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1.Clark Gable 和 Jimmy Stewart失利

就算是那些口裡說著不關心奧斯卡的人都在為《卡洛爾》落選最佳影片獎提名而出口抗議(還有Todd Haynes落選最佳導演獎提名)。甚至有人對福爾摩斯落選最佳化妝獎提名而疑惑不解。當一部大家都認為“奧斯卡已經是囊中之物”的電影或表演落選,這多少都會激起一些感情上的波動----即便對一個只是隨意看看的觀眾而言。

但有一些“奧斯卡大逆轉”卻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首先便是Robert Donat在1939年因為在《萬世師表》裡飾演一個穿呢子衣服的老學究而一舉斬獲最佳男主角一獎。電影學者普遍都認同這是好萊塢的巔峰---這很大程度上是由Clark Gable在《飄》中飾演Rhett Butler時的精彩表演和Jimmy Stewart在《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裡作為理想主義政客史密斯先生的演出帶來的。但那一年的奧斯卡卻選擇了Donat,你很難說這是因為他的演技---因為《萬世師表》在僅僅三十年後就被改編成了一部音樂劇,由Peter O’Toole出演。很多電影史學家懷疑Stewart在1940年的《費城故事》裡飾演一個沒那麼具有挑戰性的角色都能獲得小金人,是奧斯卡評審委員會在為他沒能為Mr. Smith一角獲獎而道歉。(致謝: Warner Home Video)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2.《公民凱恩》與最佳影片失之交臂

Orson Welles在1941年給我們帶來的那部關於一個印刷大亨人生的起落的電影是一個熱門,這部電影由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生平大幅改編而成。雖然在今天仍被廣泛認為是至今為止最好的美國電影——此劇一舉登頂BBC Culture對100部最偉大的美國電影的獨立投票,但在它最初上映之時許多人就已經這麼認為了。《紐約時報》的Bosley Crowther這麼寫道,“這幾乎就是好萊塢有史以來最轟動的電影”。而英國報紙《觀察家報》把它稱為“好萊塢二十五年來最激動人心的作品。”但 Hearst為讓這部電影下架而做的努力,還有由他在報界的朋友發起的對這部電影和Welles持續不斷的攻擊,可以說是降低了這部電影獲獎的可能。甚至每當《公民凱恩》在頒獎典禮被提及時,觀眾席都會爆發出陣陣噓聲。這部電影只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獎,而最佳影片則頒給了更安全的選擇:John Ford的《翡翠谷》。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3.Grace Kelly斬獲最佳女主角

試著去說出那些以Grace Kelly為主要角色的電影。《鄉下姑娘》很有可能不在其中。但就是因為這部電影,而不是《後窗》或《正午》,讓她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飾演一個過氣演員的妻子,而她那酗酒的丈夫則由Bing Crosby 飾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年的最熱門的演員也扮演了一個相似的角色:Judy Garland ,她原本有望憑其在《星夢淚痕》裡的出色演出而獲獎。她在那部電影裡飾演一個名氣漸高的歌手和電影演員,而James Mason飾演她漸漸過氣的電影明星丈夫,劇中她的上升軌跡毫無疑問地和她丈夫的產生了衝突。《星夢淚痕》上映之初就被認為是Garland最成熟的一次演出。本片製片方在美國電視網絡NBC的節目上是如此地堅信她會獲獎以致他們讓一個攝製組跑到醫院病房希望能拍到她的反應,那時她才剛剛在那生下她的兒子Joey。當最終反而是Kelly獲獎時,Groucho Marx給Garland發了一通電報,說她的損失“是自大布林克劫案以來最大的一次搶劫行為。”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4.Coppola沒能因《教父》獲得最佳導演獎

《教父》一直以來都是最有影響力的電影之一。好評如潮還不止,這部電影同時也是美國第一批總票房過億的電影之一。1973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年僅33歲的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被認為最佳導演獎非他莫屬。但主持人Julie Andrews 和George Stevens把信封中的名字念出來時,這居然竟是《歌廳》導演Bob Fosse。Coppola對此並沒有顯得有多高興,而當兩年後他因為《教父II》而真的贏得了奧斯卡時,他說:“幾年前我差點就能因為這部電影的上半部分而獲得這個獎了。”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5.《火戰車》贏得最佳影片

如果有人會因為其它年份而去質疑1939年是不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年”的話,那就該是1981年了。有《奪寶奇兵》《大西洋城》《赤色分子》三部電影來爭奪最佳影片獎,《赤色分子》說的是John Reed的故事,John Reed由於其在蘇聯早期的重要地位而成為了唯一一位被埋葬在克里姆林宮的美國人,此片反映了Warren Beatty雄心勃勃的熱情。《赤色分子》由於其壯麗的敘述,對與Reed相識的人採訪的原創性的利用,富有張力的演技而被認為對於獲獎志在必得,但那天晚上頒獎典禮快要結束的時候英國體育戲劇《火戰車》奪得了小金人。但不管怎樣,Beatty那晚早些的確已經獲得了最佳導演獎,那肯定是唯一一次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奏響《國際歌》。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6.Marisa Tomei獲最佳女配角

“這是奧斯卡歷史上鮮有的幾次有五位外國女演員競爭同一獎項---四個英國人還有一人來自布魯克林。“當1993年Jack Palance頒發最佳女配角獎項時這樣開玩笑地說。話中的布魯克林人就是Marisa Tomei,她那年在電影《我的表兄維尼》有著相當活躍的演出。而她那時的對手中不乏真正的演藝大腕,包括《霍華德莊園》裡的Vanessa Redgrave和《丈夫、太太與情人》裡的Judy Davis(應當注意,這是澳洲人,而非英國人)。當Palance宣佈Tomei將獲得這座小金人,一些人,包括評論家Rex Reed都認為他故意念錯名字了。儘管評審委員會在過去這麼多年已經重複多次,Tomei就是那個該獲獎的人,會計師事務所Price Waterhouse也證實了評審委員會的聲明,但獲獎者另有其人的傳言直到今天都還沒停息。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7.《勇敢的心》獲最佳影片

數據新聞網FiveThirtyEight.com表示,根據奧斯卡頒獎前的那些預熱獎項和評論家獎,1996年《勇敢的心》奪最佳影片是過去20年來奧斯卡最大的逆轉。很明顯《阿波羅13》是最大的熱門,這是一部由Ron Howard執導,關於一次失敗的Nasa登月計劃的電影。但事實證明,評審委員會對Mel Gibson關於蘇格蘭愛國者的血性故事是沒有抵抗力的,讓這部電影一舉拿下五座小金人。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8.《拯救大兵瑞恩》失最佳影片獎

Steven Spielberg花了整整二十年才贏得他的第一座最佳導演小金人,那是1994年的《辛德勒的名單》。但僅僅五年之後,他再次憑著另一部二戰劇《拯救大兵瑞恩》重複了這一壯舉。這部電影以有史以來在熒幕上對諾曼底登陸最真實的描繪開場,由電影攝影師Janusz Kamiński花費了極大的精力拍攝而成,這部戰爭劇被認為有望同時斬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個獎項。但最終最佳影片花落《莎翁情史》。如果不是《拯救大兵瑞恩》要與另一部戰爭劇Terence Malick的《細細的紅線》競爭的話,它還是有可能獲獎的,《細細的紅線》把投票都拉走了,讓《莎翁情史》成為總票數最高的作品。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9.Adrien Brody把最佳男主角獎收入囊中

每個人都對Brody在Roman Polanski執導的《鋼琴師》中的演出感到欽佩,他在裡面飾演的Władysław Szpilman一角,但幾乎沒人會想到他會把小金人抱回家。這位演員要和包括Michael Caine, Jack Nicholson和Daniel Day-Lewis在內的一眾演員進行一場令人卻步的比拼,其中Daniel Day-Lewis在Martin Scorsese執導的《紐約黑幫》裡飾演的Bill the Butcher一角使他被認為是非常可能的獲獎者。29歲的Brody也是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獎得主,他至今保持著這記錄。

奧斯卡有史以來最大的十次逆轉

10.《撞車》奪得最佳影片獎

由於這部片子對種族關係的刻畫過度,且忽視了偏見滲透進美國人民日常生活時的潛移默化,《撞車》一直被許多人,包括《電影評論》雜誌,稱為最爛的最佳影片獎得主。而對更多的人而言,他們討厭這部電影純粹是因為它擊敗了《斷背山》——一部更善解人意,有著更高藝術要求的電影。而且《斷背山》對這對註定分離的牛仔情侶的描寫,緊緊捉住了宣揚自由的美國人,在George W Bush贏得連任之後,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而這位總統,能連任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反同性戀的競選活動。那時的奧斯卡評審委員會大多數由上了年紀的白人男性組成(現在也是)。而他們,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品位上,都會偏向保守派。許多奧斯卡分析者感覺投給《撞車》比《斷背山》的票更多,對於評審委員而言是在暗示他們,雖然是積極向前看,但又沒有那麼激進。《洛杉磯時報》的Kenneth Turan寫道:“對於那些被《斷背山》弄得很難堪、可又希望在鏡子裡看著他們自己時、認為他們自己都是優秀的、具有創造性的自由派的人而言,《撞車》為他們提供了絕佳的避風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