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技術新人:大公司非核心崗和創業公司核心崗之間該怎麼選?

互聯網創業公司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目光,對於從事技術類工作的年輕新人來說,要不要加入互聯網創業公司呢?

技術新人:大公司非核心崗和創業公司核心崗之間該怎麼選?

圖片來源: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創業有風險 職場需謹慎

年輕人經常媒體上看到這些創業大佬光鮮亮麗的正面報道,加上對新生事物更感興趣,往往忽視了創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的事實。創業不是九死一生,可能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死一生。絕大多數的團隊的創業項目可能都要經歷中途夭折的厄運。比如,2015年走入大眾視野的共享單車領軍者ofo,從捧向神壇到跌入谷底,僅用了三年時間。有研究者從2013年開始跟蹤當年獲得過天使投資的48家創業公司,發現在48家公司中成功獲得A輪融資的有45家、佔到94%;成功獲得B輪融資的有18家、佔到38%;成功獲得C輪融資的有4家、佔到8%;成功獲得D輪融資的有2家、佔到4%;到2017年成功實現IPO的只有1家、佔到2%。

我自己曾有一段創業公司工作經歷,深切感受到創業者的不易。外有競爭產品和各大巨頭圍追堵截,內有不同團隊爭搶資源。“Winter is comming”是《權利的遊戲》中一句經典的臺詞,用這句話描述當前經濟形勢非常貼切。2018年冬,在各類經濟因素影響下,不少公司都被爆出裁員醜聞,甚至不乏美團、知乎等明星公司。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身在創業公司很可能要經歷突如其來的“組織優化”、“戰略調整”或者“業務轉型”。對於創業公司員工來說,他們有可能面對:

  • 公司因融資或營收壓力,進行業務調整,精簡人員。
  • 創業前期進行嘗試,瘋狂擴招,之後因盈利模式不清晰導致整個項目裁員。
  • 公司內部鬥爭,中層領導被排擠,底層員工隨波逐流。
  • ...

有人覺得對於技術類的工作,遇到裁員的事情,大不了換一個公司寫代碼,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對於年輕人來說,正是職業生涯前期積累階段,個人經歷中的頻繁變化會讓未來的用人單位產生不信任感。從技術本身來講,一個項目剛剛上手幾個月,相關的知識還沒完全吃透,就此中斷,不利於技術積累。

個人成長不等於公司成長

有些人認為,大公司員工就是螺絲釘,而創業公司員工要以一當十,什麼都要做,所以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個人認同這樣的說法。以我的經歷為例,在創業公司的那段時間,我瞭解清楚了一款互聯網APP對外提供服務時是如何依賴手機端、服務端、數據分析以及機器學習算法多個部門的協作。在大公司,員工一般只對自己當前的工作比較瞭解,對其他部門的工作知之甚少。

技術新人:大公司非核心崗和創業公司核心崗之間該怎麼選?

數據科學金字塔

單單以數據算法部門為例,裡面也涉及到很多分工,包括數據平臺建設、ETL、機器學習模型訓練和部署等,創業公司員工可以對不同的工作都有所接觸,在大公司,這些工作往往會劃分得更細,某一類型的任務都會交付給對應團隊,如果不在該團隊,即使你對其感興趣也沒有太多上手機會。如果想在大公司內部進行工作調動,會面對原團隊的阻撓、新團隊的考核等門檻。大門雖然開放,但真能如願還要依賴天時地利人和。

還有人認為,創業公司節奏快、壓力大,逼迫員工個人以更快的速度成長。這種說法我只能部分認同。對於產品、運營、市場等部門,如果能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對個人確實是一種歷練。因為這部分崗位跟人打交道的機會更多,公司快速發展會帶動個人成長,這樣的成長機會在大公司幾乎是不存在的。但對於技術類崗位則有所區別。一方面,技術類工作與機器打交道的時間更多,即使產品取得爆炸性成功,對於技術人員來說,依然只能負責技術類的那部分工作。另一方面,創業公司的用戶量相對更小,與大公司動輒萬億的體量有所差別,所涉及技術略有不同。我這裡並沒有對不同的技術有偏見,一項技術能夠以最低的成本服務好他們的用戶,就是一項好技術,不能以該技術時髦與否、用戶多少等因素來評判它。但有趣的是,創業公司還是喜歡用大公司驗證過的東西,因為創業公司在技術上沒有試錯的機會和成本,經歷了大公司驗證,說明該方案值得信任。

技術新人:大公司非核心崗和創業公司核心崗之間該怎麼選?

圖片來源:Arif Riyan on Unsplash

創業公司技術團隊的人員組成

一般一個技術團隊由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的“大拿”掌舵,這個領導一般有5到10年工作經驗,有一到多段大公司經歷,技術的深度和廣度都值得信賴。很多公司對外宣傳時,也會著重強調,某某團隊有硅谷海龜、BAT大牛帶隊。技術領導除了負責技術團隊內部的架構選型、方案確定、質量把控等工作,還要負責與其他團隊的協調溝通,並向上層彙報。很多公司對外宣傳時,也會著重強調,某某團隊有硅谷海龜、BAT大牛帶隊。

接下來會有幾名3-5年工作經驗的骨幹,這部分人是真正幹活的主力軍,絕大多數的技術性產出都是出自這部分人。

剩下的大多數是沒有太多工作經驗的技術新人,也就是本文所關注的對象。這部分人一般是應屆生或其他行業轉行過來的技術新人,或者是學歷背景不夠優秀,沒能進入大公司。對於技術新人來說,很多時候來到創業公司可能是因為手中選項有限。

觀察技術團隊領導的履歷,我們不難看出,公司還是喜歡有大公司背景的人才出任中層幹部。因此,長遠來看,技術新人還是要去大公司鍍金。

選擇方向還是選擇公司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手握BAT的offer,絕大多數人會面對大公司非核心崗和小公司核心崗的選擇問題,是選擇一個有前景的熱門方向,還是選擇一個靠譜的大公司呢?這種問題仁者見仁,我個人認為應該選擇一個更有前景的方向。比如近幾年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向大熱,而前端、iOS、安卓這些方向慢慢退潮。比如,選擇有前景的方向,經過一兩年的積累,可以有機會跳槽到大公司,而在大公司內部的非核心部門,所做的事情相對比較成熟,成長速度較慢,再想轉型會有些力不從心。

不要對大公司抱有太多幻想

很多年輕朋友在小公司呆過一段時間,覺得小公司流程不規範,技術不先進,天天忙於團隊間推諉扯皮。然後對大公司抱有幻想,認為大公司一切都是規範的,技術都是最牛的,同事都是非常nice的。等真正到了大公司之後,大呼大公司也是坑。互聯網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就有太多這樣的案例,比如當初為了情懷加入百度、小米、美團、商湯...最後幾個月工作下來粉轉黑。

技術新人:大公司非核心崗和創業公司核心崗之間該怎麼選?

圖片來源:LYCS Architecture on Unsplash

在團隊管理方面,大公司雖然有一些規章制度,但有些可能是繁文縟節,有些又形同虛設。遇到問題相互推卸責任的事情照樣會發生,而且可能更嚴重。團隊間協作效率低,有可能低到令人髮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公司的人太多了,部門太多了,自然也有你不喜歡的那些江湖。作為員工,我們不可能讓規則因自己而改變,只能主動適應規則。

在技術基礎方面,有些大公司的部分非常不喜歡趕時髦,尤其是那些歷經幾十年的老項目。因為這樣的項目歷經幾十年,代碼動輒牽涉成百上千個子項目,作為公司的負責人,寧願維持現狀,也不敢應用一些新技術。這些老代碼抗住了一代代用戶的需求,為了一些新名詞新技術重構一遍,萬一出了任何問題,得不償失,最關鍵的是,重構的過程耗費精力反而沒有業務指標和商業利潤的產出,誰動這些代碼,誰是傻子。網上就有人戲稱百度的GCC編譯器被三體星人死鎖在了3.4.5版本,也有人吐槽騰訊的技術建設落後於同體量公司。所以說,大公司的技術並非那麼高大上,有些技術名詞只是為了公關,能用到生產環境的可能並不多。

小結

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多,我逐漸發現,個人的成長不完全依賴於公司。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管理能力,在公司的平臺上,自身不斷提升才是成長關鍵所在。

對於技術萌新來說,加入創業公司可能是曲線救國的選項,去大公司核心項目鍍金應該是技術人職業生涯必不可少的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