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來來來!請您吃一頓契丹大餐

說到契丹人吃什麼,我得先引用一段詩文,雖然這顯得我好像很喜歡故弄玄虛,但是這段詩文的確是十分有趣,因為這裡面說了十分確切的四個字:腥羶酸薄。

“會同出入凡十日,腥羶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風隧沙場不宜客。

相攜走馬渡桑乾,旌旆一返無由還。”

這是北宋的官員蘇頌在出使契丹時,寫下的幾句詩,從詩裡顯然可以看出,契丹人吃的東西很不合他的胃口。這不難理解,每年我都會到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牧民朋友布日那家做客,我家老公每次去都不敢喝炒米奶茶,更不動一口烤全羊,因為他也跟這位北宋的蘇大人一樣,受不了那“腥羶酸薄”的怪味。


來來來!請您吃一頓契丹大餐

這是放了兩天的手把肉的照片,是我在布日那家拍下的。對於不習慣的人來說,無論是它散發出的氣味,還是它吃進嘴裡的口感,都有些不好接受。而這很有可能就是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餐桌上最普通的吃食。他們長期過著漁獵、遊牧的生活,經常在野外作業,沒有現成的鍋灶,當然也就不可能像中原那般的細烹慢燉了。

來來來!請您吃一頓契丹大餐

北宋史學家路振在他的《乘軺錄》中就記載了他出使遼國時受到的款待:“熊肪、羊豚、雉兔之肉為濡肉”, “牛鹿、雁鶩、熊駱之肉為臘肉”,,“割之令方正,雜置大盤中”,“二胡雛衣鮮潔衣,持蛻巾,執刀匕,遍割諸肉,以啖漢使”來看看這段話說了些什麼:

“熊肪”,“肪”在古漢語裡表示動物身上最厚的那層脂肪,一般都長在動物的腰間,這就意味著“熊肪”,就是熊腰上脂肪最厚的那層肉肉。咦!雖然吃熊超級霸氣,但是那白白的脂肪層,還是覺得好膩好膩好膩啊。

牛肉、鹿肉、大雁肉、熊肉、駱駝肉,都被做成了臘肉,這些臘肉和剛剛提到的煮熟的鮮肉,切成方方正正的大塊,擺放在大盤子的當中,契丹的侍者穿著鮮豔整潔的衣服,一手搭著毛巾,一手拿著匕首,把每種肉都切幾塊,送給北宋的使者吃。這跟現在我們到草原家庭做客的時候,牧民朋友要殺羊,做手扒羊肉,然後親自上手切給我們吃一樣,雖然原始粗放,但卻體現了豪爽的性格和熱情好客。

來來來!請您吃一頓契丹大餐

據說,當時,契丹人所用的調料也多來自本地的山野,如山蔥、山韭和山花椒、野蒜等,食用時也是要用刀割,再佐以蔥、蒜等調味。還記得前幾年特別火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裡面就大段描述了草原野韭菜醬的美味,殊不知在一千多年前的契丹人當中,這也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

史料記載,契丹人還會做肉餡包子來當作主食,只是這種食物在當時是非常昂貴講究的,必得在貴族家才能吃到。蒙古包子到現在也在草原地區流行,今年紅梅姐姐特別熱情地包了一頓給我們吃,我只想說,這種曾經只在契丹貴族人家餐桌上才能出現的純肉大包子,讓作為漢族人的我有點望而卻步。

來來來!請您吃一頓契丹大餐

這是一幅遼代古墓出土的壁畫,裡面描繪了日常家庭的吃喝場景,雖然食物的呈現並不太多,但是從餐具的使用來看,跟今天的我們所使用的餐具也沒有什麼差別,圈足的碗,盛湯的大勺子,盛酒的手提罐,擺放整齊的筷子和勺子,處處透露著生活氣息。

來來來!請您吃一頓契丹大餐

配合這張壁畫,我貼上了今天蒙古人待客的一張照片,據說契丹人也喜歡吃炒米、黃油、果子和奶茶。在這張我隨手拍來的照片上,契丹人喜愛的食物一樣都不少。

來來來!請您吃一頓契丹大餐

不過,在契丹統治北方的後期,現在的巴林左旗右旗和寧城一帶,因為有很多人是從中原遷過來的,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所以飲食習慣也跟中原地區沒太大差別。米飯、粥、饅頭、餃子、餅、麵條等是常見的盤中餐。

由於有特定的最佳屠宰期,會出現大量肉食需要保存的問題。這時,契丹人會將各種動物的肉分割成條狀或塊狀,製成風乾肉,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燒烤而食。這就是現在紅遍大江南北的風乾肉和牛肉乾了。不知道現代人在吃著這些肉的時候,是否能想到,一千年前的契丹人也吃著同樣的東西呢。

來來來!請您吃一頓契丹大餐

由於契丹的大部分地域在塞外,寒冷之地,不可能四季都有青菜吃。但這裡有許多山珍可作補充,如蕨菜、蘑菇等。其中有一種叫“鐵腳草”的山野菜,收穫陰乾後,在冬天做湯,是很受歡迎的美味。另外,東北人至今冬天還餐餐必備的酸菜,當時也是契丹人冬天的最愛,他們還會把將山野菜進用鹽醃漬,切碎,用油拌,可以在吃大肉的時候解解油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