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總把你的話當耳旁風?父母可用陳述句式溝通,讓孩子聽話並不難

前幾日,一位媽媽和我訴苦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總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

有一次,她家小姑娘在家玩玩具,把東西撒了一地,東一隻西一隻,還差點把她絆倒了。

媽媽很生氣,於是命令孩子道:"你快點把玩具收拾好!不然就不給你玩了!"

小姑娘隨即給她媽甩臉色,一邊嘟囔著嘴,噠噠噠跑過去直接把一些玩具抱起來,抱回房間關起門來。剩下的玩具散落在地,也執拗著不肯去收拾。

媽媽爸爸多次批評她,她也還是把話當耳旁風,充耳不聞,不理不睬。

很多孩子在自我意識萌發之後,總是我行我素,根本不理睬他人。聽大人說話從來都是東耳朵進西耳朵出,根本沒辦法教育他。

孩子不聽話、頂撞父母,雖然跟孩子性格有一定關係,但歸根究底還在於溝通方式。家長錯誤的引導和溝通方式,會讓孩子的"小毛病"一直存在甚至不斷放大。

要讓孩子聽話,實現有效的溝通,家長就要好好說話。

好好說話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也不是不明所以的追問,更不是不通過暴力的訓斥。

好好說話是一種溫和平靜的態度,這種態度裡藏著你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如果家長做不到好好說話,孩子肯定不會好好聽話。

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要孩子把你的話聽在心裡、記在腦裡,就要避免使用命令句式和提問句式,要學會用陳述句式溝通。

總把你的話當耳旁風?父母可用陳述句式溝通,讓孩子聽話並不難

命令句式

正如上面例子媽媽所說的"你快點把玩具收拾好!"命令句式常以"你+命令或判斷"的形式出現。

例如:

你必須要在9點前完成功課

你應該做得更好

你的所作所為真讓我討厭

……

聽到命令語句,孩子感覺到的是父母的負面情緒和對自己的批評,他不會感悟到自己這個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內心體驗是什麼,不會有同理心,更不會共情。

孩子小時候會被父母的命令嚇唬住,乖乖聽話。可是經常使用命令句式,父母漸漸會發現,孩子慢慢地不吃這一套了,然而只把父母的命令當做耳旁風,甚至"抗命不遵。"

父母命令孩子去睡覺,偏偏孩子置若罔聞,只管自己玩自己的,而父母也拿他沒辦法。

父母命令的次數多了,如果孩子一次不聽命令之後,覺得不聽父母的話也沒有什麼,那下次也更不會聽了。

以命令的姿態跟孩子說話,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間的隔閡對立,會使父母的教育沒有效果,以後也沒了迴旋餘地。

總把你的話當耳旁風?父母可用陳述句式溝通,讓孩子聽話並不難

提問句式

也有一部分父母比較喜歡用提問句式來溝通,感覺自己是在尊重孩子,希望能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接著進行溝通。

可是,在對孩子進行管教的時候,提問式溝通模式會使孩子拒絕合作,結果會讓父母感到挫敗。

例如:

你為什麼不快去睡覺?不是已經到睡覺時間了嗎?

你不認為自己已經玩了很久電腦遊戲嗎?

如果你能收拾一下房間,不就不用那麼擁擠了嗎?

父母這樣提問,就是在把回答權利完全交到了孩子的手裡,而且導致孩子會這樣回應:

也不是很晚,還不用睡覺。

沒有玩很久啊

我不覺得房間亂,也不擁擠

實際上,孩子回答的答案都不是父母想要孩子說的,當然也就起不了教育效果。很多時候,父母還會被孩子的回應,弄得啞口無言。

父母總是試圖用提問句式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問式的溝通的問題在於,它需要提問者迅速關閉思維。

我們可以發現,在使用提問句式時,家長都是關注於孩子的問題和錯誤。

最常出現的問題是:

為什麼會這樣?

你為什麼不這樣做?

你為什麼要這樣想?

家長想要鼓勵敞開溝通,就要避免使用提問句式。提問題不會給彼此的溝通帶來一個好的結果。

雖然家長希望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講出事實、認識錯誤,

但我們提問句式會讓孩子感到模糊,偏離方向,最終也得不到正面教育。

用命令句式和提問句式時,孩子會缺乏耐心,心中只想著這事情快點結束,而且並不能表示家長關心他,反而只會加劇他的失衡狀態。

總把你的話當耳旁風?父母可用陳述句式溝通,讓孩子聽話並不難

讓孩子聽話:陳述句式

陳述句式是用一種非命令的語氣,引導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避免了命令語句和提問語句的缺陷。

雖然命令句式與提問句式都有一定的優點,但是在教孩子的情況下,陳述式溝通更有效,更高效。

  • 陳述句式是一種認可情感的句式

當小孩子因為找不到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而感到傷心的時候,家長會說"沒有什麼好難過的,還有別的小朋友呢,你可以找別人玩啊。"當弟弟搶了孩子的玩具,向父母哭訴時,家長會說:"別和你弟弟計較,你是哥哥,應該有擔當、學會分享"。

上述例子,都不能恰當表達對孩子的認可。

認同孩子的感受,就是要和孩子進行換位思考。想象現在你就是孩子,面臨當前的問題,要以孩子同樣的心智來思考:你會怎麼樣呢?我希望父母認同我還是批評我?

家長要學會很好地識別孩子的感受、認同孩子的感受,就要學會用陳述句式。

總把你的話當耳旁風?父母可用陳述句式溝通,讓孩子聽話並不難

  • 家長可以這樣做:

具體陳述:你感到/我知道/我懂得你真的很傷心/難過/憤怒/委屈/生氣……

比如:

到睡覺的時間了哦。

我知道你肯定餓了,一起吃飯吧。

看得出你玩得累了,先休息一下。

當孩子暴跳如雷時,家長可以說:我知道你對他感到很生氣,但是當罵人/打人是不對的。

  • 常用的陳述句式

我對__________(背景情況)感到__________(感受),因為 __________(原因)

用上面的方式先向孩子展示出你的認同,以及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讓孩子切身體會到,你是想要和他們認真地交談,而不是想要直接一頓劈頭蓋腦的說教和批評。

總把你的話當耳旁風?父母可用陳述句式溝通,讓孩子聽話並不難

  • 家長可以這樣做:

學會用簡單的陳述句和孩子溝通,最好是以"我"為開頭,並且一定要表達感受。

比如:

我對你經常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而感到十分擔憂,因為你很快就要上小學了,如果因為衛生習慣不好,就不能融入小夥伴中,會感到很孤單。

  • 陳述句式沒有情緒,不會感到攻擊性

不用命令和提問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求,那麼一般狀態下,家長需要以"我"為開頭向孩子表達出你想得到的結果,比如說:我想要你好好學習。

這樣的溝通方式看似非常直接簡單,但是其中不會包含任何情緒,所以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攻擊性。

以"我"開頭的句子,實際上只是表達了家長當下的現實情況和心裡需求,其目的並不是去責備孩子,只是用陳述句式交代了一個事實。

  • 家長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不願意和你交流的時候,家長可以說:我很關心你!我想知道你的想法。

陳述事實之後,家長還要聽孩子的感受和看法。用誠懇的態度向孩子傳遞出,你想要傾聽他的意見,並且願意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

要使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融洽和諧,父母就要與孩子進行高質量的溝通。有效溝通的基礎是有效的溝通方式。

陳述式的溝通方式之所以高效有效,能幫助促進和孩子的溝通,是因為在對話一開始就沒有用高高在上的指責批評預期讓孩子產生反感。陳述句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尊重自己、雙方都是平等的,從而大膽將自己心中的看法想法告訴父母。

總把你的話當耳旁風?父母可用陳述句式溝通,讓孩子聽話並不難

我是童心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