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從雙廊出發,走的湖西,本來想沿環湖公路看洱海風光,雲南的洱海很大,環湖公路有120多公里,周圍景點非常多,不能全部走到,我們選擇的下一站是大理。一路經過上關和喜洲,在喜洲見識到了白族人高超的刺繡和雕刻技藝。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從雙廊出發,走的湖西,本來想沿環湖公路看洱海風光,剛走不遠就發現,走環海西路很不方便,道路狹窄,有些路段是在白族村中和田野中,離湖邊有一段距離,所以改走了大麗路,路要寬些,但看不到洱海風光了。好吧,洱海再見!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喜歡雲南,尤其喜歡它的天氣,似乎總是這樣陽光明媚,即使是在十月,還是這般鮮花遍地。白族村子裡,家家戶戶幾乎都養花,到處都能看到美麗的鮮花,有藍天白雲,有蒼山洱海,這樣的雲南,這樣的大理,叫人如何不喜歡?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喜洲古鎮位於大理市北部,東有洱海,西有蒼山,喜洲,古稱史城,又稱大釐城,是雲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重點僑鄉,是白族典型的商業集鎮。南詔時期,喜洲城池建築宏偉,僅次於太和城和羊苴咩城。早在六詔與河蠻並存時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為大理河蠻的城邑,隋史萬歲曾駐兵於此,因而稱“史城”或“史賧”,唐時南詔王築宮殿於此,時稱大釐城。唐朝時期,喜洲商人眾多,號稱喜洲幫,主要經營藥材、布匹、茶葉。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剛到喜洲古鎮,就見到很多這樣漂亮的馬車,坐馬車的遊客也很多,還沒走到古鎮門口,就有馬車伕前來拉生意,說馬車40元古鎮轉一圈,還要進幾個景點,說大門裡面都是做生意的店,沒啥玩的,想想也不認識路,那就坐馬車吧。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上了馬車,小馬立刻跑起來,馬蹄踩著花崗石路面,馬蹄聲特別清脆鏗鏘。一路繞著小巷子走,才知道古鎮分內外,馬兒走的古鎮外。古鎮外和古鎮內風格大不一樣,但是這一趟也沒讓人失望,讓我見識到了白族人非凡的藝術才能。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車伕帶著我們進的第一家是喜繡坊,也稱靖廬,是喜洲商人尹靖成的宅第,是一個傳統的白族老建築。抗戰時期尹靖成把雲南的茶葉運到四川,把絲織品運回喜洲染色刺繡,生意日漸興隆,創立成昌商號,主要經營茶葉和絲織品等百貨。後代子孫世代經營喜繡坊,傳承了這門手藝。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走進院子,就見一地蠶繭,繡品所用原材料真絲就取自這種蠶繭。小時候養過蠶,蠶從卵孵化出來,到吐絲結繭,大約要30天,就是養蠶一個月,就可以得到這樣潔白的蠶繭了。養蠶也是技術活,這裡就不多說。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喜繡坊的繡女正在飛針走線,她正在繡的一幅作品看起來好漂亮,一下子就令在場所有人都震驚了。一般人都知道蜀繡、蘇繡、湘繡……這些非常有名的刺繡,在這之前,根本就不知道白族的刺繡手藝也很了得。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旁邊是刺繡針法、材料和圖樣展示,旁邊還有繡線。在喜繡坊,你可能根本就不關心老建築了,展室內那些繡品就足以亮瞎了眼。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室內陳列的所有作品都那麼精美,若不走近看,真會把它們當成畫,不僅色彩豔麗,層次豐富,每一部分的光與色彩都表達得那麼準確,那麼細膩,引得在場觀看的人連連叫絕。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就是每一件小品都是繡得那麼精緻,這幅絲線那種光澤,那種層次,荷花和鳥兒,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簡直比看真荷花還美。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馬兒繡得很有立體感,猛然間一眼看到,還差點以為是活的。因為反光,照片看不清楚啦,現場實物真是太美了,令人稱奇。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看過白族女人的絕活,再到天工坊,看看白族男人的絕活。以前,聽一位白族人說過,白族人一般都是靠女人種地或經商掙錢養家,男子一般都是從事手工藝行業,做銀匠或雕刻藝人。他們十來歲就開始拜師學藝,天天勤學苦練,有天賦的男孩子,年齡不大就能練出很高超的技藝。以前只是聽說,這次算是見識了,這位小哥哥看起來年齡也不大,而他正聚精會神地雕刻著一個巨大的作品,只拍到其一部分。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白族的雕刻藝術是相當有名的,白族人家修建房屋離不了雕刻與彩繪藝術,門窗和傢俱多用雕刻裝飾,常用的有木雕、石雕和磚雕。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和立體雕等多種風格。白族的劍川木雕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所以,白族人經常會說,他們的男人個個都是藝術家。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很喜歡雕刻師的創意,簡單而古樸,略顯笨拙,又透著幾分童趣,幾分仙氣,每一個小小的擺件,都可以細細地看,它們在你眼裡會更加靈動而有韻味,並非隨手而做,真的看得出製作者巧妙的構思。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樹木天然扭曲的紋理,被雕刻師應用為一件寬大而隨風吹漲的長袍,那麼生動,那麼飄逸,天工與雕刻者的巧思結合,成就了這件作品。

洱海邊喜洲古鎮感受不一樣的白族風情,民間手工藝讓人大開眼界

也許是名聲在外,天工坊和喜繡坊一樣,來來往往的遊客很多,多數是乘馬車來的,我們出來時,剛坐上馬車,遇上剛到來的兩個外國人對我們的馬車猛拍,他們可能也對馬車感到好奇吧。相信,白族人的手工藝,不僅會讓中國遊客吃驚,同樣,也會讓這些來參觀的外國人感到吃驚。

大理的白族人不是遊牧民族,他們很早就定居在洱海邊,以種稻和捕魚為生,豐富的物產讓他們得以追求高品質的生活,白族民間手工藝非常多,有金銀玉器加工、扎染、彩繪、剪紙、雕刻和刺繡等等,在這個小小的喜洲古鎮,就見識了一下白族的雕刻和刺繡手藝,這些世代相傳的手藝是民族文化的瑰寶,願這些優秀的技藝繼續傳承下去,讓白族藝術永放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