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貝達藥業專利藥紅利

紅利1)專利期從10年提高到14年,等同把專利藥價值提升40%;

紅利2)澤璟製藥被官方認可按研發投入56倍IPO定價,一下子提升專利藥的價值,2019年貝達研發投入至少8.3億元,貝達如果現在IPO髮型價市值對應464億元;今天313.2億元,仍然缺口150億元等待填補;

目前中國只做專利藥的公司:

1)貝達;已經有營收年12.43億元市值313億元

2)微芯生物;已經有營收年3116萬元市值287.5億元

3)百濟神州;已經有營收約10多元市值770億元

4)澤璟製藥;沒有一分錢營收,燒掉10多億元市值60.768億元

創新專利藥市值粗略測算:

恆瑞腫瘤藥營收佔比50%,保守計市值的50%是由腫瘤藥支撐,恆瑞8個腫瘤藥,2019年總營收174億元,腫瘤藥對應營收是87億元,平均每個腫瘤藥對應營收10.87億元,總市值4000億元,腫瘤藥佔比50%是2000億元,平均一個腫瘤藥支撐250億元市值。

按恆瑞的模型去測算貝達,貝達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腫瘤藥,營收12億多元,比恆瑞平均值多20%以上,對應市值會在250億元以上,貝達第二款腫瘤藥恩沙替尼今年中左右可以獲批,就是2個腫瘤藥,市值對應是500億元以上。

按澤璟製藥的模型去測算貝達,澤璟是按市值/研發費最小56倍,貝達2019年研發投入8.3億元,56倍就是464億元。

按百濟神州製藥的模型,百濟市值110億美元,今年營收預計可達2.2億美元,市值是營收的48倍,貝達營收12.43億元,對應市值596億元。

總結以上測算,貝達市值會漲到464億元-596億元之間。按保守最低是464億元。對應股價是116元。什麼時間漲到非常難測算,股價一般會提前,可能提前在恩沙替尼獲批前漲到116元,這僅僅是非常醋的測算,非常不具有科學根據。千萬別刻舟求劍,誰也無法知道利潤飛揚多高,為了讓利潤飛揚,只好採取按移動平均線把握賣出機會。不管漲到什麼價位。

我不買恆瑞醫藥,因為恆瑞有一半營收來自仿製藥,恆瑞的創新藥也近似me too藥,離first in class藥有距離,目前恆瑞股價定位是嚴格按照利潤去定位,和華東醫藥的定位模式一樣。

國際著名臨床腫瘤專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毛力博士擔任貝達藥業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負責公司的戰略合作和新藥臨床研究。接手離開貝達的王印翔的工作,

毛力博士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世界頂級排第一的癌症治療機構,全球許多富豪得癌症後都去排隊就醫)終身教授,曾任美國馬里蘭大學腫瘤和診斷學系主任、美國強生集團副總裁兼肺癌中心主任。“很榮幸毛力博士加盟貝達,毛力博士在學術領域的高深造詣、在科研領域的豐富經驗以及國際化的視野,對於驅動貝達三駕馬車、實現戰略目標非常重要,貝達董事會和管理團隊都熱烈歡迎毛力博士的加入。”公司董事長丁列明博士如是說。

毛力博士1982年畢業於南京醫學院。1992年赴美留學,先後在美國梅奧醫院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學習和研究。1995年,加入全球頂尖的癌症臨床研究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這是全球許多富豪得癌症後去排隊就醫的醫療機構)最後成為該中心的終身教授。2009年,出任馬里蘭大學牙醫學院副院長及首任腫瘤及診斷學系主任、格霖邦癌症中心(Greenebaum Cancer Center)癌症實驗治療計劃主任。是該校200多年曆史上第一位亞裔系主任和院領導。“杏林任教數十載,滿園桃李競芳菲”,目前國際腫瘤學術最前沿的頂尖學者中,包括很多大醫院的知名專家,都曾經是他的學生。

毛力博士在臨床腫瘤領域有很高的造詣,著作等身。他率先進行了胸頭頸癌的分子發病機理、分子分型和化學預防等領域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以及肺癌的精準個體化靶向治療臨床研究,在腫瘤分子生物學、腫瘤早期分子診斷和高危預測、肺癌及口腔癌的預防、精準化治療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先後發表SCI論文200篇,包括《Scien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Medicine》,《Nature Genetics》等雜誌,引用總數超過 24,000次。他還擔任多個國際專業雜誌編委以及美國NIH多項基金評審組成員。毛力博士的科研成果為指導世界癌症的診斷和預防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聘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同時入選國家級“千人計劃”專家。

2016年,毛力博士加入美國強生集團,任副總裁併擔任強生中國肺癌中心主任。但他心中始終有一箇中國夢,“從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的祖國,我想用自己的所學所長為我國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做些事。” 眷戀越深,想要為祖國作出貢獻的願望也更為熾熱。與丁列明博士相識後,他發現貝達的發展理念與自己不謀而合,“丁博士作為傑出的海歸創業者,不僅擁有先進的理念,還有一顆為了中國百姓做貢獻的赤子之心。”隨著進一步的瞭解,毛力博士更加堅定了加入貝達共同創業創新的決心,“中國創新藥正處在飛速發展階段,前景可期,大有可為。貝達作為醫藥創新領域的領軍企業,擁有完善的體系、強大的資源、優秀的平臺和一支極具戰鬥力的團隊。且貝達要做中國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的使命打動了我。”

丁列明,1984年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1991年獲浙江醫科大學傳染病學碩士,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進入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學習,2000年獲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病理科醫學博士。2002年8月,在杭州創立浙江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任省青年協會會員、美國醫學會會員、美國臨床病理學家協會會員、美國臨床腫瘤協會會員。農工黨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員。

丁列明博士早年留學美國,長期從事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臨床腫瘤病理學研究,在抗腫瘤靶向藥物研究開發,尤其是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發等方面有很深的學術造詣。2002年,他回國創辦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經過近十年的攻關,自主研發了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同時,他積極引進優秀海歸人才,搭建平臺幫助他們在國內創新創業,為我國醫藥科技創新、科技惠民、產業發展和政策推動等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丁列明入選2007年度杭州市“131”培養人選,目前他還擔任省青年協會會員、美國醫學會會員、美國臨床病理學家協會會員、美國臨床腫瘤協會會員。丁總是對事業非常執著堅定的人,他的事業心遠在財富之上。他的目標是把貝達做成為能出產許多救命藥的國際著名大藥企。

非常驚喜的看到貝達的團隊裡增加的徐汶新博士這樣的大牛,加上之前王家炳、梁從新、趙亮等。貝達真的是明星璀璨。

百濟神州的王曉東

在創立百濟神州前,王曉東已是生物醫藥圈的風雲人物。他有三個代表性標籤,一是“細胞凋亡領域幾乎無可匹敵的人物”、二是“改革開放後獲美國科學院院士的中國第一人”、三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

1985年,王曉東赴美留學,於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獲取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師從諾獎得主Michael Brown 和Joesph Goldstein進行博士後研究。到1995年,王曉東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開始從事細胞凋亡方面的研究。

在這裡,王曉東扔出了一顆重磅炸彈。他創造性揭示了細胞程序性死亡的凋亡通路,首次發現了線粒體作為凋亡控制中心的分子機理,把細胞凋亡由線粒體的上游調節和下游執行通路連接起來。這徹底顛覆了一直以來對於線粒體提供能量和代謝場所的傳統認識,對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療意義非凡。

2004年4月,41歲的王曉東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兩年後又獲“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不過彼時王曉東最為人熟知的還有另一個形象——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簡稱“北生所”)創始人兼所長。

2003年,王曉東應邀回國創辦北生所。他談及此舉的客觀效應:一是要證明中國也可以建立全世界頂尖的科研機構,二是當真正做到前沿以後,一些靠宣傳和忽悠的科學家主導中國科學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

北生所坐落於北京昌平生命科學園,是由科技部會同中編辦等七部門和北京市政府聯手組建的一塊科技改革試驗田,更是人口相傳的現代化科研天堂。這裡主要的科學家要求全球公開透明招聘;足夠吸引力的科研經費;打破科研“鐵飯碗”,採用全員聘用制,五年內不問成績,充分給予科研自由等等。

可正是這樣的氛圍,創造了又一個“頂級”。“這裡是開展科學研究的一個絕好的成功嘗試。世界上沒有任何其它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在國際科研領域佔據如此重要的席位。”

這是2008年12月,由1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美國科學院院士、2名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和1名法國科學院院士組成的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對北生所的評估結論。

創業者王曉東

“如果我們做科研的人不去參與創新創業,那又該誰來參與呢?難道讓大學生們來做?”

2010年,緣於一次聚會上與歐雷強的相遇,王曉東的創業故事便開始了。

歐雷強專注腫瘤靶向和免疫治療,又深諳企業運營之道,在美國醫藥界頗有名氣,而彼時他剛剛離開被PPD收購的保諾科技。

兩人一拍即合,創業黃金搭檔也由此出現。2011年初,百濟神州誕生。這家立志做全球最好抗癌新藥的公司,有人說它要做中國的“基因泰克”,一如當年的波伊爾和斯旺西。

離開貝達公司的王印翔,原是和丁列明一起貝達的創始人,負責研發的總裁,離開後自己創辦一家創新藥公司,他減持貝達股票是拿錢去創業,他原來主管的工作由毛力教授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