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青龍粘豆包是怎麼做成的

粘豆包是滿族人的傳統食品,青龍滿族自治縣至今還沿襲著冬至後做粘豆包的習俗,在他們眼中過年要從做粘豆包開始。



在青龍縣龍王廟鄉老院村,五六個農村婦女圍坐在火炕上,炕中央擺上個小方桌,盆裡是和好的面和餡,人們摳出一小團黃米麵,把豆餡包進去,團成雞蛋大小的形狀,就是粘豆包。康玉玲:“從打我小,一到冬至我媽就淘米做粘豆包,年年都是那樣,大傢伙都淘米做粘豆包。”


青龍粘豆包是怎麼做成的

在青龍縣粘豆包也叫“粘米餑餑”、“豆包”,做法是先把大黃米泡上半天。待到黃米瀝乾水後,套上小毛驢,把淘好的黃米鋪在碾盤上,小毛驢拉著碾砣,一圈一圈地轉,為了防止毛驢偷吃黃米,還得把小毛驢眼睛蒙上。如今這樣的場景早已不見,替代小驢拉磨的是碾粉機,電冰箱也替代了儲存粘豆包的大缸,不變的是一代一代的傳承。

大黃米磨成麵粉,用開水燙麵之後發酵,包上豆餡,大黃米不易消化很能抗餓,有句話叫“別拿豆包不當乾糧”,就是這個意思。李品雙:“餡太大了不行,蒸著吃也行,煎著吃也行,煎著吃就跟油炸糕似地也好吃。”

一會兒,六七十個粘豆包就做好了,上鍋蒸的時候底上要貼一片苞米葉或蘇子葉,這樣蒸出來的豆包還有一股清香味。半個小時左右,開鍋了,金燦燦的粘豆包香氣四溢。李品雙現在生活好了,家家生活都不錯,不過一到過年的時候,老百姓還都想這粘餑餑,過年了有這粘餑餑就有這過年的氣氛。

人們用小鏟子蘸上水,往外起豆包,把粘豆包放在蓋簾上。這時外面寒風凜冽,揭鍋的熱氣讓玻璃窗變得朦朧,屋內傳來一陣陣的笑聲。


編審:劉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