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金沙江金龍鐵索橋

金龍橋(又名梓里橋),沿著滇川古驛道,到了距麗江縣縣城東約 40 公里的金沙江邊,江岸峭壁崢嶸,一線鐵鏈,凌空飛架東西。巨石堆壘,古松作柱的橋頭堡上,道勁端莊的“金龍橋”三字赫然在目。這就是迄今已有 120 多年的金沙江上的金龍橋。

金沙江金龍鐵索橋

如果說塔城鐵橋曾經是萬里長江上建造最早的鐵橋,那麼,這座位於古城區與水勝縣之間金沙江上的鐵鏈橋,則是萬里長江上現存最古的一座鐵鏈橋,也是我國橋面最寬、鐵索最多的鐵鏈橋。金龍橋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它以 18 根巨鐵鏈(每鏈 500 個環)懸繫於兩岸橋臺,其中 16 根為承重底鏈,2根用於兩側護欄,底鏈與欄鏈每6 環有一扁鐵片相串,上下左右牽拉,使18根巨鍊形成一個整體。

金沙江金龍鐵索橋

橋長 131.6米,橋寬 3.5米,橋面用木板鋪成。下垂成弧形,離洪流水面最高處 10米左右,最低處4 米左右。據傳當年建橋的鐵鏈環是在麗江城打好後

再馱到江邊的,一匹大驟子僅能馱6 環。鐵環運到江邊後,再加工成鐵鏈。建橋耗資達銀圓十萬,歷時5年,死於工程建設者有 48人。

該橋系曾任貴州提督的鶴慶人蔣宗漢出資,麗江、水勝、鶴慶三縣民眾共同出力建造。《新纂雲南通志》載:“宗漢始居親喪時回西馬金保數過其家,強加以爵秩。宗漢陽許諾,夜間盜走軍營,及金沙江,追口四合,宗漢窮急,無以渡,指江誓日:苟天相吾倖存活宗漢身,他日必滅盡此賊。忽一浮樁隨流至,因得渡脫去。其後貴仕,乃出資造橋江上,利便行旅。”兩岸人民為頌其功德,在橋北山腰路旁顯眼處樹碑建祠,以祀蔣宗漢及建橋殉身者。可惜此祠現已僅存斷磚瓦礫。到 1935年正月初二,江峽驟起惡風,金龍橋身“擺簸甚猛烈面橋身中斷,18根鐵鏈斷入江中 16根,僅剩 西側上下兩根。後來麗江土紳賴 耀彩、楊子欽等出面籌資於次年 10 月開始動工恢復重建,一年後 竣工舉行踩橋典禮。

金沙江金龍鐵索橋

裡鐵鏈橋,雖然已歷人間 滄桑一百多年,至今仍然巍然屹 立在金沙江大峽谷之上,如今雖 然在該橋北數公里處已建起了 座現代化公路橋一金安橋,但 金龍橋仍在兩岸山區人民的生產 生活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