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復旦導師王文哲: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有三層境界

英國通信行業監管部門曾發佈過一份報告,稱一個人一生獲取知識以及情商發展的潛能是一條拋物線,6歲與45歲的能力相當,14到15歲則達到頂峰。

也就是說,6歲到15歲是孩子找到自己真正興趣的黃金時期,家長們不可錯過。

曾在復旦、同濟、復旦附中等上海名校教授個人發展和職業規劃課程的王文哲老師認為,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主要有以下三層境界。

復旦導師王文哲: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有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允許孩子“廢寢忘食”。

王老師認為,家長在探討“如何引導和培養孩子的興趣”之前,應該先學會“如何保護孩子的興趣。”

他曾在任教的大學、中學裡做過一個簡單的調查——“你的興趣是什麼”, 80%的人表示“不知道”。但這種茫然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到家庭或學校的扼殺。

比如,4-6歲的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感興趣,想探個究竟。但面對孩子窮追不捨的“腦洞題”,家長會逐漸喪失耐心,敷衍、制止,甚至訓斥孩子,從而致使孩子放棄好奇。

復旦導師王文哲: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有三層境界

王老師提到,辨別孩子是否感興趣的最好佐證就是做事情的專注程度。所以,當孩子好不容易遇到一件能讓他廢寢忘食的事情了,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做作業、吃飯等理由打斷或者阻止,適當地給孩子留一點空間。說不定你的一次放手,就成就了孩子。

復旦導師王文哲: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有三層境界

第二層境界:補白“趣味性”和“學習意義”。

有些老師會過度強調枯燥的知識,結果非但孩子成績上不去,連對某個學科、某些事情的學習興趣也被消磨掉了。

所以,家長要去彌補學校教育缺失的“趣味性”和“學習意義”。把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它的意義和有趣的點,展示給孩子,而不是機械地塞一些習題給孩子。

現在有很多APP都有不錯的互動化、遊戲化和場景化的嘗試,家長可以根據應用市場的榜單進行篩選。除了學習工具,遊戲也是一個好辦法。

拿數學為例,比起讓孩子做大量習題,王老師會帶她4歲的孩子玩改良版“21點”——把規則改成10點,用打撲克來練習10以內的加減法。

復旦導師王文哲: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有三層境界

第三層境界:利用遊戲機制,強化“儀式感”。

有了興趣後如何長期維持住?王老師建議,我們不妨把最吸引孩子的遊戲機制借鑑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中。

第一步,給孩子基於事實的表揚。遊戲裡最重要的設計是“反饋機制”,比如說你打了一個怪物,立刻就從天上掉一個金幣、裝備等獎勵,還有“叮咚”的聲效。

放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也要及時反饋、不吝表揚,但怎麼表揚很關鍵。紐約大學精神病學博士朱迪絲·布魯克(Judith Brook)曾提醒家長,只有七歲以下的幼兒對錶揚信以為真,稍大點的孩子與成人一樣,會對錶揚心存疑慮。

所以,表揚必須基於事實——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或付出的努力。比如孩子快速讀完了一個系列的書,表揚他“注意力集中”比簡單說“哇,一定收穫很多吧”有效,比如孩子踢球賽,表揚他“過人傳球不錯”比簡單說“你踢得真棒”有效。

復旦導師王文哲: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有三層境界

第二步,強化儀式感。遊戲裡經常會有一些勳章的設計,比如說美國中小學裡很火的童子軍,就有一級一級的頭銜,孩子因為需要慢慢收集往上升,從而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這其實就是一種儀式感,把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變得值得褒獎和紀念,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

家庭生活中,你也可以設計勳章、積分表,或者把孩子的作品打印出來。通過這些外在的反饋激勵,強化孩子發展自己興趣時的成就感。

復旦導師王文哲: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有三層境界

儘量在生活中為孩子創造學以致用的機會,比如結賬、購物、親手做禮物等等。因為再沒有什麼比解決一個真實的社會問題,更能帶來維持孩子興趣所需的成就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