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宇宙的終極祕密:我們一直尋找的答案(佛學宇宙觀與近代物理學)

牛頓和愛因斯坦兩位科學巨匠大家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兩位影響了人類文明進程的科學家晚年時不約而同地研究起了神學!想想是不可思議,卻又理所當然。這不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矛盾,在量子力學層面上來看,我們所面臨的

世界的確太過於詭異。

牛頓曾將自制的太陽系星體運行儀展示給無神論者觀看,他們驚歎於其運行之精確,於是問道:“這是誰製造的,怎麼製造的?”,牛頓隨口答到:“自發地隨機產生的。”,無神論者說這根本不可能,牛頓反問:“既然你認為這小小星運儀都不可能自發地、隨機地、偶然產生,那麼為什麼堅持認為這龐大的宇宙及其運行方式是隨機、偶然地產生的呢?”……

愛因斯坦晚年接受記者訪問時,記者問他“神”是否存在,愛因斯坦看著桌上的咖啡杯問記者:“您知道是誰將這個杯子放在此處的?”,記者回答:“當然是您自己了。”

愛因斯坦接著便說:“小到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種力量來安排,那麼請想想,宇宙如此多的星球,而每顆星球按照某一軌道精確運行互不干擾,這又是誰安排的呢?“……

自量子力學被發現(只能說是發現,知識本早已存在)以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終於能從極微觀領域入手了,但無數種理論仍無法解釋“宇宙起源”這個謎題。

宇宙的終極秘密:我們一直尋找的答案(佛學宇宙觀與近代物理學)

愛因斯坦在用“奇點”反證了質能方程以後就撒手不管了,至今人們也無法知道“奇點”是如何產生及“奇點”階段的時空環境。多元宇宙論及穩恆態宇宙論更是直接把宇宙起源這個創世階段躲避開了,就連大爆炸理論的忠實支持者霍金也賴皮地說:“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我們終於找到了一些沒有理由的東西,因為沒有時間,所以理由也不存在”。

無奈之餘,心急的科學巨匠們轉向了對神學的研究,或許是病急亂投醫吧,但做為一個科學家,誰不想在有生之年裡弄清楚終極一生都在追尋的答案呢?!

宇宙的終極秘密:我們一直尋找的答案(佛學宇宙觀與近代物理學)

一、我們先來看看佛學的宇宙有多大。2500多年前,佛教提出了“大千世界”、“十方佛國”、“一滴水中八萬四千蟲”之類的概念。

大千世界——把太陽系比作一個“小世界”,1000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1000箇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僅僅是一個“大千世界”就包含了10億個“小世界”, 那麼佛家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該有多大呢?!而且這裡的數字“三”只是一個概念,僅代表“多”的意思。

宇宙的終極秘密:我們一直尋找的答案(佛學宇宙觀與近代物理學)

十方佛國——有多大呢?“十方佛國”包含著“恆河沙數”個大千世界。“恆河沙數”……就是印度恆河中沙粒的數量,不可思議嗎?那我們來算算,地球上沙子的平均直徑為0.5毫米,20顆沙子挨著排列的長度為1釐米,所以1立方厘米的沙子擁有8000顆沙子,地球上的沙子儲量為700萬億立方厘米,所以整個地球包含了大約560億億顆沙子。再來看看宇宙,可觀測宇宙的星系數量至少有2000億個,平均每個星系至少有100億顆恆星,因此可觀測宇宙中恆星的數量至少有20萬億億顆,是地球上沙子數量的357倍……

2500多年前的佛教對宇宙之廣闊的描述已遠遠超出了人類對數量概念的想象力,其宏大正如“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

宇宙的終極秘密:我們一直尋找的答案(佛學宇宙觀與近代物理學)

二、我們再來看看佛學的宇宙有多小。意大利化學家阿伏伽德羅於1811年發表了分子學說,距今208年,佛教在2500年前提出了“水塵”、“金塵”、“微塵”、“極微塵”、“鄰虛塵”等微觀概念。

水塵——是指能夠往來於水中空隙(水分子與水分子之間的縫隙)之塵。

金塵——是指能夠往來於金屬空隙(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縫隙)之塵。

按佛家的說法,水塵比“金塵”大7倍,金塵比“微塵”大7倍,微塵比“極微塵”大7倍,極微塵又比“鄰虛塵”大7倍,這裡的“7”並不指具體的數,只是一種對數量的一種比喻。而“鄰虛塵”意即“鄰近虛無”(其實當代天體物理學中所說的“夸克”,正是從“鄰虛塵”的梵文讀音借用過來的)。鄰近虛無,是不是很像1968年由Gabriele Veneziano提出的弦理論?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佛學對於“大”與“小”也是矛盾統一的,我們的宇宙就像兩面相對著的鏡子,層層疊疊,永無止境。可以把“十方佛國”放到一根毫毛的末端,也可以將“大千世界”歸於星系之中。

宇宙的終極秘密:我們一直尋找的答案(佛學宇宙觀與近代物理學)

三、再說說佛學對宇宙起源的描述。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是在不斷地經歷“成、住、壞、空”的一輪週期恆久往復,即宇宙本沒有生也沒有滅,只是不斷從有序到無序變化的熵增演變,不存在所謂的奇點爆炸。而我們每一個出生的人,甚至是其它星系文明裡的每一個生物的出生,宇宙便隨其出生而誕生一次,比如地球上70億人,每誕生一個人就會形成一個新宇宙,這就是“唯心所現”。

“一念妄動”則是“唯識所變”,這個概念與量子力學裡的量子糾纏現象、雙縫干涉延遲選擇實驗、量子不確定性原理不謀而合,而2500多年前,佛陀僅用四個字就總結了這一切。意念決定行動,行動又決定個體命運,牛頓曾說過自然界的物體運動是彼此聯繫在一起的,並不孤立,所以,個體命運產生的蝴蝶效應而導致的最終結果是無法估量的,即不確定性的。“雙縫干涉延遲選擇實驗”的詭譎,讓我們意識到觀測可以影響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因果律也因此失效。

因此,我們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宇宙本來是不存在的,而如今看到的一切物質化的現象,都是能量轉化過來的,如果深入到微觀層面,也就是一個個的一維“弦點”,如果這些“弦點”不存在能量交換的話,宇宙即歸於虛空。萬法現象皆可化為“塵”,一切物質現象皆可為眾生,我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

不再寫了,佛學的宇宙觀太廣大了,一本書都寫不完。有興趣的條友們可閱讀一下相關的佛學資料,再對比一下當代的科學理論,相信對您會有更大的啟發。無論唯心或是唯物,我們都需辯證地去研究,而不是一棒子打死。

宇宙的終極秘密:我們一直尋找的答案(佛學宇宙觀與近代物理學)

佛家有句話:融過去、現在、未來於一瞬。相對論證明了時間並非單向流,我們現在所度過的每一刻都是過去,也是未來,可惜無論“空”、“有”,生活仍要繼續,柴米油鹽仍是裹腹之需,在宏觀

世界裡活著,我們各有煩惱,過的好與壞其實都不容易,每個人都要經歷“成、住、壞、空”,胖與瘦,高與矮,大與小,最終不過一抔黃土,何不灑脫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