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1965年出生在索馬里的華莉絲.迪裡,有著掌聲與黑暗並存的一生,她曾跌落谷底過,也曾風光無限過,只是美好始終抵消不了孩童時期一切黑暗在她心裡留下的陰影。

四歲被父親的朋友侵犯,五歲被迫接受割禮,十二歲以五頭駱駝為籌碼,被賣給六十歲老叟為他第四任妻子,後來赤腳逃婚,卻在沙漠中差點命喪黃泉。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直到十八歲在英國流浪,被伯樂攝影師發掘,從此走上模特之路,才正式開始改變她的命運,1990成為超模,卻在1997年毅然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徹底投身“反割禮運動”,成立慈善基金,喚起全世界關注索馬里女童的的苦難。

而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就是根據她的親身經歷改編的《沙漠之花》。

對於“割禮”,曾是很多人覺得陌生的詞彙,但這一陋習,卻是每一個被摧毀的女童最大的噩夢來源。

資料上顯示在非洲等地實行的割禮是一種儀式,於四歲至八歲間進行,目的是割除一部分生殖器官,並將其縫合,只留下一個細如火柴棒的小孔,以確保女孩在結婚前仍是處女,或是即使結婚後也會對丈夫忠貞。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愚昧的人們堅定的相信沒有經歷過這一儀式的女孩是不純潔的,甚至當越來越多地方明令禁止這一陋習的存在時,還是有無數人並沒有杜絕它的延續。

電影相較於真實人生,其實減少了對於童年苦難的刻畫,增加了華莉絲在倫敦的經歷,這樣的設計稍微讓人更容易接受一點,但一個永恆不變的主旨,依然是對於這一切背後的各個方面的透析。

一份根深蒂固的精神控制,從來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折磨,更是心理上的折磨。但最需要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在黑暗中不被這樣一種落後打敗。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華莉絲因為生理期肚子疼被送去醫院時,醫生的本話是讓她儘快做手術,翻譯的男護士卻站在道德角度指責她的不檢點,指責她不應該讓白人醫生看見了他們的“傳統”。

那一瞬間才突然讓我明白,封建陋習想要摧毀的,它從最開始想要控制的,就是一個人的認知。它就是要讓她淪為這一陋習的“捍衛者”。

華莉絲第一次意識到自己不一樣時曾難過地問住在一起的瑪麗蓮,難道不是每個女孩都這樣嗎?難道這不是應該的嗎?

在見識這個大世界之前,她的小世界裡,確實是所有人都經歷了這一切,儘管一輩子在痛苦中備受折磨,她卻從來不知道原來這樣其實是不對的。

慶幸的是她是一個足夠清醒的人,在徹底瞭解到這一傷害後,她也開始走向反抗這一切的道路。

而反抗,也就是我們面對黑暗最有效的自我保護和自我救贖的方式。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後來接受雜誌社採訪時,對方問她改變她一生最重要的是哪一天,她在層層突破中也終於說服自己講述了那個黑暗而恐懼的一切。

那也成了她人生軌跡改變的另一個路口。她希望其他孩子不會再經受她記憶中的痛苦。

她說,那天晚上多分到了飯,她在開心之餘帶著惶恐,第二天的跋涉,停在一塊小石板,母親控制著她,一個不會笑的“割禮師”殘忍的拿出了刀片,嘴裡唸唸有詞,爾後是疼痛,高燒,最後的記憶是在一片猩紅色下的麻木。

等到長大些了再回去看時,卻發現那裡乾淨的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般。

她撕開傷口給眾人看,是為了以她自己為表率,告訴更多人那是錯誤的,是會傷害一個女孩的一輩子。

也是告訴每一個大人,那對每個他們而言稀鬆平常的一切,是會成為每一個女孩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的。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後來十二歲的她來例假,意味著從一個女孩到一個女人的蛻變,也意味著她可以“嫁人”,如同《何以為家》的妹妹一般,如同不值錢的商品一般,零星籌碼,就是她命運歸宿最後的交易。

可等著華莉絲的,是一個能當她爺爺的人,他坐在那裡訕笑,竊喜即將擁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小妻子”,她絕望而恐懼的看著他,卻絲毫得不到父母的一點憐憫。

她要逃,那是她腦裡唯一剩下的念頭。也是她成長路上第一次想要反抗。

成婚前一夜,母親的默許下,在跋山涉水後逃到外婆家的華莉絲,卻依然不會得到收留,現實比想象中更殘酷,女性悲劇的一生,是永遠作為一個依附品活在那個社會,每一個會反抗的人,只會被更多麻木的人淹沒。

就像華莉絲曾說過,不接受割禮的女孩,是會被驅逐的,地位等同妓女一般,在還沒有能力逃離的時候,就已經香消玉損……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來到倫敦大使館做女傭的她,是命運的第一次扭轉,只是一份階層因素,卻又隔絕了她變好的契機。

六年時間不會說英文,唯一會的兩句是偷偷在電視上學的“今天是一個幸運日”,她用笨拙的言語認識了那個對她而言很重要的朋友瑪麗蓮。

她給她介紹了清潔工的工作,而在那裡,她遇到了伯樂攝影師,在一次又一次自我覺醒與衝破中,她開始以一個模特的身份,重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

但這對於一個保守的女孩來講並不容易,在那之前,她甚至連高跟鞋都沒有穿過。

與其說這是一份屬於她特有的幸運,倒不如說這是她應得的驚喜,她生活的黑暗已經不會更糟糕了,像她自己說的那般“模特總比做清潔工好”。

後來因為簽證問題,她面對被遣返的威脅,毅然決然和旅館修理工假結婚,這一次的她,開始真正意義上有了一個自己想要走的方向。

再一次事業的高峰,拍性感寫真,走T臺,她積累了名氣與財富,那是她徹底擺脫曾經那個貧民窟的證明。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只是她心裡的惶恐,卻又說著她好像一直沒有走出來。

找到酒吧曾邂逅過的男人的住址,現在的她優秀,美麗,卻在看見他室友的那一瞬間落荒而逃,她依然卑微的覺得,“我大概還是配不上他吧”。

最終讓她決定站出來反抗到底的,在我看來,其實就是刻在她骨子裡的自卑。和她想要衝破那個陰影的決心。

擁有了大房子的她,擁有了足夠揮霍財富的她,依然擺脫不了心裡的不自信,發表演講的她,把傷口撕開給別人看的她,才是真正意義上變得無所畏懼。也是唯一能擺脫那些黑暗的方式。

憑什麼定義女性雙腿下的東西是汙穢的?誰不是母親孕育而來。

憑什麼是女人就要被定在貞德架上?所謂的恪守婦道,又是以何為標準?

封建倫理上的“雙標”,毀了無數個女人的一生,卻沒有成就一個男人的覺醒,只是在這種不平等的“討好”中,慣出了更多隻會打罵,只會竊喜自己能“三妻四妾”,甚至發洩獸性的惡魔。

正如華莉絲曾說的那樣“少數人所遭受的,會影響所有人”。

她愛她的母親,她愛她的家鄉,她也熱愛非洲這片土地,但她依然要站出來,有時候封建條例下人們不是不知道那些是不好的東西,只是年復一年的“傳承”,讓它有了一份不可質疑的“權威性”。

只有有人站出來,才能讓更多人覺醒,所以她要用她的方式,去拯救其他女孩,也去救贖自己已經被傷害的靈魂。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而那些在你所能理解的極限裡,還有很多你根本理解不了的同樣迷信的陋俗。

在印度,女性月經曾被定義為最大的禁忌,那是汙穢的,是不恥的,所以沒有人敢談,沒有人會說,因為“羞恥心”,這一生理現象還能成為一個女孩子輟學的理由。

還有在很多尼泊爾西部的村子裡,人們也曾認為來例假是不祥之兆,所以會對這些來大姨媽的女性實行一種名叫Chhaupadi的制度。

所謂的Chhaupadi,就是把家中月經來潮的女性趕出家門,禁止他們出現在家中,讓他們在一個簡陋的窩棚裡獨自度過這段大姨媽的時間。

不過方寸之地的窩棚,衛生問題絲毫沒有任何保障,很多女性就因此沾染上許多疾病……

一份傳宗接代的神聖,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許多女人被定在“恥辱架”上的藉口,無所不用其極的摧殘,讓我看盡了一個個愚昧背後的殘忍與無知。

可最值得我們思考的,還是女性為何始終更容易被“物化”?為何一些最平常不過的生理常識,都不能被理解?或是輕易成為被傷害的藉口?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結合我們如今生活的當下,你以為二十一世紀的先進人,可以不那麼愚昧?那真的只是每個人在欺騙自己

雖然很客觀的講,所謂女德也好,所謂的女權也罷,終究都不是每個人該站立的兩端,但一份標記出來的不公平,依然值得讓更多人清醒過來。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一經上映,就在韓國引起了特別兩極分化的局面,看過的女人力挺,看過的男人卻盡力踩,有人說,它過度放大了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公平性”,是在貶低男性。

但我本身的觀影感受,只是覺得這是一部十分真實的生活,女性以同樣標準去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卻在結婚後的那一瞬間,面臨的不公平接憧而至,同樣的工作崗位,一定會考慮到關於孕期的問題。

接著而來的懷孕生小孩,自然而然成為家庭主婦是大多數選擇,女人工作,會被人詬病不顧家,真的成為了一個料理後方的賢內助,又會被嫌棄說只知道享清福。

沒人看到辛苦背後的不容易,也沒有那麼多人願意去彼此諒解。

男人賺錢養家辛苦,但這種辛苦是能放在明面上的,女人的辛苦,卻在很多時候被當成了“理所當然”,可在那一切之餘啊,如果是兩性關係中相互的諒解,就一定是截然相反的局面。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曾看到關於體驗分娩的儀器,真沒幾個男人能忍到滿級,一個女人和你在一起,給你生孩子,從來不是眼睛一閉一睜的問題。

那是真的很愛你,才願意忍受那些疼痛的。

當然,不可否定現在社會對於男性的不公平性也有很多,主動成為依附品的,是讓很多女人成為了吸血蟲,過度標榜“他應該養我”,以此帶來最直接結果,就是“我大手大腳花錢天經地義,而他用我的錢卻成了吃軟飯”。

分工協作有過一個很明確的定義,但一味依附男人賺錢養家或是一味依附女人操持家務,都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彼此都能為對方多思考一份,才是幸福的關鍵。

可這一份是社會環境下的“不公平”很難界定的,不論男人女人,總有一部分愚昧而不自知的人,或是上升到所謂“貞德”方面,又不僅僅能用天平的傾斜來論述,那是對於男人女人而言成了完全不一樣的兩面。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想起在看《歡樂頌》時,邱瑩瑩交的同鄉男朋友,因為一句“你不是處女”而毅然決定分手,後來他的母親也理直氣壯指著她說“像你這樣的女孩,我們家是不會要的……”

社會是變成了一個男人交了女朋友打胎都是能耐,一個女人交了男朋友不結婚就是“不乾淨”嗎?無論怎麼去狡辯,很多屬性中依然把女性放在了更容易被聲討的地位。

可哪一個人不是母親孕育而來的?從來沒有任何理由該把一份傳宗接代的“恥辱”架在女性身上。

對我而言某一瞬間的憤怒也只是因為到了某一個零界點後,下一秒只想直接破口大罵,這一切,它難道不該是美好的嗎?難道不是每一個男人也該管住自己嗎?一個巴掌拍得響嗎?

如果女人被傷害了就成為了“破鞋”,男人在情感遊戲裡遊刃有餘卻還能成為炫耀的資本,如此兩面三刀,和遠在非洲大陸上的陋習又有何區別?

《沙漠之花》“她的一生,是鳳凰涅槃後的絕地反擊”


講到最後,在《沙漠之花》的短評裡,有很多人說生在天府王朝下的我們應該是幸福的,因為那些被斷絕的陋習不會再傷害到我們,但細想下來,我們真的幸福嗎?

一些標榜“處女情結”的人,好像依然隨處可見,可潔身自好從來不是一張膜,它也從不是單方面的。幸福終究靠的是一個家庭共同的經營。

所以想要告訴每個人,請遠離那些標榜“道義”的垃圾人,任何讓你不舒服的,都是你可以拒絕的,沒有誰該是誰的附屬品,請不要忘記自我,也請不要被愚昧的思想控制。

如華莉絲一樣,敢於和命運抗爭的,是推翻曾經傷害到自己的東西,苦難背後總有幸運降臨,鳳凰涅槃,是為了有能力絕地反擊。

文|深海里的星

圖片來自電影《沙漠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