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每一次旅行,都在尋覓與自然的相遇,往事凡塵,世間萬物,唯有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行駛在藏區的路上,臉頰拂過的是高原的清風,鼻尖嗅到的雪山的氣息,目之所及的是連綿的山草地,耳畔聽到的就是那微風吹動青稞的響聲。正如江南的水稻和茶葉、東北的大豆和高粱,青稞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標識性,提到青稞人們便會想起西藏。大概再沒有什麼作物,能像青稞一樣,與一個民族結合得如此緊密,青稞地上似乎從來都站著一位身著藏族傳統服裝的婦女,高原的陽光灑在大片的青稞地上,也灑在她的臉上。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青藏高原地處亞歐板塊交界處,人稱“世界屋脊”、“第三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然條件極其惡劣。青藏高原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萬年的寒冰、峭峻的山岩、粗糲的戈壁,意味著生存環境異常艱難!對於任何一種食物作物來說,都是及其苛刻的生長條件,還能生長得如此蓬勃旺盛的青稞,全世界僅此一種,再無分屬。在日喀則崗巴縣孔馬鄉,有一種只能生長在海拔4750的青稞品種,一抹青綠隱藏在雪山之間,於皚皚白雪間露出尖尖的麥芒,偉大而隱秘。同時它們也是驕傲的,有人想他們移植栽種到其他海拔相同、氣候相似的地方,卻始終無法栽種成功,離開原產地,崗巴青稞即變異,甚至消亡,不可複製。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青稞,在藏語中稱為“乃”。也叫裸大麥、米大麥、元麥、淮麥,是大麥的一種特殊類型,因其內外穎與穎果分離,籽粒裸露,故稱裸大麥。因為它的外殼是分離的,籽實是裸露在外面的。在豐收季節,就比較明顯了,大麥很難剝殼,而青稞幾乎沒什麼殼,一粒粒的像是大米粒。大麥生長在內地,氣候比較溫和,養尊處優慣了,一顆顆黃燦燦的;而青稞生長在高原地帶,環境非常艱苦,飽經風霜之後,磨練出石頭般的“青黑色”,因此得名青稞。青稞,做為藏族人民賴以生存繁衍的基本食物,主要分佈在我國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和阿壩、雲南的迪慶、甘肅的甘南等地區。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關於青稞種子的來歷,在《藏族文學史》裡,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早以前,西藏有個王國,人口不少,卻沒糧食吃,餓死好多人。王子不忍心,決定去山神“日烏達”那裡找糧食種子。 經歷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在蛇王的洞裡,找到了青稞種子,但不幸被蛇王施加魔法,變成了一條黃毛狗。王子顧不上這些,口含“風珠”,跑回來撒種子。人們看到一條黃毛狗,灑下青稞種子,長出了黃金般的糧食。於是,民歌唱道:人間有了青稞糧,日子過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頓頓還有青稞酒……人們以為是神派狗送來了青稞種子,因此每年收完青稞,吃新青稞面做的糌粑時,總要先捏一團餵狗,這風俗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考古證據證明,青藏高原是青稞的發源地。1994年,在雅魯藏布江河谷附近的昌果溝遺址,發掘出土了千餘粒青稞碳化粒化石,使青藏高原的青稞栽培史由傳說中吐蕃時期提前到距今3500年之前。2014年,日喀則地區拉孜縣廓雄遺址再次出土了青稞碳化物遺蹟,這意味著在新石器時代藏族先民就可以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種植青稞了!昌果遺址的古青稞碳化粒,用一個密不透風的玻璃瓶裝著,存放在西藏博物館,供人們瞻仰。幾乎每一個參觀者瀏覽到這裡,都會下意識地停頓一下,同時眼睛裡閃爍一種夢幻般的光芒,那一刻,不知有多少人會進入某種思維上的或心緒上的神遊境界。藏族作家尼瑪潘多這樣表達自己當時的感覺:“我的眼睛完全被這黑乎乎的東西吸引住了,進而幻化成一個少婦飽滿的乳房,我彷彿看到她用滴滴奶水,滋潤冰雪高原,從此高原大地炊煙裊裊,瀰漫開濃濃的煙火氣息。”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青稞,是長在天上的莊稼。最新研究表明,青稞由西亞起源傳至西藏。4500年前到3500年前,通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和尼泊爾進入西藏南部。研究同時發現大麥在進入西藏後,種群規模出現了持續2000年的極速下降。這表明,從距今4500年至2500年間,青稞不斷受到選擇。一方面,這有可能是大麥從低海拔地區進入高海拔地區,適應環境的表現。只有那些當時適應了青藏高原環境的大麥地方品種,才能活下來,演變成青稞。而此時在國外,因為小麥的出現,大麥逐漸被排除在食用性主糧之外。只有在西藏,青稞這一類珍貴的大麥資源,在青藏高原環境的自然選擇和藏族先民的人工選擇的雙向選擇下,被保留了下來。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雅礱澤當不僅是西藏文明發祥地,也是青稞文化發源地,這裡是西藏最先從蠻荒進入農耕時代,最先馴化和栽培青稞的地方之一。我們有幸參加了澤當雍布拉康腳下一個村子的“望果節”,得以見到這個古老的、與青稞密切相關的節日。“望”指莊稼,當地叫“望卡”,“果”意為“轉圈”,“望果節”意即繞著豐收在望的莊稼轉圈,是西藏農區預祝農業豐收的節日。節日清晨,由僧人率領村子裡的老百姓,身著隆重的服飾,揹著經書和食物,手持麥穗和彩箭,排成長隊,圍繞農田進行“收斂地氣、祈求豐收”的法事遊行活動。在這傾村而出的浩浩蕩蕩遊行過程中,人們以不停的口號與詠唱,讚美神靈、祈求豐收,圍繞著即將被收割的青稞田地,果實的香氣縈繞在田地上空,與人們祈禱聲相互交織……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青稞做成的糌粑是藏族的主食,位列藏族食品四寶——糌粑、酥油、茶葉、牛羊肉之首。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很多人說糌粑就是炒麵,這種說法過於輕率和簡單。在低氣壓的高原,徹底將一樣東西炒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炒熟青稞,需要非常複雜的工藝。特製的土坯炒灶、炒鍋、陶罐與細沙,需要豐富的經驗、準確的手感,還有懷著敬意的耐心,最終才能炒出香噴噴的青稞麥粒。製作糌粑,不需要起火做飯,一點茶水與酥油即可。藏人可以在木碗裡攪拌抓捏,也把青稞面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裡,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片刻,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糌粑,作為青稞的最終形式,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藏人。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青稞不但是藏區的第一大糧食作物,還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慶喜、過節、破難、祈福、施法、拜山、禮佛、敬神、祭天,都少不了它。每逢藏曆新年,藏族家家戶戶會在佛龕前供上一盆青稞苗,祈願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將青稞煮熟然後冷卻撒上酒麴,用棉布包起來放在溫暖的地方,在夏天經過2個晚上便形成了藏族人愛不釋手的青稞酒……過藏曆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切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稞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稞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切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撒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表示祝福。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位於西藏南部的日喀則市,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它的別稱——“世界青稞之鄉”。57歲的羅布丹增是西藏的“糌粑大王”,他們家世代居住在白朗縣嘎東鎮貴熱村,蜿蜒的年楚河在村外緩緩流過,澆灌著高原上最肥沃的青稞地。西藏最大的水磨坊坐落在河畔,有104扇石磨。流水不止,水磨不歇。籽粒飽滿的青稞,經過千萬次研磨變成糌粑。磨坊裡一片白色世界,糌粑粉飄來,清香撲面。這裡一天生產出的糌粑,可以讓羅布丹增全家吃四五十年。“每天能磨4萬多斤,最遠賣到美國,還有印度、尼泊爾等地。”他說。羅布丹增身著黑氆氌,頭戴褐色牛仔帽,高原紫外線灼曬的臉膛,和青稞粒一個顏色。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風,從喜馬拉雅山上吹下來。青稞的香氣,就這樣在高原上飄蕩了千年。青稞,這種上天贈予的食物,頑強地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生長在風與風之間,生長在雨與露之間,撫摸藏地金子般的陽光,貫穿在藏族人民質樸生活的過去和現在。青稞的每一個細胞都飽含溫情,靜默地成長,一言不發地寫下藏地的傳奇,這封情書,來過西藏的人才會懂。(照片由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提供)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青稞,長在天上的莊稼,它對藏族有多重要?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傢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