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ZB–26捷克輕機槍是抗戰時期我軍連排甚至營級作戰單位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這槍並不是說當時我軍多麼的喜歡它,而是因為當時世界上也沒有多少其它型號的輕機槍,如果我國當時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早就仿製出更加先進輕機槍了,很可惜我國當時是落後的農業國,所以日寇才敢打進來。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ZB–26和它兄弟“勃然七九”(加拿大援華版本的英國“布侖MK1機槍,口徑7.92毫米),總得來說“勃然七九”的火力持續性比ZB–26好一點,畢竟多了10發子彈,但是二戰這種規模的戰爭,輕機槍通常採用彈鼓或者彈鏈供彈,這樣才能保證一次戰鬥下來輕機槍火力支援不斷,可ZB–26和“勃然七九”使用20發和30發彈匣供彈,就明顯感覺壓制火力太低了,輕機槍通常採用3~5短點射或者5~8髮長點射,扣動3~4次扳機就把子彈打光了,戰場上頻繁更換彈匣絕不是好事兒!就在更換彈匣這幾秒鐘時間有可能就被敵軍的輕機槍反壓制,甚至陣地被敵人的集群衝鋒所沖垮...所以,供彈器裝子彈太少是ZB–26和“勃然七九”的最大弊端。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ZB–26機槍3~5發短點射射擊狀態,除先試射一發之外,僅4次持續火力射擊。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5~8髮長點射狀態,僅2次射擊就需要換彈匣了,供彈器裝彈量實在是太少了!

抗戰時期我國軍隊一共才10多萬挺ZB–26,其中3萬多挺是抗戰之前進口,7萬多挺是自己仿製的,這麼點數量根本不足以裝備到班一級作戰小隊,還有子彈也供應量太少,槍少子彈少是抗戰時期我軍火力孱弱的根本原因!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另外,抗戰時期我軍輕機槍不只是“捷克系”ZB–26和“勃然七九”,其他國家包括美蘇也援助過輕機槍給我國,圖片裡橙色箭頭所指是ZB–26、藍色箭頭是比利時M1930,也就是美軍M1918輕機槍的FN公司版本、綠色箭頭是蘇制捷格佳廖夫DP28輕機槍,也就是俗稱的“大盤槍”。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這是美國《生活週刊》記者1944年隨“美軍觀察組”在延安拍攝到的我軍正在使用捷格佳廖夫輕機槍進行訓練,該槍是抗戰爆發初期蘇聯援助,當時可是有“俄械師”的,其中也有100多挺援助給了八路軍。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生活週刊》還拍攝了這張照片,有軍迷認為是聞名遐邇的德軍MG34,實際上它是MG13,獲得方式是早年間進口的德國Ⅰ號、Ⅱ號坦克和部分裝甲車上的裝備,也隨車一起來到了我國。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後來MG34服役之後MG13被淘汰了,德國將這些通用機槍又出口到了葡萄牙和我國,這槍使用7.92毫米口徑子彈與當時的中正步槍、ZB26輕機槍和“民二十四”重機槍子彈通用,所以才進口了一部分。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MG13在抗戰當中被日寇繳獲了一部分,後來八路軍與日寇作戰時又將該槍繳獲為我軍所用,圖片上是1944年我軍在延安展示繳獲日寇的武器,有“九二式”重機関銃和“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銃、八九式50毫米擲彈筒...最邊上的就是MG13通用機槍。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MG系列的輕機槍狀態,採用彈鏈或者彈鼓供彈,火力持續性要比捷克ZB26和英國“布侖”好了很多。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美軍M1919系列也是彈鏈供彈。

捷克輕機槍,在抗戰年代是否真的受到了我軍戰士的喜愛?

必要的時候也可以使用輔助器平端著射擊,MG和美軍機槍使用彈鏈供彈,是因為當時歐洲戰場完全是機械化戰爭了,火力持續性火火力密度要求更高,而亞洲戰場基本上是非工業化國家的戰爭,火力差距太大了。

總得來說ZB26輕機槍在抗戰時期是我軍的主要輕武器之一,總體性能超過了故障頻繁的日寇“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銃(歪把子),但它戰場火力持續性太低這個弊端改變不了,影響到較大規模的戰鬥...聊勝於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