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金泉吠瑞辭盛歲,靈豬舞彩賀豐年

。"今年是己亥年,即豬年,豬是十二生肖的最後一隻動物,預示著明年將會開啟新的一輪生肖轉盤。

年初的一部《啥是佩奇》不僅賺足了我們的眼淚,而且還將豬的形象廣為傳播。沒錯,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從小孩子的"我要看佩奇"到成年人的"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再到奶奶購買的"佩奇"床上三件套,中國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被這個吹風機"荼毒"了。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豬瘟問題鬧得人心惶惶,也將豬肉價格推向珠穆朗瑪峰。如今不少中國人都表示"吃不起豬肉",從筆者的自身經歷來說,回家躺了一個多月,連豬味都沒有聞到,雞鴨魚輪著來吃,我是多想我的糖醋排骨呀!

豬在的時候不好好珍惜,失去後才追悔莫及。不知不覺,後知後覺,豬已經侵入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中國的歷史影響深遠。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01 從文字窺見家豬的歷史

在9000年前的河南舞陽縣賈湖村,一隻野豬被人類捕獲。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野豬體型壯大、生性暴躁,一頭成年雄性野豬的體重可達200千克,極具攻擊性。依據它的外形特點,古人造出了甲骨文豕(shǐ)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豕的食譜廣泛,喜歡挖掘根莖、拾取果實,因此沒少到農民的田地裡搗亂,搶掠、踐踏莊稼的行為時常可見。農民一開始並不在意,後來實在受不了了。開始憤怒地狂奔追捕,是為""。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逐字甲骨文,形狀為豕後面跟隨著人類的腳印)

但是野豬豈是好惹的!它們不肯就範,全身用著勁兒,加上尖利的獠牙、排山倒海式的撞擊,大有將追逐的人們置之死地的架勢。當憤怒到達極點的時候,它們銳利的體毛像被驚雷猛劈了一下,高高炸起,體型變為原來的兩倍,即為""。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你有我有全都有啊",先人永遠是不服輸的。那些直面野蠻殘暴的豕,並想方設法將其制服的行為被稱為"

"。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敢字甲骨文,形狀為人手持叉刺豕)

但是,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勇猛的先知們並沒有立即殺死豕,而是將它們拘禁起來,還定期投餵食物,好似在等待著更好的用餐時機。

也許就是這一次偶然讓人民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圈養豕。之後的2000年裡,它的同類不斷重複著它的歷史:捕獲、拘禁、餵養,並在當地人的監管下繁衍出子孫後代。於是它們的身份也搖身一變,從浪跡山野的野豬變成了有了避風港的家豬。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距今7000年前,家豬的身影便遍佈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成為人們農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2 豬是怎麼進的十二生肖?

傳說,在天宮排生肖的那天,玉帝規定了一個時辰必須到達天宮,而且最先到的12種動物為生肖。每個動物都拼死拼活,想要爭取這個殊榮。

豬自知體態笨重,行走緩慢,便半夜起來,披星戴月地趕去排隊。無奈路途遙遠,險阻重重,爬到南天門的時候時辰就已經過了。在豬的苦苦央求和其它六畜的求情之下,天神最終被感動,豬成功地位列仙班。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如果你要覺得豬就是靠打苦情牌入的仙門,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豬貴為六畜之首,自然是有其長處和功勞的。

(1)豬真的笨嗎?

雖然豬看起來憨憨笨笨的,但是它們是有蹄動物中最聰明的一種。據說古埃及人曾經培訓豬做播種的工作,它們能夠把種子埋得不深不淺,恰到好處。

在18世紀,英國人狩獵就常用豬來追捕獵物。因為豬的嗅覺非常靈敏,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可以嗅出40米遠的沙雞和其它獵物,而且三下五除二就能把獵物捕獲。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為什麼豬的嗅覺如此發達呢?是因為豬的大腦中有高度發達的嗅葉,嗅神經分佈密集。豬對氣味的辨別能力比狗鼻子還要靈敏1

倍,比人高7-8倍。因此,豬群中母仔之間靠嗅覺建立起聯繫,小豬仔3天后就可以固定奶頭哺乳,母子之間聯繫的建立比人類要快得多。

豬的聽覺也是很發達的,耳形大,耳腔深又廣,雖然耳朵不會經常的活動,但是頭部可以靈活地轉動,因此個體之間可以通過聽覺進行識別和匹配。

(2)豬真的好吃懶做嗎?

不少人對豬的印象就是"好吃懶做",但事實上你想的沒有錯,豬就是典型的"吃了睡,睡了吃"。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在自由採食的情況下,豬一天有70%-80%的時間躺著、睡覺,採食和飲水的時間只有15%-16%,而且大多在白天。豬還好吃甜食,愛吃富含澱粉和糖類的飼料,而且喜歡吃溼料,原因就是花的時間比較短。真是懶到極致了!轉念一想,我好像也是這樣誒!

但是豬的腦袋裡有一種叫做內啡肽的麻醉性質的物質,含量比其它動物的要多,所以豬特別愛睡覺。或許,豬就可以為自己的嗜睡行為辯解了。

(3)豬真的髒嗎?

豬不但不髒,而且是愛乾淨的動物。它們會挑選近水的固定地點大小便,以便沖洗。在乾淨的豬欄中,健康的豬一般在遠離豬床、較陰暗潮溼或者有糞便的固定地點排糞尿。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但是豬有很強的模仿和學習行為,所以它們的排洩行為極易受到其它豬的影響。所以在豬轉入新的營地的時候,應該預先將豬的少許糞尿放在劃定好的排糞區,這樣就可以培養其定點排洩的習慣。

我們經常看到豬用鼻子在泥土裡亂拱的行為,認為豬不講衛生,這其實是一種冤枉。它們的祖先為了生存,要依靠鼻子在泥土裡拱來拱去找吃的,雖然有人餵養,但是這種習慣還保留著,而且還可能從泥土中獲得身體所需的礦物質。


03 豬話唐朝歷史

說起瑰麗的唐朝,我們就不得不提它們的審美觀——"以肥為美"。這其實以當時人們的飲食條件有關。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自秦漢開始,中國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生豬和豬產品遠銷歐洲的地中海等國,而在唐朝,這種出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出口尚且如此成功,國內的生產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

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很多都是養豬大戶,就連科舉考試,金榜題名之時,各科各品中舉的人士也會被送以豬腿(帶蹄)表示祝賀,有金榜題(蹄)名之意。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唐朝的人們不僅富得流油,同時也不忘了給他們帶來財富的寶物一些福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關鍵詞是"遙",指出了放牧的距離很遠,但是牧童到底放的是羊?是牛?還是豬呢?

但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牧童放的是豬。你想想看,清明時節,嫩芽破土,草的高度還沒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水平。牛對這些草芽表示"還不夠我塞牙縫的呢",羊在雨天也不宜遠放,從豬的生物學角度來分析,只有豬才可以全天放牧。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前面說的豬拱土其實對農業發展大有用處。清明時節,豬漫遊於林間荒坡中,拱食底下的根莖和蟄蟲,給植被疏一次苗,除一次蟲,上一次肥,完成它們在生態平衡中的使命。

豬既能夠在外面釋放天性,自由玩耍,又能促進百草叢生、土壤肥沃。妙哉!盛唐時期,農牧業的發展無疑是"豬糧安天下,家和萬事興"的治國智慧的延伸,房頂下有豕是為"家",禾苗豐盛和口糧充足是為"和"。家和萬事興,天下豈有不安之理?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天津、河北等地有"肥豬拱門"的節日窗花,表示招財進寶之意;臘月二十四,"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足見人們以豬祭灶的習俗。

從野豬到家豬,再到小豬佩奇,從秦漢到盛唐,再到21世紀,豬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對於在豬年不能吃豬肉的行為,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我想吃豬肉燉粉條、紅燒獅子頭、紅燒排骨、青椒肉絲、回鍋肉、糖醋排骨、煎豬肝、梅菜扣肉、粉蒸肉……

餐桌上的歷史:淺談中國豬文化

文 | 臭臭

字數|3102

[1]李震鍾主編. 家畜環境生理學 畜牧、獸醫專業用[M]. 1999

[2]張偉力,丁月雲.論中國豬文化可以水煮歷史(下)[J].豬業科學.2015,32(3):120-122.

[3]秦戈.豬年說豬:豬為何進了12生肖?[J].綠色天府.2019,(1):64-65.

[4]何順斌. 中國豬文化與國人健康(乙篇)[J]. 中國民族博覽, 2017, (5):33-36.

[5]李丹.漫話中國文化裡的豬[J].幸福家庭.2019,(4):42-43.

[6]中國豬文化源遠流長[J].中國豬業.2008,(1):34-34.

[7]你知道哪些關於豬的冷知識?

https://www.zhihu.com/tardis/sogou/qus/30871834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