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看多了戰爭劇的朋友對各類輕重機槍都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尤其是捷克式輕機槍和馬克沁重機槍辨識度是非常高的,而且大家對機槍的大致使用年代也有籠統的認識。

可是,如果一部清朝時期的影視作品中出現了機關槍,估計很多朋友就要吐槽了:這不是穿越了麼!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實際上自洋務運動之後,清軍引進的大批武器裝備中就包括了機槍。而且不僅如此,清朝後期兵工廠還仿造了不少型號的機槍。

這乍看上去有些天方夜譚,但卻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本文我們就來填補這一塊歷史空白,聊聊清朝造機槍的史實。

一:加特林機槍

玩遊戲的朋友們大都知道加特林機槍,實際上游戲中那些酷炫的加特林機槍更應該稱之為是加特林式機槍,而非初始的加特林機槍。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初始的加特林機槍誕生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0年代),並在之後的30年時間中被各國軍隊不同程度使用;之後隨著馬克沁機槍的興起,加特林機槍被淘汰。

二戰之後,加特林機槍的應用原理被重新挖掘並應用到了機炮和高射速機槍上,其才獲得了新生;但是現代化的加特林機槍/機炮已經與其前輩有了極大的區別,可以說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本文講述的加特林機槍是最初原始版本的,這一點首先要明確一下。

在世界武器史中,加特林機槍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種實用型的機關槍。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各類“機槍”,但實用型較差,而僅被統歸為“探索者”。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加特林機槍的發明者是理查·喬登·加特林,此人本是學醫出身,但因看到戰爭中死傷遍野的慘像後便決心發明一種武器,只需要很少人操作就能發揮出極大的威力,以減少士兵的傷亡。

他的傑作便是加特林機槍,當然了,武器發明出來後,自然造成了更多人的死傷,這無疑與加特林的初衷背道而馳。

加特林機槍採用轉管發射原理,它利用一套傳動機構使數支槍管繞一個公共軸轉動,射手通過搖動曲柄帶動沿圓周均勻排列的槍管旋轉,裝滿彈藥的彈膛從供彈料斗中進入到每根槍管後面的閉鎖槽中。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當槍管轉到某個特定位置時,擊針將彈藥擊發。而槍管轉動到另一位置時,射擊後的彈膛退出機槍。彈膛可以重複使用,槍管旋轉一週可完成6發彈藥的裝填、擊發和退彈,每分鐘達到了200發的射速。

經過改進之後,加特林機槍的驅動方式和射速還有更進一步的提升,其完善後開始進入正規軍中服役。

加特林機槍完善成熟之際,大洋彼岸的中國剛剛完成了對太平天國運動的鎮壓。在隨後清廷對捻軍的圍剿中,李鴻章的淮軍成為了絕對主力。

淮軍雖然是在曾國藩支持下建立的,而且營制仿效湘軍,但與湘軍不同的是,淮軍極為重視西式火器。到其鎮壓捻軍時,淮軍全軍六七萬人,洋槍數量已達五萬餘杆,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炮隊。

作為淮軍的統領,李鴻章對西式武器的推崇是當時清廷大員中少有的。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1874年剿捻行動告一段落後,李鴻章自美國購置了數十挺加特林機槍。因翻譯的原因,當時稱之為格林快炮。

格林快炮的翻譯,一方面說明清軍對其射速之快印象極為深刻;另一方面對其威力之大也頗為滿意,遂以“快炮”稱之。

在李鴻章大力購置西式武器的同時,其著手的江南製造局也已頗具規模。該局先後建有十幾個分廠,僱用工人2800人,能夠製造槍炮、彈藥、輪船、機器,還設有翻譯館、廣方言館等文化教育機構。

因此,引進格林快炮後不久,仿製該武器的指令就下達到了江南製造局中。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1881年,江南製造局仿製10管加特林機槍成功,稱為是“十門連珠格林炮”。該槍仿製成功後,進行了一定量的生產,並裝備於淮軍部隊。

江南製造局還創造性地講加特林機槍加裝在了獨輪車上,使得這個數百斤重的傢伙更加機動靈活,方便於在山地水網地帶使用。

無論是在中法戰爭還是隨後的甲午戰爭中,格林快炮都有實戰記錄。

二:蒙蒂格尼機槍

在洋務運動或關於中國近代兵工業的影像資料中,有一張歷史照片非常有名。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這張照片攝於江南製造局中,三人中兩位是清朝的監管官員,一位應該是製造局工人。他們擺弄著一門大炮式的武器,在牆角則堆著一堆堆的炮彈。

在很多資料標註中都稱其為江南製造局中製造的火炮;還有的則標註為是江南製造局仿製的加特林機槍。

因為這是江南製造局罕見的歷史照片中,還涉及了具體的武器裝備;因此還有很多畫作也將其作為主要元素。

但實際上這個大傢伙既不是大炮,也不是加特林機槍,而是另外一種機關槍——蒙蒂格尼式機槍。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這種機槍的發明者是比利時陸軍上尉法斯詹普斯,之所以沒用他的名字命名主要是因為該槍的改進和推廣者是工程師約瑟夫·蒙蒂格尼。

蒙蒂格尼式機槍本質上是一種排放槍,其將37 根槍管置於一個圓筒中,子彈則裝在圓形槍機閉鎖塊上的37 個小孔中。

槍手把裝好子彈的閉鎖塊放在槍身後端的缺口處,再推動一個槓桿,將閉鎖塊向前推,完成閉鎖,此時子彈正好跟每個槍管對正。然後槍手轉動位於後方的一個搖桿,擊發裝置就將這37 顆子彈逐一擊發,一圈轉完正好所有子彈都擊發。

打完子彈後,再用另一個裝好子彈的閉鎖塊,如此循環,形成比較猛烈的火力。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之所以確認那張圖片是蒙蒂格尼式機槍,主要就是圖片中下方那個標誌性的37孔閉鎖塊。

歷史資料顯示,法國軍隊在1867年起即裝備了蒙蒂格尼式機槍,並且參加了隨後不久的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中,蒙蒂格尼式機槍雖然在局部戰場的部分戰鬥中大量殺傷了普魯士軍隊;但絕大多數情況下,被當做火炮使用的蒙蒂格尼式機槍在較遠距離就被普軍的火炮摧毀,因此實際上發揮的作用有限,無法挽回敗局。

而具體到中國這邊,清廷是什麼時候引進這款機槍的,沒有確實的記載。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實際上,清軍也沒有具體使用蒙蒂格尼式機槍的記錄。因此,筆者估計當時處於引進新裝備的考慮,確實是購買了蒙蒂格尼式機槍,而且還進行了仿製,但是仿製成本高昂,而且其在使用中的實際效果又不如已有的格林快炮,因而最後被拋棄了。

所以,蒙蒂格尼式機槍的中國之路除了留下這張屢屢被標註錯誤的圖片外,便都堙沒在歷史的迷霧當中了。

三:馬克沁機槍

比起上面不知名的蒙蒂格尼式機槍,馬克沁機槍恐怕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武器之一了。在抗日題材電視劇中,不論劇情怎麼離奇,沒幾挺馬克沁機槍的道具都說不過去。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馬克沁機槍誕生於1884年,其發明者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

這種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在發射瞬間,機槍和槍管扣合在一起,利用火藥氣體能量作為動力,通過一套機關打開彈膛,槍機繼續後坐將空彈殼退出並拋至槍外,然後帶動供彈機構壓縮復進簧,在彈簧力的作用下,槍機推彈到位,再次擊發。

馬克沁機槍的射速達到了600發/分鐘,而且操作相對簡單,射擊威力極強。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李鴻章在歐洲考察的時候曾觀看過馬克沁機槍的實彈射擊演示,機槍打出來的子彈將一棵大樹攔腰打斷,李鴻章一行人還跟馬克沁機槍和這顆被打斷的大樹合影留念。

淮軍的領袖自然不可能不知道此種武器的威力在戰場上意味著什麼,但是他了解到其射速之後卻連連感嘆“太快了、太快了”,而緊接著就是一句“子彈太貴了,大清用不起啊!”。

其實10多年前採購的加特林式機槍的射速同樣不慢,那為什麼可以買加特林機槍而不買馬克沁機槍呢?

子彈消耗快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李鴻章當時的心思可能是寄希望於已經成功仿製出加特林機槍的江南製造局,仿造出馬克沁機槍來。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因此李鴻章此行象徵性地採購了一挺馬克沁機槍可能就是做這個用途的。

目前的資料已經確定,江南製造局確實仿製了馬克沁機槍,並在1888年仿製成功,並命名為了“賽電槍”。此時,距離馬克沁機槍誕生也不過區區四年的時間而已。

但是仿造出來的馬克沁機槍並沒有大量生產並裝備於清朝軍隊,這是為什麼呢?

這主要是因為誕生初期的馬克沁機槍還遠沒有成熟,無論是原版還是仿製版都存在結構複雜、故障率高的問題;而且當時使用的子彈大多為黑火藥,更加劇了機槍的不可靠性。

對於大國軍隊來說,寧肯選擇可靠但稍微落後點的武器;也不會選擇先進但可靠性差的兵器。

因此即便成功仿製了“賽電槍”,清軍也沒有裝備。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清軍正式裝備馬克沁機槍應該到了1890年代了,購自外國當時已經相對成熟的產品。到了1900年代,北洋新軍大量採購國外的先進武器,其中馬克沁機槍是非常重要的一項。

至於當初仿製的那幾十挺“賽電槍”,其命運是堆在倉庫中當了廢品,直到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才發現,然後好奇這東西為什麼堆在倉庫中而不拿出來使用。

四:諾登飛機槍

19世紀是人類武器飛速發展的一個時代,很多武器剛剛發明出來不久就會被淘汰,對於當時依靠引進和仿製武器的清朝來說除了引進成熟的制式武器外,也會採購部分看起來比較偏門的武器。

這些偏門武器在今天看來自然是被淘汰的那一類,但是在當時,誰也不敢保證其很快就會被淘汰。因此,引進並研究這些武器也並非是盲目之舉。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在清軍眾多的武器型號當中,就有一款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可能絕大多數人從未曾耳聞的武器: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

該槍由美國人諾登飛於1878年發明,其原理是將多根槍管平行排列,用手轉動一個把手,各個槍管後的槍機依序擊發,射速每分鐘350發,射程2000米。

諾登飛機槍有多種型號,主要是槍管數的不同,有三管版的、四管版的,還有五管版的。

該槍誕生後不久,清廷也將其引入,並教由江南製造局仿製。大約1883年左右,仿製成功,並命名為四門神機連珠鋼製炮——很顯然清朝仿製的是四管版本的諾登飛機槍。

該機槍仿製成功時正值中法戰爭爆發,沿海各省對武器的需求劇增,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即命江南製造局加速生產以供軍需。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中法戰爭中臺灣和廣西是兩大分戰場,江南製造局交付臺灣守軍2磅後膛炮6尊, 十管格林炮10尊, 四門神機炮4尊,這些火力極猛的武器在劉銘傳部抗擊法軍侵略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廣西前線的駐軍也請求神機炮的支援,但是當時這種武器的產量有限,因此曾國荃回覆:神機炮為銘傳所訂,本局因經費有限,未曾多造,而臺局更急,不敢與撥。

中法戰爭結束後,四門神機炮與格林炮繼續生產製造,僅1892年就生產製造了2尊6門格林炮、12尊十門格林炮和12尊四門神機炮。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其中四門神機炮除了裝備陸軍部隊外,還在北洋水師的部分軍艦上安裝使用,作為近戰的重要火力組成部分。

甲午戰敗之後,江南製造局繼續生產四門神機炮,直到後來馬克沁機槍較大規模裝備後,該型武器才被淘汰。

相比於上文中沒有被應用的蒙蒂格尼機槍,諾登飛機槍還是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一定作用的。

五:麥德森機槍

我們知道,機槍有輕重之分,上述提到的這些機槍均是重型機槍。尤其得到廣泛使用的馬克沁機槍更是幾乎成為了重機槍的代名詞。

重機槍雖然好用,但是其重量大,不容易機動是難以克服的缺點。於是武器研究者們在認識到機槍的威力之後,便潛行研發輕型機槍,簡稱之為輕機槍。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八路軍戰士使用的麥德森機槍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輕機槍為丹麥麥德森M1902式,該槍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閉鎖機構為槍機擺動式。

弧形彈匣裝在機匣右上方,射擊時槍管後坐,使受彈器旋轉,將槍彈左移至進彈口,再由推彈杆推人彈膛。退殼機構為撥殼式,槍管後退使撥殼挺下端與機匣退殼面相撞產生迴轉,上端將彈殼從膛內撥出,並從下方滑出槍外。

大家看到該槍外形的話不免會想到輕機槍的典範——捷克式機槍。實際上,捷克式機槍作為後來者是難免參考到麥德森機槍的。

因為麥德森機槍重量相對較輕,而且相當可靠,因此其誕生後便進入多國軍隊中服役,其中也包括清軍。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清朝引入麥德森機槍後,迅速進行了仿製。不過這次仿製不是由江南製造局完成的,而是由廣東製造軍械總廠主持的。

廣東製造軍械總廠又稱廣東兵工廠,最早由1873年所建的機器局發展而來;該廠到1880年代即可生產槍彈。

1907年,該廠章程所稱:本廠專造槍枝、子彈。遵照陸軍部定章六米釐八口徑。原訂機器,每日做工十點鐘,可對出槍二十五枝、彈二萬五千顆。各營、各局暨各炮臺、各輪機修理器械及請造各件, 歸西局辦理。黑藥彈亦由西局製造,經費由總廠撥給。

1908年,該廠仿製麥德森輕機關槍,並獲得了成功。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1909年兩廣總督張人駿致陸軍部電中說: 此項輕機炮系試仿丹國八米里口徑,每尊大小機件149件,全用手工仿造,每月只能造二尊。每尊工料銀502兩。6月送輕機炮抵陸軍部,於南苑試射。

不難看出,麥德森機槍零件眾多,且工廠採用手工作業,產量極低。但是造價卻十分高昂,僅工料就耗銀超過了500兩,著實令人震驚。

到1911年,麥德森機關槍的產量提升到了每個月4挺,年產量不足50挺,因此只能少量供給軍隊使用。

結語:

以上五類機槍,是人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自動兵器的發展代表。

從“格林快炮”到“賽電槍”,清朝後期到底仿製了多少種機槍?

其中每一類武器誕生後不久,清朝都引進並加以仿製;可見其跟進世界先進科技的意識和步伐是相當快的;其中仿製成功的不少武器也都應用到了實戰當中,並非擺設而已。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清朝兵工業的仿製大都離不開手工製造,嚴格上來講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製造。因此製造產量低、質量差,但功耗卻很高,並未能在大規模戰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而且清朝的腐敗是全方位的,並非一些先進的武器能夠改觀;即使這些武器能大規模應用,也改變不了清王朝滅亡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