視為此書初版本;1955年,作者修改後,文學古籍刊行社再版,鉛印一冊,此是《元白詩箋證稿》第二個版本;1958年4月,《元白詩箋證稿》經陳寅恪校正錯誤,增補材料後,由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鉛印本。《元白詩箋證稿》批校本即依此版,略作介紹如下:

題記及作者

扉頁鋼筆題記(原文豎寫):

元白詩箋證稿,考校字義典故、史實,固多獨見。然其間貫穿著唯心史觀,否定物質生產、階級鬥爭和人民群眾對文學史的決定作用,把文學當作文學家主觀塑造的東西,片面地誇大文學家的天才。對舊史料也毫無批判地運用,且其間為考據而考據,厚古薄今,脫離現實之處,所在多有。但蒐集資料較多,對研究元白詩及唐史皆有參考的價值。惟運用時應加批判分析,否則就會墜入其唯心史觀的泥坑。

鍥不捨者敷五記 一九五八、九、十

題記落款“鍥不捨者敷五”,我猜測“鍥不捨者”或為齋名,“敷五”或名或號,一時沒有查到任何史料。網上查到一則“王祺孫”信息,其字敷五,系民國大商人王佔元之子,后王敷五子承父業,亦為天津有名富商。王氏父子均雅好書畫,與其時畫壇名流如於非闇、張大千、齊白石多有往來,收藏極富。無史料判斷此“王敷五”即是“鍥不捨者敷五”,但從年齡和活動時間推斷,此“王敷五”或略具可能,敷五為名,似也不常見。期待博雅君子考出此人,有以教我。

《元白诗笺证稿》1958年的批校者是如何批判陈寅恪的?

扉頁題記

細讀此人批校,發現其對中國古籍非常熟悉,批語行文,簡潔流暢,鉛筆楷書字體方正有力。可推測批者有較高文化修養。為敘述方便,以下姑以“敷五批”為標識。

題記遣詞造語及對陳寅恪學術的判斷,皆有典型時代痕跡,所謂一分為二的思考方式,對陳寅恪的學術略有肯定,但思想方法上則全面否定。題記雖簡短,但同時代批判陳寅恪的所有學者及批判文章,不出此題記思路,可見當時學者所受時代潮流影響之深。

《元白诗笺证稿》1958年的批校者是如何批判陈寅恪的?

王佔元之子王敷五印章

讀書批校,屬私人行為,一般來說不具外在壓力,私人讀書批校,而完全不脫主流學術觀點,可知時代學術潮流已發生根本變化,而且不排斥學者有認同時代潮流的自覺意識。

1958年,中國學術界批判“厚古薄今”,陳寅恪首當其衝,此後即不上課。當時《歷史研究》《光明日報》《新建設》等學術雜誌,均刊出過批判陳寅恪的文章,中山大學也將陳寅恪作為重點學術批判對象。“敷五批”深受時代影響,可視為陳寅恪學術命運的一個時代縮影。

具體批語

此本批多校少,校只一二處,無關緊要。批校方式是先用曲線標出原文,針對所標原文意思,在書上端空白處批註(書名號為編者所添),以下一一列出:

陳著:“自來文人作品,其最能為他人所欣賞,最能於世間流播者,未必即是其本身所最得意,最自負自誇者。”敷五批:“不為他人所欣賞,不為世間所流播,雖自負自誇,也不過缺乏人民性的貴族文學。”

陳著:“所謂文人學士之倫,其詮釋此詩形諸著作者,以寅恪之淺陋,尚未見有恰當之作。”敷五批:“自負甚高,目空一切。”

《元白诗笺证稿》1958年的批校者是如何批判陈寅恪的?

該書的批註

陳著:“第一,需知當時文體之關係。第二,需知當時文人之關係。”敷五批:“從文體文人關係釋《長恨歌》,如隔靴搔癢。”

陳著:“朱之考異雲……”敷五批:“陳氏所謂文體指歌傳為一體,引鶯鶯歌傳,《石鼎聯句序》及詩為證,但也不能說明其普遍性。”

陳著:“其意境宗旨,迥然分別,俱可稱為超妙之文。”敷五批:“其所讚歎,亦甚皮相。”

陳著:“此固微之天才學力之所致,然實亦受樂天之新樂府體裁之暗示。”敷五批:“稱微之為天才。”

陳著:“即是白陳諸人,洵為富於天才之文士矣。”敷五批:“稱白陳為天才。”

陳著:“雖於白氏之文學無大關涉,然可藉以了卻此一重考據公案也。”敷五批:“為考據而考據,雖與無關,亦牽強為之。”

陳著:“未必真見其第一等材料而詳考之也……且依第一等材料開元禮為說。”敷五批:“兩稱一等材料,其對史料重視可見。”

陳著:“正史小說中諸記載何所依據,今不可知……”敷五批:“引書十五種長達四頁,僅考出貴妃非處女,不唯與《長恨歌》無關,且作用也不大。”

陳著:“此條失之眉睫,(友朋中夏承燾先生首舉以見告,甚感愧也)。”敷五批:“好像治史唯一就是史料,只有煩瑣的考據者才如此。”

陳著:“及七夕長生殿私誓等物語之增飾。今不得不略為辯證。”敷五批:“又來考證一番。”

陳著:“寅恪淺陋,姑妄言之,以俟當世博識學人之教證焉。”敷五批:“稱淺陋,看似謙虛,而實不然。”

陳著:“樂史所載,未詳其最初所出。”敷五批:“《後漢書》卷三零(編者注:應為卷九十)《烏桓鮮卑列傳》,言烏桓‘婦人至嫁時乃養髮為髻,著句決,飾以金碧,猶中國有簂步搖’注云‘簂或作幗,婦人首飾也。續漢輿服志,公卿劉侯夫人紺繒幗《釋名》皇后首飾上有垂珠步則搖之’。範書卷十後紀,和熹鄧後條‘以未有步搖環珮,加賜各一具。’以下又考霓裳羽衣曲的來歷。”

陳著:“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宴宴昭陽者,乃依據在翰林時親見親聞之經驗。”敷五批:“不忘考據。”

陳著:“既著重於舞,故以作‘看’為尤。”敷五批:“考訂一‘看’字。又提出材料。”

陳著:“姑記此疑,以俟詳考。”敷五批:“從事煩瑣考據,因而越考問題越多。以下考六軍的來歷。”

陳著:“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敷五批:“箋證峨嵋山。”

陳著:“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敷五批:“箋證‘雨鈴’二字。”

陳著:“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敷五批:“箋釋‘挑燈’二字。”

陳著:“中有一人字太真。”敷五批:“考太真。”

陳著:“而微之天才之所表現者也。”敷五批:“又談天才。”

陳著:“必就同一性質題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敷五批:“再次申明用排比材料方法研究文學史的偏見。”

陳著:“真可謂能所雙亡,主賓俱化,專一而更專一,感慨復加感慨。”敷五批:“唯心論調。”

陳著:“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敷五批:“詮釋冰下灘,以元白詩反覆相證段氏所解。”

陳著:“戲曲家之說,未知所本,恐不可據。俟考。”敷五批:“需考太多。”

陳著:“江州司馬青衫溼。”敷五批:“考‘青衫’二字殊有來歷。”

陳著:“宮詞不能作於十四暮春之證也。”敷五批:“此章幾乎用了一半的篇幅考證微之是否經過連昌行宮,感時撫事而有是作,未免詞費。”

陳著:“若非文學之天才,焉能如是。”敷五批:“又嘆元稹天才。”

陳著:“微之夢遊春詩傳誦已逾千載。其間自不免有所偽誤。茲舉一例言之,如‘嬌娃睡猶怒’之‘嬌娃’二字。”敷五批:“考證嬌娃為獢娃甚允。”

陳著:“《鶯鶯傳》為微之自敘之作,其所謂張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無可疑。”敷五批:“為何此處不考證便下斷語?”

陳著:“唐代當時之人即視安史之變叛,為戎狄之亂華,不僅同於地方藩鎮之抗拒中央政府,宜乎尊王必先攘夷之理論,成為古文運動之一要點矣。”敷五批:“此又言安史變叛刺激古文運動的興起。”

陳著:“此類百戲,源出西胡。”敷五批:“考百戲源於西胡與其文化西來的錯誤論點有關。”

陳著:“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敷五批:“《漢書·西域傳》贊‘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武紀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師古引文穎注云‘蓋雜技樂也。巴俞戲魚龍曼延之屬也’。獻樂以下數語,並見於後卷八十一陳禪傳。元紀·初元五年,罷角抵,荀悅漢紀,罷角抵戲。”

結論

《元白詩箋證稿》批校本,雖為一普通批本,但它的存世和發現還不無意義。

《元白诗笺证稿》1958年的批校者是如何批判陈寅恪的?

敷五批本整體對陳寅恪學術的判斷,表明當時中國學術界基本否定陳寅恪的學術貢獻。1958年,郭沫若《關於厚今薄古問題》刊出後,所謂“在資料佔有上超過陳寅恪”已產生影響,學術界對陳寅恪重史料及考據的學術風格懷疑遠勝認可,不但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敬意,而且助長了在個別史料方面吹毛求疵的風氣,敷五批本明顯流露對陳寅恪考據方法的輕視和不以為然。

通過敷五批本對陳寅恪學術的評價,可判斷當時中國歷史學界唯物主義、階級鬥爭和人民性等抽象概念已成流行話語,傳統考據方法和重史料應用的研究習慣,已失主導地位。

由《元白詩箋證稿》批校本所留閱讀痕跡可以判斷批者仔細閱讀了全書,批語所佔全書比例並不高,似可倒推為凡無批語處,陳寅恪的研究均令人信服,令批者無話可說。

敷五批本中補充了兩條關於“角抵戲”和一條“簂步搖”史料,確為陳寅恪所忽略,說明批者對史料的態度很矛盾,自居史料時強調史料的重要性,無話可說時則貶低史料和考據地位。

通觀敷五批語,感覺批者具相當史學素養,時在1958年,批者學術背景定是建立在民國學術訓練基礎之上,但時代轉換後極快熟練運用流行學術概念並自覺認同主流意識形態思想方法,代表當時中國學界多數學者的選擇,趨利避害,隨波逐流,成為時代風尚,更反襯出陳寅恪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時代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