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四種主流工業互聯網平臺商業模式之爭

在戰略引領、規劃指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產業推進的合力作用下,國內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總數已超過了50家,重點平臺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59萬臺。但遺憾的是,目前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各大玩家都屬於初期探索階段,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商業模式並不清晰,基於此,筆者以四家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例,嘗試分析了當前主流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主要商業模式,以期拋轉引玉,供各位參考。

四種主流工業互聯網平臺商業模式之爭

  筆者以為,當前主流工業互聯網平臺大致有四種商業模式,分別是個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和服務化延伸。

  個性化定製

  個性化定製以用戶全流程參與、定製化設計、個性化消費為特徵,它幾乎完全顛覆了滿足“標準化設計、大批量生產、同質化消費”需求的傳統制造業生產模式。在整個過程中,用戶不僅是消費者,同時也是設計者和生產者,這種用戶需求驅動下的生產模式革新最大程度契合了未來消費需求的大趨勢。

  筆者以為,海爾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以下簡稱COSMOPlat平臺)是個性化定製商業模式的典型代表。 

  COSMOPlat平臺共分為四層:第一層是資源層,開放聚合全球資源,實現各類資源的分佈式調度和最優匹配。第二層是平臺層,支持工業應用的快速開發、部署、運行、集成,實現工業技術軟件化。第三層是應用層,為企業提供具體互聯工廠應用服務,形成全流程的應用解決方案。第四層是模式層,依託互聯工廠應用服務實現模式創新和資源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COSMOPlat平臺是實現大規模定製的平臺。據記者瞭解,COSMOPlat平臺集成了系統集成商、獨立軟件供應商、技術合作夥伴、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渠道經銷商,致力於打造工業新生態。用戶可以通過智能設備(如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提出需求,在需求形成一定規模後,COSMOPlat平臺可以通過所連接的九大互聯工廠實現產品研發製造,從而產出符合用戶需求的個性化產品。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顛覆傳統的個性化定製形成了以用戶需求為主導的全新生產模式,實現了用戶在交互、定製、設計、採購、生產、物流、服務等環節的全流程參與。可以預見的是,如果這種商業模式可以大規模複製到其他行業和領域,很可能會引發新一輪製造業的生產革命,前景可期。

  網絡化協同

  網絡化協同模式是一個集成了工程、生產製造、供應鏈和企業管理的先進製造系統。它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結合研發流程、企業管理流程與生產產業鏈流程,將製造管理、產品設計、產品服務生命週期和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有機融合,使企業的價值鏈從單一的製造環節向上遊設計與研發環節延伸,企業的管理鏈從上游向下遊生產製造控制環節拓展。

  筆者認為,網絡化協同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航天雲網平臺的CMSS雲製造支持系統。

  CMSS雲製造支持系統主要包括工業品營銷與採購全流程服務支持系統、製造能力與生產性服務外協與協外全流程服務支持系統、企業間協同製造全流程支持系統、項目級和企業級智能製造全流程支持系統等四個方面,採用“一腦一艙兩室兩站一淘金”的系統級工業應用為用戶提供服務,滿足各類企業深度參與雲製造產業集群生態建設的現實需求。

  據悉,航天雲網公司從成立之初就確定瞭如下發展路徑:搭建工業領域的雲平臺,打造雲製造產業集群生態,把資源配置與業務流程優化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從省錢、賺錢、生錢三個層次逐步遞進,配合中國工業企業的逐步轉型,沿著“自上而下逐步深化”的路徑,最終實現從雲製造到協同製造、從協同製造到智能製造的逆襲。

  網絡化協同模式可以把分散在不同地區的生產設備資源、智力資源和各種核心能力通過平臺的方式集聚,是一種高質量、低成本的先進製造方式。筆者以為,如果網絡化協同方式可以在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大規模應用,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將會上升一個新臺階。

  智能化生產

  智能化生產是指利用先進製造工具和網絡信息技術對生產流程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實現數據的跨系統流動、採集、分析與優化,完成設備性能感知、過程優化、智能排產等智能化生產方式。

  筆者以為,智能化生產的典型代表是富士康集團於2017年開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BEACON。

  BEACON平臺通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軟件及工業機器人、傳感器、交換機等硬件的相互整合,建立了端到端的可控可管的智慧雲平臺。將設備數據、生產數據、產業專業理論進行集成、處理、分析,形成開放、共享的工業級APP。

  總之,智能化生產模式通過生產流程進行優化和改造,可以推動實現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未來大有可為。

  服務化延伸

  服務化延伸是指企業通過在產品上添加智能模塊,實現產品聯網與運行數據採集,並利用大數據分析提供多樣化智能服務,實現由賣產品向賣服務拓展,如客戶增值體驗、產品優化方案等。值得注意的是,能夠提供服務化延伸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大多已具備工業產品基礎或已經做好了能力和服務積累。

  筆者認為,服務化延伸的典型代表是樹根互聯打造的根雲平臺,其中尤以根雲平臺的兩大核心MRM平臺(機器關係管理平臺)和IOM平臺最具代表性。

  MRM平臺通過機器的互聯和數據的收集整理,對接雲端數據存儲、數據分析和智能服務平臺,提供資產管理、設備跟蹤、故障預測、保險金融研發輔助等創新業務;而IOM平臺可為設備提供360度全生命週期管理,涵蓋物聯監控、智能服務、能耗耗材、共享租賃、改裝再造等多個環節,以為企業實現增效提速、商業創新等為目的。通過平臺對設備數據的採集,可以為工業企業提供設備監控和大數據分析,改變企業的運營管理模式,提升運營效率,塑造數據的可視化,給企業帶來更多價值,引領工業模式創新。

  在當前製造業積極探索由傳統產品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的背景下,服務化延伸模式可以有效延伸價值鏈條、擴展利潤空間,如果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會成為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核心來源。

  個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和服務化延伸這四種主流工業互聯網平臺商業模式究竟誰能獨佔鰲頭?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