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這些“信號”代表你們有重新複合的機會

“一段關係的質量,取決於你感同身受的能力,你能否真正理解對方的需求和主要的慾望。”

首先,目前的你或許很迷茫,需要一個準確的指標去判斷對方是否願意,或者給你留了機會與你複合。

以下行為佔有越多,說明對方越希望與你複合。

1 對你還會有動怒的情緒,情緒越重,發洩欲越強,其實越代表沒有完全放下你。

2 沒有與任何人說你們分手的事情。社交圈無人知曉。

3 會在朋友圈發一些傷感的話題,說說,或者關於感情的文字文章等。

4 共同的回憶性質的朋友圈還保留著,沒有刪掉。

5 電話,微信,至少還有一項是你能聯繫到他的。哪怕是刪掉了,也可以發驗證信息。能搜到對方微信號。

6 一談感情的回應態度 ,並沒有那麼激烈,比如說“我們還是靜靜吧“ “我們還是保持點距離吧”

7 沒有物歸原主,還留著你送給他的一些禮物。

8 目前還是單身狀態

9 微博 ,抖音等一些社交軟件還在關注著你。沒有取關。

10 會向共同好友打探你近況

12 共同朋友邀約見面的時候,沒有找藉口走開。

以上的點佔的越多越代表對方其實與你複合的意願越大。

知道這些以後,我們要先知道自己與對方的依戀模式, 然後對症下藥。不要有病亂投醫。什麼性格與人格,一定有其特殊的解決方式。

在嬰兒時期,孩子就會逐漸形成三種依戀模式:

安全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係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當母親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很快樂,也有勇氣去探索周圍未知的空間。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在旁邊不會有什麼危險。即便遇到危險,他們也能回到媽媽那裡尋求安撫。媽媽離開不在的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會很痛苦,一直等待著媽媽回來。但只要媽媽回來了並安撫了他們,他們會很快恢復正常,又開始愉快的玩耍,而不是一直粘著媽媽。

迴避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係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媽媽在不在身邊他們都無所謂,他們也不會親近媽媽。他們探索未知空間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媽媽親近。

焦慮型

形成這種依戀關係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是,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他們看起來正常。可一旦媽媽離開,他們就會非常痛苦。當媽媽再回到身邊時,他們就會對媽媽發脾氣。只要媽媽表現出要離開的意圖,他們就會大吵大鬧,或者纏住媽媽不放。他們對玩耍失去了興趣,所有的焦點都在媽媽身上。

依戀模式若持續發酵,就會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

一個安全型依戀關係人,別人和他的相處會很舒適,尤其是伴侶,因為他們很少會對一段關係表現出焦慮,也不會對伴侶太過依賴;

一個迴避型依戀關係的人,很難與別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即使建立了,對方也會覺得他冷漠,不會關心別人,愛對他來說是一件負擔很重的事情。迴避型, 想要尊重理解和空間 , 淡漠而獨立 。

1喜歡疏離感

2被動不主動

3腦海中有個完美伴侶

4 不願意承擔責任

一個焦慮型的依戀關係的人則最為糾結。這個人非常渴望別人的關注與關愛,一旦得不到,就會變得歇斯底里;但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很害怕建立一段關係,害怕這段關係失敗或者害怕失去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沒有辦法和伴侶保持一種適合的距離,所以給伴侶的感覺是忽冷忽熱。焦慮型的依戀風格, 就是渴望親密和聯繫關注 。

1對於伴侶和關係依賴性強

2對於伴侶完美化

3無法控制焦慮感

4把伴侶當做生活的全部和唯一

依戀關係如何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目前尚存在一些未能確認的方面,但可以肯定,這種關係對一個人有著極大的影響。

這就像一個餓急了的人終於發現了食物,利令智昏的他會毫不猶豫的一個箭步衝上去,想馬上享用那頓食物,而完全喪失了去考慮這個食物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我吃了會有什麼後果,會有什麼代價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在早年的原生家庭裡就沒有得到過良好的有質量的愛,這些愛包括溫暖、溫情、關注、認可、欣賞、讚美等,那麼這個人內心深處就潛伏著大量的對這些東西的渴求。

在潛意識深處,他對自己能否得到這些愛沒有信心,甚至懷疑自己是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那麼他就非常想在意識層面去證明自己可以有這些,甚至因為沒有得到過愛,沒有見到過,他不知道愛是怎樣的,愛分為哪幾種,程度上有哪些不同,所以當別人給他一個好感的時候,他就會誤認為那就是愛了,於是把自己壓抑的渴望和需求全部投射出去。

這種渴望和需求完全不再一個僅僅有好感的人的承受範圍之內,所以就很容易把對方想靠近你的心嚇跑,至少是會阻擋對方靠近你的腳步。

又因為你分不清好感階段和愛的階段,所以在你投射出大量的渴望和需求時,對對方有了過高的嚴重的超出了對方當前能承受的期待,導致對方壓力很大。

因為此時你們的感情沒到那個份,對方確實給不出你想要的感情,但是此時你不幹了,你理所當然的認為對方應該愛你,滿足你,不然就是不愛你,所以,你開始不滿甚至指責對方,結果一指責,對方就被你嚇跑了。

嚴重缺愛的人活在尋找理想媽媽的劇本里,因為早年沒有得到過父母足夠的關懷、認可,關注和寵愛,所以在潛意識深處,他們一直在幻想有一天可以得到這個理想的父母,把他缺少的東西都給補償過來,而“愛情”這種東西往往會被選中作為這個缺失的補償品。

因為過於缺失,必會過於補償,所以他們一發現有任何蛛絲馬跡,就容易衝上去,索取對方的愛,就像一個缺奶的孩子嗷嗷待哺,急切的尋找一隻奶頭一樣。

在生活中,往往他們也容易陷入到這種缺愛的恐慌裡,表現為沒有人愛自己就處理不好自己的事情,沒有人愛自己就覺得自己的生活有問題,自己不能專注的做自己的事情,甚至無法安心做任何一種事情,而被這種缺愛飢渴搞的團團轉。

一言之,因為缺愛而焦慮,太焦慮了必然會用力過猛。

01

攻擊:“他為什麼變了”

小葉與男友相戀五年,戀愛伊始兩人總形影不離、你儂我儂,這讓小葉感到很滿足。小時候父母總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只能照顧她的起居,卻無人聽她訴說內心的煩惱。父母偶爾回家,也常常是為錢而吵架,因此小葉並未學會如何與人好好相處和交流。

進入大學,宿舍裡的同學似乎很快都能打成一片,而自己卻始終感覺格格不入,倍感孤獨。因此,男友的出現,填補了小葉獨來獨往的大學生活的空缺。“至今我還記得,男友提著熱騰騰的豆漿包子在宿舍樓下等我的那個冬天早晨。”小葉總是在發完一通對男友現在的抱怨後,會提到過往的美好回憶,最後話語總是落在相同的話上——“他現在怎麼就變了呢?”

在進入大四以後,因為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緣故,小葉與男友一下子忙碌起來。因為各自選擇不同,最終小葉考上了研究生,而男友前往一個濱海城市去“一展抱負”。距離成為了橫亙在兩人戀情面前的現實難題,儘管小葉決定碩士畢業後也去男友的工作城市繼續雙宿雙棲,但現在看來,這似乎並不能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

諮詢時的小葉常常時而抱怨至怒火沖天,時而又陷入迷茫。

“我們現在的生活差異很大。我在白天因為他工作不敢給他打電話,晚上常常沒說兩句電話,他又推說很累就掛斷了,其實我知道他是跑去玩網絡遊戲。好幾次只要我不找他,他可以連續幾天都不給我電話。現在我每天都控制不住自己,要打兩三個電話給他,他嫌我煩,不接我電話,我的生日也會忘記。

以前唸書時,他總在樓下等我一起上自習或吃飯,你說怎麼樣才能讓這一切回來呢?”

02

“他還愛不愛我?”

小葉的問題,也是很多少男少女在度過最甜蜜的“戀愛激情期”後都會面臨的心理落差。戀愛時,因為新鮮好奇、感受到情感上的融合與被重視,人總是不吝於通過積極主動的付出來獲取關係的穩固和對方的認同。

當內心的需求被一定程度上滿足後,即通常表現為“我知道對方總是在那裡”,則激情開始慢慢退去,人的惰性以及現實環境(如工作壓力或異地戀等)開始讓人不再花大量的精力於經營情感之上。於是,最常見的第一個問題就被提了出來——“他還愛不愛我?”

當下男女對愛情的理解,常常活在類似電影或小說的一幕幕場景中,將熾熱的情緒視為愛情的全部,卻未深入去理解生活的複雜。其實,愛情有很多成分,熾熱只是它的一個成分——激情的表現,剩下的還有親密以及承諾兩個部分。一份真正能夠持續一生的愛情,需要兩個人有充分的互相瞭解,真正的欣賞和接納,能夠一起分享興趣,有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並且都非常願意為了對方進行磨合改變,兩個人都渴望與對方共度一生。

激情和模糊的心動並不能支撐漫漫歲月的無情磨蝕,這也就是初戀為什麼常常不成功的重要原因。我為只談過一次戀愛的小葉解釋道:“愛不是一種狀態,不是一種一旦建立就會恆久不變的事物。愛就像一株植物,它需要合適的環境,天天有人給予陽光雨露,細心呵護才能夠茁壯成長。愛情中任何一個人的任性、自我、拒絕溝通,都會像風霜雨雪和害蟲那樣侵蝕這株愛情的植物,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植株枯死。”

03

“我無能為力”

所以我常常會問來訪者,“對於日益變淡的感情,你做了什麼?”小葉在諮詢中一味指責男友不復當年之溫柔,不再“早請示晚彙報”,甚至連物質上也不願繼續保障。她總認為是男友變了、不愛她了,所以“只要有辦法讓男友變回原來的那樣,那麼他們之間就不會再存在問題”。

當我問起小葉是否關心過男友在外打拼的事業、最近一次的交流溝通在什麼時候時,小葉羞愧地答道,“我知道他不喜歡我每次電話都談錢,但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是責怪他對我不夠好。”抱怨或索取除了偶爾能換得對方臨時的“撫慰劑”,並不能解決問題,開啟溝通才能搭起心靈貼近的橋樑。這時,第二個問題就被擺上檯面——“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我無能為力”。

小葉和男友在一起,一開始因為共同的生活環境(如大學生活),從小到大的經歷或趣聞,都能成為二人分享的話題,但久而久之,過去的事情總有說完的一天,漸漸就相對無言了。因此,共同語言成為男女關係緊密維繫的紐帶,只有共同的話題才能讓彼此更加了解對方,而不可能單憑生活的慣性。生活總是會趨於平淡的,但是話題、興趣都可以在努力下去尋找和創造,比如一起看一本書、聽音樂或出去走走,去探索雙方可能有的共同點,或者在對方能夠接受的情況下慢慢培養對方。

兩個人能夠長久的走下去,其基礎是要能夠滿足彼此內心的需求,而更進一步則是需要共同的價值觀。若雙方在個性中總是相互衝突,或者都不願意為這段感情付出,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追問第三個問題——“你為什麼愛對方,對方是什麼樣的特質吸引你”。

望著小葉迷茫的眼神,我對這個問題進一步闡述:“真正的愛與接納是‘我知道他有這些缺點,但我可以接受這一切,因為我知道,他身上有我最想要的東西’,但是,對你而言,你能夠接受充滿缺點的對方,哪怕對方一輩子都改不掉這些缺點嗎?你最想要什麼?對方真的能滿足你這方面的要求嗎?”

04

“這是我的責任”

通過較長時間的啟發和對小葉自我思考的鼓勵,心理諮詢終於進入認識自己的階段——我們需要了解自己是如何構築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小時候起,父母的人格特質以及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形成了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斷遭遇的成長經歷,也潛移默化地塑造出自己的人生觀。

上文中的小葉,因為幼時缺乏父母的關愛,加上未能從家庭中習得良好的溝通方式,因此一直處在安全感不足的狀態下,這就決定了她會喜歡上能夠在細節處呵護周到的男性。由於身邊沒有朋友或其他的感情支持,於是她非常依賴於男友之間的聯結,試圖通過加強對男友的控制,以避免自己再次進入一個人狀態的“被拋棄感”。因此,在不斷失望卻放不下的糾結背後,實際上是將可憐的安全感寄託於他人的緣故。

當諮詢一步步打開小葉的心房,將她曾經不敢面對或道不清說不明的感受一一抽絲剝繭時,小葉也能夠越來越主動地參與到自我分析中來。她告訴我,她能夠慢慢地從抽離的角度來審視二人之間的關係,現在自己也會看些自己興趣的書,不再像以往那麼頻繁地纏著男友了。

“我發現,其實我很需要有一份治癒式的愛情,我的男友要能夠讓我產生信任,給予我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愛。我能夠感覺到,每當我和男友聊得很開心時,那種心與心的貼近距離讓我特別溫暖。

我願意去改變自己任性的脾氣,說白了,我發脾氣都是希望對方更在乎我,只不過,這不是個合適的方式。我想,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帶著自我為中心的方式去溝通,不僅僅適用於和男友之間,也適用於和身邊的朋友。”小葉對於兩人之間的問題,終於將聚焦的對象,從“他”變成了自己。

對於第四個問題——“該不該和男友繼續過下去”,小葉說她還需要認真想想,既搞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希望能夠和男友再嘗試冰釋前嫌地交心談談,看看雙方是否屬於自己合適的對象。“現在雖然我還有許多痛苦,但是通過情感諮詢,我意識到這是認真思考自我和分析雙方的機會,也是良好的自我成長契機。”小葉的這席話,讓我驚歎人的成長可以具有多麼大的潛力。

05

成績:承擔責任的人獲勝

我很高興地看到小葉不再以“受害者”的心態來逃避自己所面臨的問題,而是將如何處理這段關係真正視為自己的責任。我知道,我們之間的諮詢也要進入尾聲了。小葉在最後一次諮詢時,既帶著點興奮、又面露堅定地對我說:“老師,我原以為放下戀情需要的勇氣,是一種敢於忍受痛苦的衝動之舉。現在我才懂得,直面存在的問題、思考改變的可能、打造成熟的心態,才是真正的勇氣。

“我終於又回到最初找你的那個問題了——我該怎麼辦。我想我已經知道答案了,那就是承擔起自己人生的責任。謝謝您教會我這份能力,我想我能夠鼓起勇氣去迎接未來的挑戰了。”

我合上她的諮詢檔案,目光停在了書桌旁一本打開的小說上,那是毛姆的《刀鋒》,扉頁的題詞是“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PS: 對於焦慮型的建議

1轉移注意力到自身

2不要索取和要求 學習溫和的表達需求

3保持一定的距離 學習尊重理解和給於對方空間

4學習主動去滿意對方的需求 對方不說 需求被滿足一定很開心

5注意溝通的時間和程度

6 在關係初期告知對方自己的焦慮型和對於感情的依賴和密切需要 對方能接受繼續 不能接受就及時止損

7識別迴避型 尋找安全型戀愛

8 進去戀愛後 不要聚焦到對方身上 關注自己 發展自身愛好朋友

9 找一個最能夠給你安全感的人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