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滄桑田禾浜

孫振興/文

田禾浜是京杭大運河無錫段的一條支流,地處無錫北郊蓉湖莊,浜口距吳橋西堍二百多米。

田禾浜所在地以前是古芙蓉湖湖區,西依錫山、惠山,層巒疊嶂,九龍逶迤;東鄰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百舸爭流;東南靠蓉湖莊、惠山浜、惠山古鎮;西北是山北鄉、盛岸裡、腐乳浜。本文所指田禾浜區域範圍是指由京杭大運河、惠山浜、通惠河、腐乳浜圍合而成的一片田地,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自古是塊風水寶地。

滄桑田禾浜

古代的無錫是水鄉澤國:太湖三萬六千頃,芙蓉湖一萬五千頃,故無錫素稱“一分山,六分水,三分田”,水多田少。直到宋元祐元年( 1086) 建蓮蓉閘,築陡門,調控芙蓉湖水位,堰湖為田。明朝初年,無錫城鄉共有耕地8690多頃。到明宣德年間( 1426~1435)江南巡撫大力圍湖造田,無錫城西北郊石塘灣、玉祁、前洲一帶大片湖底露出水面,開墾成良田七萬多畝。無錫古地圖上顯示,當時北塘一帶仍然有大片水域。到嘉靖年間(1522~1566)無錫城鄉共有耕地14912頃。明末顧可立興建蓉湖莊時尚能看到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的景象。到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蓉湖莊所在地田禾浜地區遊惠山寄暢園時,該區域已出現河流、田園,說明田禾浜區域已經形成陸地。

據無錫地方誌記載:清道光二十四年( 1844),當地鄉紳張耀堃捐出惠山浜黃泥橋圩田1100畝。道光二十七年(1847),鄉紳施曾培捐田300畝,在蓉湖莊西北建立義莊(經考證, 惠山浜黃泥橋位於現惠通橋南約200米,古橋已經坍塌,橋墩尚存)。江陰長江邊孫氏兄弟三人抵錫至田禾浜上游務農,始創孫巷,現孫巷已發展繁衍為近二百人的村莊。在1916年的地圖上已有“孫巷”字樣標示。在這片圩田上先後形成了孫巷、姚巷、田屠裡、丁馮巷、袁張巷、飯籮巷等村落,沿京杭大運河纖道上形成了盛岸街。解放前後,田禾浜兩岸逐步形成源康弄、新民村、田禾浜、新惠路城鎮居民點。人民公社時期耕作的土地和農民居住的村莊屬黃巷公社紅五月大隊。城鎮居民點先後屬北塘區吳橋街道管轄,改革開放後屬惠山街道管轄。

田禾浜在圍湖造田初期,疏浚河道時的泥土堆放在河岸邊,形成地勢較高的土埂,村民廣植桑樹,在桑樹叢中沿河踩出一條約二尺寬的小路直達京杭大運河口,故當地人稱這條河為“桑路浜”。起初該河源頭始於惠山二茅峰下桃花塢,河流長度約1000米;後來上游被沿山河(今通惠河)阻斷。乾隆皇帝遊惠山寄暢園,開挖了一條“新開河”,該浜上游段折向西北拓寬後成為新開河的上游。而被阻斷的田禾浜,源頭改為始於孫巷村東約100米處的國民小學教室(俗稱洋學堂,現在原址改建為教工宿舍)東南角,變更源頭後河流長度僅為500米左右。民國時期曾因停泊在浜口橋下避雨的一艘小船遭雷擊,致船民傷亡,民間遂俗稱該河為“天打浜”,浜口小橋改稱“天打橋”。上世紀60年代中期,順應民意將“天打浜”改名“田禾浜”。70年代中期黃巷鄉紅五月大隊填河興建鄉鎮企業,河流長度尚存200多米。2005年北塘區疏浚田禾浜時河岸嚴重坍塌,危及兩岸民居,遂填沒田禾浜河道,除修築了防汛排灌站閘門外,其餘改為綠地。京杭大運河邊的浜口,拓寬為運河河道,砌築了防汛駁岸,橋樑改為涵洞及運河西路路面。現在僅保留了浜口河道二十餘米。

滄桑田禾浜

田禾浜區域是無錫城的西北門戶、城鄉通衢。沿京杭大運河南岸,沿岸是一條纖路。除此以外還有一條從山北會龍橋–護瀆橋–盛岸裡興隆橋–孫巷東–田屠裡西–蓉湖莊–無錫西城門的古道,這條古道是西北鄉民進出城的必經之路,但當年僅是寬度不足一米、略高於兩邊田地的田埂而已。

隨著上世紀初無錫民族工商業的興起,源康絲廠、惠元麵粉廠、制酒作坊等在田屠裡陸續興辦,無錫大運河上第一座大鐵橋吳橋也建成通車。解放後,田禾浜腹地更是相繼開辦了橡膠廠、搪瓷廠、味精廠、自行車廠、造船廠、絲綢印染廠、湖光儀器廠等。上世紀50年代與京杭大運河平行修建了一條通汽車的新惠路,修路時為節省投資,採取一橋一壩方案,自通惠西路口至山北會龍橋,依次為:天打浜,築土壩;腐乳浜,建橋;盛岸河,築土壩;橡膠廠(護瀆橋)河,建橋。天打浜就近從農田取土填河成壩,從此天打浜攔腰截斷,壩東屬無錫市城區,壩西屬無錫市郊區黃巷鄉紅五月大隊。60年代初期,浙江人袁某租用天打浜壩西河道養鴨,生產隊利用河道養魚。70年代後,生產隊填河興辦鄉鎮企業,開設了熱處理廠、玻璃廠等。上世紀80年代沿古道舊址拓寬取直新建了六車道的盛岸路,近年開通了運河西路。逐步形成了縱向有火車站至惠山古鎮的通惠路、穿越惠山隧道溝通惠山南北的鳳翔路;橫向有運河西路、新惠路、盛岸路等縱橫交錯的主幹路網,地鐵三號線與四號線也在此交匯。

田禾浜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兩岸還都是田園,沒有汙染。每年冬天,遠郊的農民爭先恐後地駕船前來罱河泥,使得河道深而乾淨,水質清澈,兩岸居民取水後,用明礬澄清即可飲用,淘米、洗菜、洗碗筷餐具也可到門口河埠頭進行。

夏天,漫長的暑假是小夥伴們最快樂的時光,下河游泳是每天的必修課。由於田禾浜下游河道兩岸建築密集,河岸陡峭,加上經常罱河泥,顯得很深,上下岸不方便,通常我們很少在家門口游泳。我們會選擇到河面開闊、河灘平緩的京杭大運河邊游泳,還可以在靠泊岸邊的木排上玩耍,練習跳水。興頭高的時候,大家會排著隊從天打橋上往河裡跳。通常我們會先到橋洞潛水探摸一下水下有沒有石塊、木樁等障礙物,然後觀察兩邊有沒有船隻經過,跳水時在河面上保持二名小夥伴作保護,確認安全後小夥伴們逐個從天打橋上一躍而下。遇到京杭大運河對岸的利用造紙廠排放汙水時,我們就會去雙河尖河灘游泳。雙河尖位於京杭大運河和洋溪河匯合處,接納無錫西南山區和北鄉白蕩圩來水,水流湍急,這裡緊扼無錫水路北大門,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代曾經在此設“鐵鈴關”防守。多次戰事後,附近村民把被毀房屋的瓦屑傾倒在河內,由此水底鋪滿細碎圓滑的瓦屑,沒有淤泥,形成一片潔淨、平坦之處,是野泳的絕佳場所,深受運河兩岸游泳愛好者的青睞。

據1930年出版的《無錫指南》介紹: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地方政府曾經設想把田禾浜所在區域建成無錫新的市中心,榮德生、蔡緘三、程敬堂等實業人士、地方賢達、政府官員組成籌建委員會,後因日軍侵華、時局變動,沒有實施。

記得解放初在京杭大運河邊已經形成盛岸裡沿河街,自腐乳浜口以東一百多米起依次為燒餅鋪、米行、社居委、茶食店、木行、天打橋浜口,過橋後是屠宰作坊、牛作、豬落、打鐵鋪、櫓篙作坊、熱水老虎灶,街後吳橋堍是新民村小學。穿越通惠路後沿河有香燭紙馬店、米店等直達惠山浜渡口。源康弄、新民村沿通惠西路兩邊形成商業街,有菸酒店、日雜店、裁縫店、米店、小戲館等。天打浜有幾十艘常年停靠的漁船、居住在船上從事小手工業、小商販的蘇北小木船,沿河兩岸有許多簡易棚屋。田禾浜河岸上還有吳家的竹行、茹家的皮草行曬場工棚。1950年冬一場大火燒燬源康弄、新民村幾百間棚屋。上世紀60年代初,造船廠、橡膠廠職工宿舍建成。1971年為了興建江南航運公司船舶修造廠,田禾浜口拓寬改造成船塢,天打橋被拆除,田禾浜1~30號住宅及以東建築被拆遷。


滄桑田禾浜

田禾浜區域文化積澱深厚,民風淳厚。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是全國著名的民眾教育實驗示範區,建有盛岸裡、飯籮巷、黃泥橋等多個教學點(俗稱“洋學堂”)。解放後建有吳橋中學(無錫外國語學校前身)、北京中學(三十五中前身)、船舶技校(曾經接納代培越南留學生百餘人)、酒廠技校、協新毛紡廠代培新疆維吾爾族女工夜校、新民村小學等文化教育設施。上世紀80年代,無錫市電視臺在盛岸路口建立辦公。

田禾浜區域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何振梁,中國傑出的體育外交活動家,1929年12月出生於江蘇無錫田屠裡,祖籍浙江上虞。1954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起從事體育工作,在國家體委承擔國際聯絡工作。曾任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主席。何振梁以自己在國際奧委會工作多年確立的地位、威望和影響,加上他優秀的人品和出色的語言能力,為北京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成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對國際奧林匹克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田屠裡解放後還有曾任無錫市工運區區委副書記、區長的王錫康(是筆者表叔),出生在孫巷的有擔任無錫市第一任土管局局長的謝本度,田禾浜還有著名軍事編譯家邱浩興。

田禾浜區域緊靠京杭大運河,惠山古鎮近在咫尺。近年來,隨著田禾浜區域被列入京杭大運河無錫段以及惠山古鎮風貌區,為了配合惠山古鎮風貌區改造工程,2018年初田禾浜區域進行拆遷改造,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一個更加美好、宜居、繁華的田禾浜區域展現在世人面前!

滄桑田禾浜

滄桑田禾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