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海南老照片1931年,白沙地區原住民生活,紋身的黎族婦女


【白沙的黎族男子】黎族人是最早的海南島原住民,該民族源自古代越族;與侗、壯、傣、水等少數民族淵源密切。黎族女子紋身、雞卜、白沙船形屋等均為古越遺風。

【白沙的黎族女子】黎語種中,紋身叫打登、模歐;是海南黎族的傳統習俗。黎族女子在十三歲左右,須接受特殊標誌的紋身;沒有例外。倘若在紋身前去世,亦需用木炭畫上圖案。

【白沙的黎族民居】白沙黎族自治縣位置在五指山腹地,總面積逾二千平方公里。白沙原名薄沙,清朝康熙年間改稱為白沙。民國二十四年,正式設置廣東省白沙縣。

【收割水稻的黎族女子】白沙地區主要種植玉米、番薯、甘蔗、木薯等;灌溉水田約佔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主要分佈在境內的河流谷地、丘陵盆地內;可以雙季種植水稻。

【白沙的黎族女子】清代文獻記載,黎族內部的糾紛發生時,通常由女子出面調解,就可以平息。過去,生活在五指山的黎族婦女,如遇丈夫死亡,便會回孃家生活。

【白沙的黎族男子】秦漢時期以前,漢人就來到北部沿海從事農、漁生產及經商活動。漢朝元封元年,漢朝在海南島正式設置儋耳郡、珠崖郡;海南島、大陸關係密切。

【黎族傳統紡織技藝】黎族創造了古老的織錦工藝,品種主要有婦女的上衣、筒裙、鞋帽等。工藝上,棉線為主,麻線、金銀線等為輔;相互交織而成。傳統的織錦圖案逾百種。

【白沙的放牛娃】唐朝年間,中央王朝加強了對海南島黎族地區的控制;居住的格局逐漸變為漢在外、黎在內。明清時期,黎漢之間交流頻繁,農業的發展更是趨於一致。

《海南白沙,1931年-1932年。攝影:漢斯·斯圖貝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