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壯麗70年·改革篇

背景

1993年8月,《諸暨市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出臺,城市發展提出了“跨江東進,越山西拓”戰略。時年11月,高湖滯洪-水庫分閘移位,諸暨走出跨江東進第一步,香港街開發建設號角全面吹響。隨後,借浙贛鐵路複線拓寬改造東風,越山西拓從願景變為現實。

聲音

思路決定出路。當年的跨江東進,打破幾千年來“水”的阻隔,邁出了建設新興中等城市的第一步,不失跨越的勇氣。也因為如此,諸暨發展多次迎來新機遇,幾代建設者的努力,造就諸暨大城市建設的輝煌,給力城市往前跨越的腳步。——曾任諸暨市政府辦副主任 樓章生

壮丽70年·改革篇

上世紀60年代,諸暨浦陽江上出現了一座跨江大橋:太平橋,是當時諸暨縣城的標誌性建築,城關人還稱之為浮橋,過了橋就是江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所謂的諸暨城區僅侷限於紅旗路、西施大街一帶,西靠陶朱山、東臨浦陽江,呈狹長型,十平方公里都不到。縣城之小,小到一天就能走遍每個角落。

夾雜在一山一水之間,城市拓展受制於此。撤縣設市後,城市建設發展腳步該如何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跨江東進,越山西拓”戰略。“看似簡單的八個字,但要走這條道路卻是十分艱辛。”時任諸暨市政府辦副主任樓章生回憶說,要打破幾千年的山水阻隔,談何容易。

城市東面是保護浙贛鐵路的滯洪區,不僅不允許建造建築物,而且每年汛期一到,還要組織人員對區域內的樹木、臨時堆場等進行清理。再說當時溝通浦陽江兩岸的只有一座太平橋。城市西面靠著陶朱山,還有浙贛鐵路沿陶朱山腳跨城區而過。現陶朱北路與艮塔路交界處有一個與鐵路平交的路口,這是那時候城市東西方向貫通的唯一通道,但由於浙贛鐵路存在,行人車輛在這條要道上通行,必須聽從欄杆閘的指揮。“東進和西拓兩邊都為難,權衡後最終決定先實施跨江東進。”樓章生說。

當務之急是三十六洞處的洩洪閘要移位,這個必須經市、省兩級政府同意。“當時市級層面取得全部同意都費了很大的勁。”樓章生清晰地記得,為了做通思想工作,他陪同市領導專程登門拜訪,面對面地談規劃話發展。

1993年,實施高湖滯洪 水庫分閘移位,走出跨江東進的第一步,也由此邁出了建設新興中等城市的第一步。

艮塔東路的前身是香港街。從起初道路的命名可以看出,當時市委市政府實施跨江東進戰略,對江東建設寄予了多麼高的期望。

壮丽70年·改革篇

1998年的香港街,香港街的建設是城區越江東進的第一步,經過幾年的努力,體育館、圖書館、兒童公園先後落成,寬敞的大道拉出了新區的基本框架

建設江東新城需要資金,錢從哪裡來?市委市政府大膽引入了開發的理念,成立江東公司,啟動香港街開發。在做好江東新城建設規劃後,拿出一部分地塊把它劃分成幾個小塊進行拍賣,推出的地塊被幾十戶人家“領走”。與此同時,由政府籌資的建設大廈、諸暨大酒店等標誌性建築相繼在江東新城矗立起來。江東逐漸成為暨陽大地的一片熱土。

在城市東進如火如荼推進過程中,西拓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當浙贛鐵路複線拓寬改造消息傳來的時候,市委市政府當即與上海鐵路分局聯繫,爭取鐵路更多的支持。藉助於鐵路改造東風,城市拓展另一翼也徐徐展開了翅膀。

“建設一座9米寬行車道、兩側各6米寬人行道的小百貨立交橋,這樣的立交橋建造標準在當時是其他縣市所沒有的,超出建造標準的費用全部由鐵路承擔。”樓章生說,他兼任了浙贛鐵路拓寬改造總指揮部諸暨鐵路建設辦公室主任,他們以優質的服務全力以赴為鐵路改造提供保障。

作為親歷者,樓章生感觸很深,至今還記憶猶新。為了真實地掌握浙贛鐵路沿線基本情況,為改造提供第一手資料,在那個沒有可以借用勘查工具的年代裡,他們以腳步丈量民情。從清晨走到傍晚,從城區走到浦江鄭家塢,沿線任何一戶民宅、田頭任何一條溝渠都不放過,農田灌溉所需涵洞的大小都是現場考證確定,認真細緻的工作贏得了鐵路部門的認可。

小百貨立交橋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城市東西方向的通行,助推了城市建設和發展。緊接著實施道路拓寬改造,擁有了如今的艮塔路,又新建了暨陽大橋,城市東西走向的交通徹底貫通。

壮丽70年·改革篇

2012年舊城改造核心區域,小高層林立。

編後

不得不承認,每一次的改變,都會有各種雜音。城市建設也不例外。不論是跨江東進建設暨陽新城,越山西拓建設城西工業新城,還是後來的舊城改造、城東新城建設,每一步的城市發展,都有萬難在前。在夢想變成現實前,誰都不確信,改變一定會更好。

但是,歷史告訴未來,今天的美好生活,正來自不斷地改變。 或許這一點,穿梭在“互聯網+”的年輕人不稀罕,不過,相信祖輩生活在此的諸暨人,有著更切身的體會,住宅換新了,身邊的配套越來越齊全,就連500強的企業也入駐諸暨。出門散個,有浦陽江遊步道、步行就到的公園。出門休閒,有都市標籤的星巴克,就連中心鎮也不乏電影院、咖啡館。諸暨城市現代化的腳步正越邁越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